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贺江,发源于湘桂交界的黄沙岭南麓,是西江的主干支流之一。古称封水,有两个源头,一是富江,源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麦岭镇,流经富阳、...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西自治区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贺江,发源于湘桂交界的黄沙岭南麓,是西江的主干支流之一。古称封水,有两个源头,一是富江,源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麦岭镇,流经富阳、钟山、西湾后称为临水;二是桂岭河,源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向南流经开山、桂岭、大宁、黄洞,至贺街东南与临水相汇。两河交汇后称贺江,自北而南流经八步区的信都、铺门和封开县的南丰、大玉口、都平、大洲等地,在封开县城注入西江,全长433公里。
  贺江是当年封建王朝平定岭南、沟通南北、弘扬文化的“海陆丝绸之路”和“安南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西边的富江、临水河道,“可通巨舰”,连接湘、贺;东边的桂岭河道,虽然“水浅滩高,仅容小舠”,但紧扣湘、粤、桂三省,亦为古代的重要通衢。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攻岭南,开辟了贺江通道。此后,历代王朝对岭南用兵,包括汉武帝讨伐吕嘉之乱,光武帝平定“二征”起事,唐李靖平定临贺,宋岳飞战曹成、狄青南征侬智高等,都充分利用这一水道。而且,贺江良好的水运条件,还是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和中原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通道。近几十年在封开、贺州、钟山、富川等县(市)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汉、唐及其以前的文物,封开县和贺州市博物馆各自藏有文物一万多件,均以两汉为最多。从这一点可以推断,秦汉至唐初近千年时间里,贺江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主要交通线,是南方“海陆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中原的经济文化由此向东南亚等海外国家传播。
  既然贺江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维持其畅通必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所以,历代王朝都在要冲之地修筑城池,派重兵防守,确保对这一通道的有效控制。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即在贺江河岸密集设置广信、封阳、临贺、富川四县,如果加上北部近邻的谢沐、冯乘,东翼的端溪、高要,西翼的猛陵、荔浦,有十县之多。而且,县治的规模十分庞大,在广西境内少有。封阳古城,城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80米,残城墙高约4米、厚10米;临贺古城,城址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50米,残城墙高约1.5米、厚3~4米;在贺江与珠江汇合处,还有今属广东的封川古城。三城均处于流域的小盆地内,水运交通十分便利,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交通考察,其布局都比较合理。由中原南来的人员、物资,逆潇水而上,转陆路通过萌渚岭、进入贺江,然后即可南下苍梧,东趋番禺、出大海;西通云、贵,南达交趾,纵横整个珠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而直到唐初,这里都是岭南设置郡县最密集的地方。
  行政机构的设置,伴随而来的有官吏、士兵以及随从人员和家属,无形中带来了大量定居的人口。同时,由于南岭隔阻,无论是秦末还是汉末等多次农民反叛,魏晋南北朝的中原战乱,贺江流域都免于蹂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以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吸引着北方移民。由此,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随着人口的迁移首先在贺江流域使用并逐步推广。1982年3月,在贺江东岸发掘两座三国时期吴国的平民墓葬,共出土遗物79件,其中锄、镰、刀、削、锯、凿等铁器有19件;莲塘镇的汉墓中还出土有使用牛耕的铁铧。这是农业发展的最好例证。因为有城池、有官吏、有驻军,自然增加了人口数量,人要吃饭、穿衣,自然离不开农业生产。但城池又不直接生产粮食,只能依靠其他地方供给。在商品经济不发达,交通运输能力有限,不可能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的情况下,开垦土地,发展当地农业生产以保障供给,是理所当然的。每个县城实际上还是具有经济职能的小区域中心,成为开垦土地、进行农业开发、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的据点。通过它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整个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汉唐以来,贺江河道上始终保持着几个郡、县治所,自北而南,富川、钟山、建兴、临贺、封阳(信都)、广信等依次排列,是河道与古城相互依存的典型区域。
1.根据文章,下面对于“贺江通道”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江与桂岭河交会后称贺江,自北而南流经八步区的信都、铺门和封开县的南丰、大玉口、都平、大洲等地,在封开县城注入西江,是西江的主干。
B.贺江是当年封建王朝平定岭南、沟通南北、弘扬文化的“海陆丝绸之路”和“安南贡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西边的富江,临水河道,“可通巨舰”比东边的桂岭河道更重要。
C.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攻岭南,开辟了贺江通道。此后,历代王朝对岭南用兵,都是利用贺江通道水道,从中原进入岭南。
D.之所以历代王朝都在要贺江两岸的冲之地修筑城池,派重兵防守,确保对这一通道的有效控制,是因为贺江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维持其畅通必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即在贺江河岸北部、北部近邻、东翼、西翼设置县治十处之多。县治的规模十分庞大,在广西境内少有。
B.由中原南来的人员、物资,逆潇水而上,转陆路通过萌渚岭、进入贺江,即可南下苍梧,东趋番禺、出大海;西通云、贵,南达交趾,纵横整个珠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而从秦至今,贺江刘宇都是岭南设置郡县最密集的地方。
C.贺江通道虽然在秦朝就已开通,但由于有南岭隔阻,历朝的几次战乱,贺江流域都免于蹂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以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吸引着北方移民。
D.汉唐以来,贺江河道上始终保持着几个郡、县治所,自北而南,富川、钟山、建兴、临贺、封阳(信都)、广信等依次排列,是河道与古城相互依存的典型区域。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派兵开辟贺江通道,本意是方便运输作战的粮草军械、方便行军行军用道,无意中却使贺江通道成为了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和中原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通道。
B.近几十年,在贺江郡治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汉、唐及其以前的文物,以两汉为最多。从这一点可以推断,秦汉至唐初近千年时间里,贺江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主要交通线,是南方“海陆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中原的经济文化由此向东南亚等海外国家传播。
C.封阳古城、临贺古城、封川古城三城均处于流域的小盆地内,这样的布局,是为了军事作战考虑,遇敌入侵既可以在盆地四周居高临下守,也可以依水而守,布局合理。
D.贺江通道的开辟,岭南贡品、海外商品可通过贺江通道运往中原,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随着人口的迁移首先在贺江流域使用并逐步推广。
答案
1.D
2.B
3.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贺江,发源于湘桂交界的黄沙岭南麓,是西江的主干支流之一。古称封水,有两个源头,一是富江,源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麦岭镇,流经富阳、】;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警惕自我糟蹋文化
冯骥才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名著名墓,乃至各类文化遗产等,都在被热热闹闹地重新“打扮”,甚至拆卸***,再浓妆艳抹,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那些在城市改造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天堂”。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跑到哪里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一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没有确认的朝代与地域,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被借用的一个空袋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经过这样的粗鄙化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几间老屋子,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从哪里感知“博大精深”?
  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提高。而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庸俗,甚至徒有虚名,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也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股潮流?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毋庸讳言,任何事物进入市场,都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文化更具特殊性,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票房、收视率等等,而放弃文化固有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糟蹋,文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可见,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靠糟蹋文化来赚钱。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更糟糕的是很多古村古镇正被“腾笼换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在这里只是被借用的一个空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列举了种种文化遗产被“重新打扮”的现象,请加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对文化谋利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西自治区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未来气候是如何“算”出的?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来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摘自201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B.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作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作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C.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D.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B.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作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C.“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D.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唯一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的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因此,预言全球气候变暖,为时尚早。
B.要消除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只需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避免其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存在的预测差异。
C.气候模式只能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作出预测,而无法作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
D.虽然受科学水平的限制,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政府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科学依据。
题型:广西自治区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蹭,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笼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意、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1.为什么说“树是城里的客人”,文章在一开始就点明“树是城市的客人”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本文表面上是写城里的树,实质上却是写进城务工的农民。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徽州文化的商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的结合体,它从本质上是排斥商业精神的。统治者历来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以政治力量人为地划分“士农工商”等级,浸透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徽州文化长河中,我们却分明辨析出了宗族伦理和商业精神并行不悖、儒官商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机制,体现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重要特征。
  徽州传统宗族制度与伦理道德精神堪称正宗中华文化的代表。然而正是在传统伦理宗族文化最浓厚、最稳重严格的地方却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传统社会中一直被视为末业的商业经营在徽州却获得很高的评价,成为荣誉地位和影响力的源泉。徽州人提倡营利,他们对商业和资本的追求是执着的,“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尤未厌焉。”这些宗族社会中的徽州商人深深影响了徽州人乃至整个东南文化的社会风习、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
  对这一矛盾现象如何诠释或许能使我们对徽州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有一番新的理解。
  徽州商业文化发达,却并非缘于临海擅舟揖之利,而在于徽人不断用新安文化调适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之间以及纲常伦理与逐利之间的矛盾。他们对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有着全新的认识,在程朱理学纲常伦理的宗族理念中融入阳明新学的重商思想,创造出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认同为外延的宗族商业网:“以儒术饰贾事”,用礼义、诚信等信条协调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因而,明清时期的徽商获得了“廉贾”、“儒贾”之美誉,不仅能“审积著,察低昂”,在商业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扫尽市井俗态,虽不服儒服、冠儒冠,翩翩有士君子之风焉”。徽州文化内核并非是单一的商业文化,其文化特质是多元的。在“服贾”的同时亦不“业儒”,特别是一些因商致富的大家族,更不惜重金从事宗族文化建设,以科举仕进为荣;鼓励子弟精习书画篆刻,许多名族保持着雕刻、版画等技艺世代相传的家学传统。这种商业文化与儒家文化及宗族制度的合流以及儒官商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使得徽州文化多元发展,并且在商业资本领域和宦海仕途皆取得累累硕果。
  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徽州人的精神风格是分不开的。他们不辞劳苦,打破传统安土重迁观念,经常“无远弗届”,“走死地如骛”,乃至“数年不归”,“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正是这种奋发坚忍的开创精神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
  尽管这一文化模式有其时代局限性,依附官本位的经商谋略及儒官商三位一体导向实为统治政策樊篱下迫于无奈的选择,难以突破传统社会结构尺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徽商毕竟没有放弃发展商业的冲动与最终追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弥和了农耕宗族社会结构与商业精神的矛盾,更多发展了传统文化灵活、变通、发展的一面,并以实践活动作出了新的阐释与探索。
1.关于“徽州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徽州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其特征表现在宗族伦理和商业精神并行不悖、儒官商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机制。
B.徽州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所以,堪称正宗中华文化的代表。
C.徽州商业文化发达,在于徽人能用新安文化调适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之间以及纲常伦理与逐利之间的矛盾。
D.徽州文化在宗族理念中融入了阳明新学的重商思想,创造出“血缘”与“地缘认同”相结合的宗族商业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的结合体,本质上排斥商业精神,但徽州文化作出了新的探索。
B.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徽州人的精神风格是分不开的,徽州人奋发坚韧的开创精神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C.因为对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有着全新的认识,徽州文化开始由原先的“服贾”,进而开始重视“业儒”。
D.明清时期的徽商“以儒术饰贾事”,用礼义、诚信等信条协调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被人们誉为“廉贾”、“儒贾”。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治者历来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从“士农工商”的排序中也可看出,这种等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
B.徽州商人之所以能够在商业资本领域和宦海仕途皆获丰收,是基于价值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徽州文化多元发展。
C.传统文化稳重严格,缺少变通,徽州文化在吸纳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灵活、变通、发展的因素。
D.徽州文化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难以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但它对传统文明与商业精神的协调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题型:山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选做题)
迪诺·布扎蒂倪
  史蒂凡诺·罗伊过12岁生日时,向拥有一艘神气帆船的船长父亲要求的礼物是带他出海。
  “我长大以后,”他说,“要跟你一样邀游四海,指挥比你旗下还要威风的大船。”正好,那天父亲的船要出海,便将儿子带在身边。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第一次乘船出海的史蒂凡诺兴奋地在甲板上走来走去,看那些复杂的船帆是如何操作的,满心向往。
  他走到船尾,停了下来,好奇地目丁着离船两三百米、追着尾波、不时露出海面的一个东西看。帆船在煦煦和风吹拂下破浪飞驶,那个东西始终紧随在后。
  父亲不见史蒂凡诺的踪影,就走出驾驶舱找他。“史蒂凡诺,你站在那里干吗?”
  他站在船尾,正对着海浪发呆,“爸爸,你来看。”
  父亲顺着儿子指的方向望去,什么也没看到。
  “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偶尔会浮上来,”他说,“跟着我们。”
  “我虽然四十多岁了,”父亲说,“视力倒还不差,可是我什么都没看到啊。”在儿子的坚持下,他用望远镜再对着尾波定睛细瞧。史蒂凡诺看到父亲脸色发白。“怎么啦?爸爸,你脸色好难看哟。”
  “天啊,怎么会这样!”父亲大惊失色,“这下我真替你担心。你看到那个浮出海面跟着我们的,不是一个东西,是一条鲨。它是全世界水手闻之丧胆的鲨鱼,神秘、凶猛,比人类还要狡猾。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会选择自己的目标,一旦选定,可以紧迫不舍长达数年,甚至一辈子,直到猎物到口为止。奇怪的是除了猎物本身和他的家人以外,其他人都看不到它。”
  “是个传说吧?”
  “不,虽然我从未亲眼目睹,可是听过所有对它的描述,我一眼就认出来了。野牛般的鼻子,不断张合的大嘴,和那可怕的利齿。没错,史蒂凡诺,恐怕那条鲨鱼已经选中了你,只要你在海上一天,它就不会放过你。你听好,现在我们马上调头上岸,不管什么理由,你再也不准出海。你要答应我。海上生活不适合你,儿子,你认了吧。陆地上一样可以闯出一番事业。”
  说到做到,父亲立即下令返航入港,以身体突然不适为由让儿子下船,然后重新扬帆出发。
  少年深受打击,直到风帆桅杆完全消失在地平线尽头,他仍呆立岸边。港口防波堤外的大海不见半点儿船影,可是史蒂凡诺定神一看,发现海面上隔一阵子就露出一尖黑影:浮浮沉沉,痴心等着他的,是“他的”鲨。
  自此,大家千方百计浇熄少年对海的***。父亲将他送到数百公里外的内陆城市念书。不过,等到放暑假回家,他刚有空闲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防波堤底端去看。过了这么久,那条鲨想必已放弃守候。
  但史蒂凡诺愣住了,心怦怦乱跳。距离防波堤两三百公里处的大海上,那邪恶的鲨缓缓浮沉,偶尔还从海面抬起脸望向陆地,仿佛想看看史蒂凡诺到底来了没有。于是,那日夜等候他的敌人成了史蒂凡诺挥之不去的魁影。即便身处遥远的城市,他也会在半夜惊醒。
  史蒂凡诺继续认真念书,一出学校就在城里的商场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好工作。但是那条鲨宛如致命又神秘的幻影,时时浮现脑海,而且日复一日,不但未见消散,反而更为鲜明。
  于是,才22 岁的史蒂凡诺跟城里的朋友告别、辞去工作,回到老家继承父业。史蒂凡诺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考验自己的水手能耐、体力极限和无畏精神。每一次出航,不分昼夜,不管风平浪静或狂风暴雨,那条鲨永远跟在船尾,奋力划水。他知道那是他的诅咒,他的命,但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找不到离开的勇气。船上没有人发现鲨的存在,除了他。
  人们告诉他鲨会记仇,它要是跟着他们这条船,表示他们其中有一个人死定了。可是史蒂凡诺不信邪。如影随形的威胁激怒了他,反而让他对海的狂热、他的意志力、面对艰难和危险的勇气大增。
  他用父亲留下来的那笔财产跟人合资买了一艘货船,之后变成惟一***,并在几次航运皆顺利的情况下,买下了一座自己的船厂,继续拓展他的事业。只是成功、财富,都没办法让他抛开心里不曾稍歇的焦虑;但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把船卖掉,重返陆地另闯天地。海洋、出航,是他不变的心意。
  直到有一天,史蒂凡诺突然察觉自己老了,而且不快乐,因为他的一生都耗在大海中疯狂地奔波,以躲避他的死神。相较于安稳舒适的日子,地狱显然更具诱惑。
  一天晚上,史蒂凡诺那雄伟的船在家乡港口停泊。他自觉死期已近,叫来一向信任的大副,要求他不可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有任何异议。大副以信誉担保。
  得到承诺,史蒂凡诺向错愕的大副诉说了鲨的故事,近五十年来一直在追逐自己。“它跟我走遍了全世界,”他说,“就是最真诚的朋友也做不到。现在我快要死了,它想必也一样,又老又累。我不能背弃它。”
  说完,他向大副告别,放一艘小船下海,让人找了一副鱼枪给他,然后上了船。“现在换我去找它,”他说,”我不能让它失望。我会用我最后的力量,奋战到底。”他费力地划着桨,远离船边。副官和水手看着他消失在平静的海面上,为黑夜笼罩。天上有一弯月亮。
  “怎么说?”史蒂凡诺问,鱼枪指着鲨鱼的鼻子。
  “我跟你走遍全世界,不是像你以为的是为了吃你。只是因为海神要我把这个交给你。”鲨伸出舌头,将一粒闪闪发光的小球递给他。
  史蒂凡诺看着手中的小球。那是一颗大小异乎平常的珍珠。他认出那是著名的海珍珠,谁拥有它,便拥有财富、权力、爱情与心灵的平静。大迟了。
  “唉!”他悲伤地摇了摇头,”一步错,步步错。我折腾自己折腾了一辈子,还毁了你的一生。”
  “永别了,可怜人。”鲨说完,便沉入海底,不再出现。
  两个月之后,在海浪的推拂下,一艘小船搁浅在陡峭的礁石上,被几个钓鱼人发现。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们靠近去看。船上,一具骷髅还保持着坐姿,细细的指骨间紧握着一粒小圆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史蒂凡诺·罗伊过12 岁生日时,向船长父亲要求带他出海。这为后文遇到“他的鲨鱼”埋下了伏笔。
B .父亲对史蒂凡诺,罗伊讲述鲨鱼传说的原因是他担心自己的孩子出海会遇到危险,故意吓唬他。
C .史蒂凡诺·罗伊离开城里,回到老家开始他的海上生涯是因为他不能适应城市喧嚣、紧张的生活节奏。
D .这篇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造成了史蒂凡诺·罗伊与鲨鱼的联系。
E .这篇小说讲述了海上发生的一起与鲨鱼有关的离奇事件,带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文笔华丽、清新。
(2)史蒂凡诺·罗伊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鲨”这一形象在文中多次出现,试分析父亲及人们对“鲨”的描述,简析其产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鲨”的形象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你认为“鲨”象征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