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X:______.
答案
故答案为:NaOH;NaNO3;Ba(NO3)2;HNO3;MgSO4.
核心考点
试题【A、B、C和D分别是NaNO3、NaOH、HNO3和Ba(NO3)2四种溶液中的一种.现利用另一种溶液X,用如下图所示的方法,即可将它们一一确定.试确定A、B、】;主要考察你对无机综合与推断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已知E溶液跟NH4SCN的稀溶液混合时,溶液呈血红色.请回答:
(1)Y和X浓溶液反应的条件是______,而常温下难反应的原因是______.
(2)写出F和G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F→G+X______G→F______
(3)L转化成I的现象是______,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______,无色气体E的电子式为______.
(2)由D转化成为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3)称取一定量A的晶体,经测定其结晶水含量约为27.6%.将其完全溶于水配成溶液,经过上述转化最多可得到的C和F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由此可确定A的化学式为______.
(4)上述转化关系中,若用稀硝酸代替稀盐酸,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该转化关系确定A的组成,理由是______.要准确称出C的质量,需要重复进行干燥、冷却、称量的操作,目的是______.
(5)A的标准溶液,常用于标定高锰酸钾溶液等.请写出在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A的标准溶液时,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情况.______.
甲
O2 |
O2 |
H2O |
A.甲一定为单质 |
B.丙一定为氧化物 |
C.丁一定为酸 |
D.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是16或16的倍数 |
(1)C、D的化学式依次为______、______.
(2)A的电子式为______,它属于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
(3)淡黄色粉末与气体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黑色固体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最新试题
- 1下表是《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时间进口总值(单位:银两)棉织品和毛织品占当年进口总值之比1867
- 2调查自己和父母的某些性状,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1)在调查的这些性状中,你的性状有哪几个与父母都相同?哪几个只与父
- 3冶炼金属一般有下列四种方法:①焦炭法;②水煤气(或H2,或CO)法;③活泼金属置换法;④电解法.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工
- 4作文(50分)请以“我生活在 中”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②你可以大胆
- 5材料一:2011年9月8日,济宁市任城区某中学发生160多名学生集体中毒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广东省佛山
- 6关于x的方程有负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 7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与点A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 8组成为C3H5O2Cl的有机物甲,在NaOH溶液中加热后,经酸化可得组成为C3H6O3的有机物乙。在一定条件下,每2分子
- 9—How do you like the pants?—Well, I"ll __________ it.[ ]
- 10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与OH-有沉淀析出,与H+有气体放出的是( )A.Na+、Cu2+、Cl-、SO42-B.Fe3+、
热门考点
- 1丁丁推铅球的出手高度为1.6m,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求铅球的落点与丁丁的距离。
- 2(1)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同一次实验只需保证橡皮筋的
- 3浮雕是历史的画卷,碑文是历史的陈述。卜列是天安门广场前的浮雕,体现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阅读
- 4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加固黄河大堤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C.搞好中游水土保持D.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
- 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该图为喀什所在地区的位置示意图、
- 6听下面5 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 、B 、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
- 7A和M为两种元素,已知A位于短周期,且A2-与M+的电子数之差为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和M原子的电子总数
- 8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与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C
- 9世界名用航空的“巨无霸”——空中客车的总装线在法国,而部件生产商则遍布世界各地。这说明[ ]A.世界经济领域的区
- 10Many scholars share the belief that interest is as _____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