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①夏季北移  ②冬季南移  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  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  [     ]A.①②   ...
题目
题型:贵州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
①夏季北移  ②冬季南移  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  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核心考点
试题【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①夏季北移  ②冬季南移  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  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  [     ]A.①②   】;主要考察你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其中,自然地理中的各类循环模式的构建是最常见的典型案例。读图判断1-3题。

1.若此图表示中纬度或高纬度的大气环流状况,且S表示南方。可能表示地面点G和近地面风向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副热带高压带、西南风 ②极地高压带、东北风 ③副热带高压带、西北风 ④极地高压带、东南风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若此图表示大洋环流,则可能表示的是    
①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②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 ③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④北印度洋的夏季环流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若此图表示海陆间循环,且S表示地球表面,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G表示海洋,H表示陆地
B.①②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起主要作用
C.③表示蒸腾,④表示大气输送
D.径流②的右岸始终比左岸陡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世界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和风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1-2题。


1月                                                                                    7月
1.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2.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在澳大利亚和东亚之间来回迁徒,科学家2008年用卫星追踪一只标号为“H3。读图回答1-3题。1.这只斑尾胜鹬在此次迁徙中,穿越了一个暖锋的阴雨云带,其最可能的时间是 [     ]
A.4月8日
B.4月10日  
C.4月16日    
D.4月25日2.这只斑尾塍鹬停留到11月便沿途返回澳大利亚,路途中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
A.沿途皆顺风                        
B.沿途前半段顺风,后半段逆风
C.飞越我国山东半岛时,当地农民正忙着收割小麦
D.沿途飞过的自然带依次是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3.全球气候变暖,候鸟从澳大利亚向东亚迁徙可能会 [     ]
A.不受任何影响  
B.迁徙时间提早
C.迁徙时间推迟
D.迁徙距离缩短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某大陆示意图,回答1-3题。

1.上面四幅图中季节不同于其他三图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2.图丁中14℃等温线在N处弯曲的原因是 [     ]
A.受城市影响    
B.受洋流影响      
C.受河流影响        
D.受地形影响3.该大陆大自流盆地位于中央低地区北部1/3的地区范围内,地下水通过钻井或天然泉眼涌出地表。下列有关该大陆地下水的类型和补给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     ]
A.潜水、西部高原      
B.承压水、东部大分水岭      
C.潜水、东部大分水岭      
D.承压水、西部高原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北风              
B.低气压带都分布在低纬地区
C.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D.赤道低气压带北侧是东南信风带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