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求此盐酸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求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4分)将00C 101KPa条件下的氯化氢(HCl)气体44.8L,通入492mL水中,(已知水的密度为:1.00g/mL),得到密度为1.13g/mL的盐酸】;主要考察你对物质的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13.0 g锌与一定量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分子数为0.2NA |
B.0.1mol/L的AlCl3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0.3NA |
C.标准状况下,11.2 L的乙烯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为NA |
D.常温下,1 mol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氧原子数为2.5NA |
(2)相同状况下,一定体积的X的气态氢化物HmX的质量是等体积NH3的2倍。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个X原子的总质量为b g,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氨气,所得溶液的密度为0.90 g·cm-3,则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98%的浓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试判断49%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9.2 mol/L
A.C(Na+)=C(S2-)+ C(HS-)+C(H2S) | B.C(Na+) + C(H+) = 2C(S2-) + C(HS-) + C(OH-) |
C.C(Na+)>C(HS-)=C(S2-)>C(OH-) | D.C(H+) < C(HS-)<C(OH-)<C(Na+) |
A.0.05 mol/L | B.0.20 mol/L | C.0.30 mol/L | D.0.40 mol/ |
(1)混合后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若欲将该200mL盐酸溶液浓度重新恢复为0.3mol/L,则需要向其中通入标况下的HCl气体 L(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最新试题
- 1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科学家发现并证明碳有新的单质形态C60存在。 后来人们又相继得到了C70、C76、C84、C90
- 2修建西气东输管道线路走向所考虑的经济因素是A.地形因素B.气候因素C.城市分布D.旅游景观分布
- 3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距离为d,加的电压为U0,上极板带正电。现有一束微粒以某一速度垂直于电场方向沿中心
- 4从蛙的发育过程来看,它属于______发育.
- 5甲、乙两人参加植树活动,两人共植树20棵,已知甲植树数是乙的1.5倍.如果设甲植树x棵,乙植树y棵,那么可以列方程组(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①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
- 7如图所示,ABC中,BC=a,若分别是AB,AC的中点,则 .若分别是D1B, 的中点,则
- 8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
- 91850年时,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树干上有大量的浅色地衣,栖息着大量浅色桦尺蠖.随着工业发展,树干上的地衣被煤烟
- 10I am a professor of sports and exercise so I often deal with
热门考点
- 1朗读下列***《长征》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
- 2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存在着是是非非。在生活中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是[ ]A.自己情感的好恶B.是否损害自身的利益C.
-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使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们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
- 4从每小题的A、B、C、D四个选项中,找出所给单词的正确读音,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小题1:sweater
- 5人类最早创制的文字是[ ]A.刻划符号B.图画文字C.象形文字D.字母文字
- 62011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
- 7人的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其来源( )A.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B.有的来自父方,有的来自母方C.女儿的来自母方
- 8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了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
- 92______无理数(填“是”或“不是”)
- 10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回答问题小题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