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成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身:自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①民岂乐为盗哉 |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 ⑥人皆倒困以应之 |
1.B 2.D 3.D 4.(1)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意对即可) | ||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行:做,实行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施加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济:帮助,接济 D.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弘扬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②无求生以害仁 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④任重而道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翻译下列各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孔子对子贡说的话,是有关“仁”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囷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知之者,上也——知:知道,有知识 B.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贫困 C.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像,赶得上 D.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狂妄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而知之者 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③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④好仁不好学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B.居!吾语女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4.翻译下列语句。 (1)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把自己归为他所划分的四等人中的哪一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宋轻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选自《孟子·告子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吾闻秦、楚构兵:__________ (2)怀利以相接:__________ (3)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__________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 2.本篇采用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用原句回答) 3.下列句中加粗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鸡鸣而起 B.不远千里而来——苟为后义而先利 C.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蟹六跪而二螯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 4.本文在论证时分别从____、____、______三方面正反对比,形成了颇有气势的____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羞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我虽不敏:____ (2)因无恒心:____ (3)苟无恒心:____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____ 2.下列句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君有疾在腠理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锦还乡 C.其若是,孰能御之——以御于家邦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认为“发政施仁”的具体措施有二: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下列句中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俯不足以畜妻子 C.然后驱而之善 D.凶年不免于死亡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
《孟子》序说 朱熹 | ||
《史记列传》曰:“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昊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告诉、解说)而辟(排除、驳斥)之,廓(阐述、发挥)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①而言侏离②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选自《四书集注》) [注]①左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后也用左衽作为外族统治的代称。②侏离:这里指少数民族的语言。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果:成功 B.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务:致力,专力从事 C.然赖其言——赖:依靠,凭借 D.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任:担当,担任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于)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B.(孟门弟子)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 C.孔子之道大而能博,(而)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 D.然向无孟氏,则(今人)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3.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韩愈推崇孟子原因的一组是( ) 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②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③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④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⑤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⑥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攻伐盛行的时代,孟子宣扬古代贤君的德政显得不合时宜,他的主张也就得不到各国君主的赏识,更无法得以实践。 B.在韩愈看来,孟子对先贤学说及圣人之道的解说、阐述得极其精要,他自己的学说也达到了精粹至极、毫无瑕疵的境界。 C.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并提出了独到的“性善”“养气”理论。 D.《孟子》一书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目的是“正心”“诚意”,最终达到“性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