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7、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相关试题
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金上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用①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今②驰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夫以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居然受利。官取其一,私取其十,穑人安得足食,公廪安得广储?……望令百官集议,参酌古今之宜,凡所占田,约为条限,栽减租价,务利贫人。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794年)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③。 ——《明史?食货志》 (④初年)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图表中按要求填写材料中①②③④处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时期和唐朝中期存在着什么共同的社会问题?董仲舒和陆贽提出的解决办法又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两则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变化,后者对前者有什么继承和发展?试概括指出二者产生的相似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张居正改革,清初任源祥说“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因势而行之。”你认为有利于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历史趋势
B.无地少地的贫民希望“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建立公平公正的平等社会
C.实施一条鞭法,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巩固
D.有利于保护豪强地主利益张居正赋税改革中实行的“一条鞭法”,主要是把当时所收的几种税合为一体。其中主要包括
①田赋②力役③杂税④人头税[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 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1578年(万 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 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 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居正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二,判断材料二中提到的“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是什么时间?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成一事,行之数年,自可不加赋而上用足。——张居正 材料二 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鳞《明书》 材料三 嘉靖以来,府州县学中某些混入的生员,不务实 学,为非作恶,在地方上形成一种势力。1575年张居正规定 “今后岁考,务须严加校阅。如有荒疏庸耄,不堪作养者,即 行黜退,不许姑息……童生丛择三场俱通者,始行入学,大府 不得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超过十五人,如地方乏才,即四五 名亦不为少”。 ——《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五 材料四 张居正曾指出“夫民之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 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1577年他提 出清丈全国田地,次年正式实行,试图使田地“皆就疆理,无 有隐奸。盖既不减额,亦不益赋,贫民不致独困,豪民不能并 兼”。 ——《张文忠公全集》附录“文忠公行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创设考成法的目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概括张居正改革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张居正有哪些认识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材料三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明宪宗处于明朝什么时期?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所述现象是什么措施的结果?这一措施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张居正边防新政的理解
①“内修守备”是指训练军队和增修加固长城
②“外示羁縻”是指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 A.①不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②都不正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 器必试而后知英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重名嚣,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求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材料二 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守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事上官,干理簿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责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于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按:过错)掩其大节。 ——《张文忠公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 为了改变“贪官为害”、“驱民为盗”、吏治腐败的局面,改变因循敷衍、没有实效的官场恶习,明朝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创立了“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绩。“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抚按以上述标准考核属吏,吏部以之考核抚按一级,朝廷以之考核吏部。如抚按不能悉心甄别、如实考核,则抚按为不称职,吏部应秉公汰黜之:如吏部未能精心核实处理,则吏部为不称职,朝廷宜秉公处置。逐级考核之外,还有随事考成的制度,即规定六部都察院及各衙门之间来往公文、传达处理均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建立了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万历三年(1575年),查出各省抚按官名下未完成事件共计237件,抚按诸臣54人。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以未完成事件数量太多而罚停俸三月。万历四年(1576年),朝廷规定,地方官征赋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山东有17名,河南2名的官员,因地方官征赋不足九成受到降级处分,而山东2名,河南9名官员受革职处分。 ——《明代最杰出的改革家张居正》 回答:
(1)据材料概括“考成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分析“考成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求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材料二 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守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簿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于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按:过错)掩其大节。 ——《张文忠公全集》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
下列关于考成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考成”就是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②目的是提高行政办 事效率,保证新法畅通
③规定“以钱谷为考成” ④具体做法是由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据《张居正传》(第三册卷三十七)载:“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同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判断,张居正主张 [ ] A.农商并重
B.重商抑农
C.扶持商业
D.重农抑商据《张居正集》(第三册卷三十七)载:“古之为国者,使通商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判断,张居正主张 [ ]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C.扶持商业
D.农商并重据《张居正集》(第三册卷三十七)载:“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判断,张居正主张 [ ]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C.扶持商业
D.农商并重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是
①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②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充满阻力和斗争
③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 ④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他发动变法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材料二 张居正还规定“以钱谷为考成”,把督责地方官 清理追缴豪强地主多年拖欠赋税,列为考核政绩的标准。凡 追缴不力的,要受到调离或撤职的惩处。经张居正伸张法纪, 严格约束,“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材料三 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 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四 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检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张居正 (1)从材料一、二中可看出,张居正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三中可看出,《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评价。请列出支持材料观点的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中国人民在艰难曲折中,不懈地追求政治民主化。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 A.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B.戊戌变法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C.戊戌变法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
D.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宣告维新思想的结束变法维新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只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因素不包括 [ ] 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揭杆斩木”的农民运动初显端倪
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 [ ] A.在军事方面主要是改习洋操,实行募兵制,添设海军
B.因“戊戌政变”而夭折,但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C.将维新思想付诸于实践,动摇了封建政治制度
D.以“公车上书”为序幕,前后延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维新派争取到了皇帝的支持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吻合的是 [ ]
A.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将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基础
D.维新派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之所以说维新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 ] A、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B、变法涉及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学习外国语言的热潮。下述因素中,与当时的外语热无关的是 [ ]
A.西学的兴起与不断传播
B.外国在华企业机构需要大量翻译、买办人员
C.新式学校的要求
D.科举制的废除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以下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是以实现君主立宪制为政治目的的运动
D.得到了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支持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学习外国语言的热潮。下述因素中,与当时的外语热无关的是 [ ]
A.西学的兴起与不断传播
B.外国在华企业机构需要大量翻译、买办人员
C.新式学校的要求
D.科举制的废除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述模型(注:该文以技术变革为模型,研究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以技术变革为例的一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技术变革如果带来政治权力的失去,由于政治权力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技术变革导致政治权力失去的同时也将导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或者补偿很少,政治权力的掌权者就会拼命阻碍变革的发生。实际上,如果发生的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政治制度变革,模型的推论也一样存在。而这些实际上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殊途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4期 材料二 中国对自身的认识更不到位,只承认中国在技术上落后,而不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及其精神内核已经落伍腐朽,依然顽固不化,故步自封,认为中国的制度及伦理纲常是好的,优于外国。一些迂腐之人还常以己之落后讥笑西方之开化,从思想深处排斥西方文明,把洋务称为“夷务”即可见一斑。思想根子上的保守排外,认识上的无知、不到位,决定了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能提出、敢于提出“脱亚入欧”主张,全面西化,所以,中国变革的指导思想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l2月 请回答:
(1)俄国1861年改革获得了成功,请用相关事实支撑上述论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史实说明,中国1898年“百日维新”仍然停留在“中体西用”的思想层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个改革都是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改革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曾评论某位历史名人时说:“广东举人多的很,为什么独独那么有名呢?因为他是公车上书的头儿,戊戌变法的主角”。这里主要指的是 [ ] A.孙中山
B.康有为
C.洪秀全
D.谭嗣同下图漫画所指的中国社会形势,直接推动并兴起了一场救亡图存运动,运动核心是 [ ] A.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B.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 [ ] 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有力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扎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二: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1)据材料一、二,说明《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中的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有什么区别?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3)材料四中“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在变法法令中是如何体现的?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某清朝官员召见某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 “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 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奴隶,那么祖先遗法又有什么用?”这组对话的时代背景是 [ ] A.鸦片战争后,士绅 主张器物学习
B.英法联军入侵后,士人主张鸦片合法化
C.中日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共和
D.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 材料二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4)戊戌变法“变科举”“变官制”有什么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梁启超说:“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戊戌维新的宝贵精神遗产和形式上“殊多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改革家,按近代西方改革的模式,请设计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反映19世纪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三幅图表:
图一
图二
图三请回答:
(1)请写出三幅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三次改革产生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维护民族独立方面,这三次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1年9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大连)上说:政治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有序扩大民主。中国近代史上首先拉开政治体制改革序幕的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甲午战争后国人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最新试题- 1如图,点A、B、C是半径为6的⊙O上的点,∠B=30°,则的长为( )。
- 2当物体从距凸透镜1.5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向3倍焦距处的过程中,物体的像距将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 3以下生活情况,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相符合的是:①用磨制石器 ②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③种植水稻和粟 ④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
- 4变量满足约束条件,则目标函数的取值范围是( )A.B.C.D.
- 5某中学九年级科技活动小组用一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塑料薄膜,细绳以及回形针制作了一些降落伞,如图所示.其中,有的同学在降落伞
- 6用铂电极分别电解下列各盐的水溶液,当消耗相同电荷量时,在阴极上析出的金属质量最大且溶液pH降低最多的是A.CuCl2B.
- 7将下面的内容重新排列,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①但近年来海洋正在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巨大“垃圾场”,海洋生态环境日趋
- 8【题文】汉文帝二年曾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从中能够得出( )A.汉文帝时期选拔人才不
- 9近年来,中国长期保持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由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占80%左右),为此,美国方面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以
- 10已知b<a<0,则ab,a2,b2的大小为( );已知﹣1<b<0,则b,b2,b3,b4,b5的大小为(
热门考点- 1时代中学周末有40人去体育场观看足球赛,40张票分别为B区第2排1号到40号,分票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小明第一个抽取,他
- 2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这说明我们应该走[ ]A
- 3不定项选择物体A和B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相向运动,它们的初动能之比EKA:EKB = 4:1,两者相遇后发生正碰。它们在碰撞
- 4如图,AD=2,AC=4,BC=6,∠B=36°,∠D=117°,△ABC∽△DAC。(1)求AB的长;(2)求CD的长
- 5(28分)1500年后,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 6三个8相加得24,你能用另外三个相同的数字也得同样结果吗?能用8个相同的数字得到1 000吗?能用3个相同的数字得到30
- 7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B、C、D、
- 8.Cleanig woman in big cities usually get ______by the hour.A
- 9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 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
- 10雨滴在下降过程中由于水汽的凝聚,雨滴质量将逐渐增大,同时由于下落速度逐渐增大,所受空气阻力也将越来越大,最后雨滴将以某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