我区某盐湖生产天然碱,天然碱的主体成份是碳酸钠,还含有少量的食盐和泥沙.为了测定天然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设计了甲、乙两种不同的实验操作流程方案. 甲方案:
回答: (1)甲方案中操作①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2)乙方案中操作②加入过量石灰水的原因是______. (3)甲、乙两方案在最后一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时,还缺少的数据是______.通过操作④可以得到此数据,操作④的名称是______. (4)比较哪个方案测得的结果更准确?说明原因.______. |
(1)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碳气体、水.配平即可. 故答案为:Na2CO3+2HCl=2NaCl+CO2↑+H2O (2)实验的关键是保证碳酸钠全部转换为碳酸钙沉淀,所以要求加入的石灰水必须过量,以使碳酸钠全部反应. 故答案为:使Na2CO3全部转化为沉淀 (3)根据实验流程可知要计算出碳酸钠的含量,必须通过最终得到的白色固体碳酸钙的质量来进行计算,所以实验中两种方案都没有测定白色固体的质量,应称量固体的质量. 故答案为:白色固体的质量、称量. (4)测定混合物中组成的含量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转换为气体,利用测气体的体积或气体转换为沉淀;另一种方法是转换为沉淀.第一种方法的缺点是残留在装置中气体不会被完全吸收,导致误差. 故答案为:乙方案,原因是甲方案中通过气体CO2转化为CaCO3沉淀过程中CO2不易吸收完全,使测定结果数值偏低. |
核心考点
试题【我区某盐湖生产天然碱,天然碱的主体成份是碳酸钠,还含有少量的食盐和泥沙.为了测定天然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设计了甲、乙两种不同的实验操作流程方案.甲方案:回答】;主要考察你对
实验探究和设计等知识点的理解。
[详细]
举一反三
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硝酸钡、碳酸钠、盐酸、稀硫酸,为了鉴别它们做了下列溶液间的某些混合实验,其反应现象如下表. 顺序 | 编号 | 反应现象 | ① | A+B | 有无色气体逸出 | ② | A+C | 没有现象 | ③ | B+D | 有无色气体逸出 | 现有甲、乙、丙、丁四支试管,分别盛有硫酸钠、硝酸钡、碳酸钾中的一种或二种,下表是有关的实验记录.
步骤 | 甲 | 乙 | 丙 | 丁 | (1)分别加水充分溶解 | 溶液澄清 | 溶液澄清 | 溶液澄清 | 产生沉淀 | (2)再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 | 溶液澄清 | 产生沉淀 | 产生沉淀 | 原沉淀不变 | (3)继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 | 溶液澄清 | 沉淀不溶 | 沉淀全溶 | 沉淀不溶 | 四位同学讨论对观察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小丽:眼睛看现象就是观察 | B.小军:感觉器官感觉现象就是观察 | C.小明:肉眼不易观察时借助仪器也观察不到 | D.小红:以上三种说法都对 |
| (1)写出正确的化学用语:①m个铵根离子______;②温度计中填充的液态金属是______;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______. (2)实验操作顺序是化学实验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请用各操作的序号写出正确的操作顺序: a.用已调零的托盘天平称取物质的操作.正确的顺序为______. ①加质量小的砝码 ②加质量大的砝码 ③移动游码 b.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固体残留物中提取二氧化锰的操作.正确的顺序______. ①过滤 ②洗涤 ③溶解 ④烘干 c.某学生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有下列操作.正确的顺序为______. ①加盐酸 ②加石灰石③打开活塞使两种物质反应④检查气密性. | 请你帮助小林同学完成“探究碱式碳酸铜(铜绿)的性质”实验的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铜绿的性质 [实验用品]略 [实验过程及现象记录] (1)观察铜绿的颜色和状态等物理性质:铜绿是______色粉末状固体. (2)用药匙或纸槽分别取少量铜绿于两支试管中 (3)然后用胶头滴管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到铜绿逐渐溶解,产生大量______,并形成蓝色溶液 (4)将另一支试管在酒精灯的______加热(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固体粉末逐渐变成______色,且试管壁有______出现,若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 [实验结论]铜绿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1)铜绿能与______反应; (2)铜绿受热易分解,由分解的产物可推断出铜绿是铜在空气中与______、______、______等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生成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