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红海的一幕
孙福熙
太阳做完了竟日普照的事业,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他披上红袍,光芒万丈,云霞布阵,换起与主将一色的制服,听候号令。尽天所覆的大圆镜上,鼓起微波,远近同一节奏的轻舞,以歌颂他的功德,以惋惜他的离去。
景物忽然变动了,云霞转移,歌舞紧急,我战战兢兢的凝视,看宇宙间将有何种变化;太阳骤然躲入一块紫云后面了。海面失色,立即转为幽暗,彩云惊惧,屏足不敢喘息。金线万条投射云际,使人领受最后的恩惠,然而他又出来了。他之藏匿是欲缓和人们在他去后的相思的。
我俯首看自己,见是照得满身光彩。正在欣幸而惭愧,回头看见我的背影。从船上投射海中,眼光跟了他过去,在无尽的远处,窥见紫帏后的圆月,岂敢相信他是我的影迎来的!
天生丽质,羞见人世,他启幕轻步而上,四顾静寂,不禁迟回。海如轻绒的地毯,依微风的韵调而抑扬吟咏。薄霭是紫绢的背景,衬托皎月,愈显风姿。青云侍侧,桃花覆顶,再返时候,他预备他灵感一切的事业了。
我渐渐的仰头上去,看红云渐淡而渐青,经过天中,沿弧线而下,青天渐淡而红,太阳就在这红云中间,月与日正在船的左右,而我们是向正南进行——海行九天以来,至现在始辨方向。
我很勇壮,因为我饱餐一切色彩;我很清醒,因为我畅饮一切光辉。我为我的朋友们喜悦:他们所瞩望的我在这幅有壮丽与优秀的大宇宙中了!
水面上的一点日影渐与太阳的圆球相接而相合,迎之而去了,太阳不想留恋,谁也不能挽留;空虚的舞台上唯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烁,听满场的鼓掌。
月亮是何等的圆满啊,远胜珠玉。他已高升,而且已远比初出时明亮了。他照临我,投射我的影子到无尽的远处,追上太阳。月亮是太阳的返照,然而他自有风格,绝不与太阳同德性。凉风经过他的旁边,裙钗摇曳,而他的目光愈是清澈了。他柔抚万物,以灵魂分给他们,使各个自然的知道填入诗句,合奏他新成的曲调。此时唯有皎洁,唯有凉爽,从气中,从水上,缥缈宇内。这是安慰,这是休息。这样的直至太阳再来时,再开始大家的工作。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
1、本文描写的“一幕”实际上是哪两种景象?试用一句话来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4分)
2、文章在描写两种景象时,除了拟人之外,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6分)
3、在高明的作家那里,文学的想象,有时表现为大胆的创造,把空无的写成实有的,从而产生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试从文中举出一例,并加以说明。(4分)
4、本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是否相同?试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加以概括。(4分)
答案
1、一是日落,一是月出。“日落”的景象可以概括为“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月落”的景象可概括为“此时唯有皎洁,唯有凉爽,从气中,从水上,缥缈宇内”。
2、对比。
(1)日落与月出的景象色彩的对比:一壮丽,一缥缈。
(2)描写笔法和风格的对比:一是大笔淋漓,酣畅遒劲;一是精笔细描,婉丽优美。
(3)意境的对比:一是雄浑壮阔,一是素淡朦胧。
(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3、如“空虚的舞台上唯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烁,听满场的鼓掌”,其中“听满场的鼓掌”纯属想象。尽管想象得很奇特,但又有所依据,因为作者是顺着“舞台”和“布景”往下想象的,虽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从而给人以惊喜之美。
4、不同《红海的一幕》:尽情讴歌,由衷喜悦。李商隐诗:伤感哀叹,好景无多。张九龄诗:感叹逝波,怀念远人。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红海的一幕孙福熙太阳做完了竟日普照的事业,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他披上红袍,光芒万丈,云霞布阵,换起与主将一色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托尔斯泰的追求
杨牧之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
早上很早就上路了,车刚刚开出20分钟,便下起雨来。这雨时大时小,一直下到我们下午6点钟回来。
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离莫斯科200公里,在图拉城郊20公里处。
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
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在俄文中是“明亮的林中空地”的意思。据介绍,在这大片森林里,只有托尔斯泰的故居这块地方能照进阳光。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第一个念头就是,难怪托尔斯泰离不开这个庄园。读大学时,他住在喀山姑妈家,每到夏天放假就跑回来;在高加索当兵,在国外旅行,对看到的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事情深恶痛绝,一回到他的庄园,就心情舒畅了。当他们几个兄妹分配财产时,托尔斯泰只要求把这个其他几个兄妹不感兴趣的雅斯纳雅·玻里亚纳留给自己。尔后一生基本上没有离开这个庄园。
最让我吃惊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在庄园林子深处的一条小路边。一棵大树,是橡树。一小片草地。一个长方型的坟丘。高不到一米,长有两米多,宽也就一米,整个坟墓长满青草,与周围草地连成一片。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草地上的一个土堆,也长满了草。没有石碑,没有任何标记,如果没有人指示我们,怎么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墓地。据说,是遵他的遗嘱这么做的。
站在托尔斯泰墓前,我眼前浮现出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情景。
他以82岁的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
人们悲痛地将他从阿斯塔波沃送回玻里亚纳。
82岁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年龄。
82岁的人是一个古稀之人。
82岁,灿烂的晚霞,托尔斯泰满可以咀嚼一生奋斗的快乐。
但是,托尔斯泰却以82岁高龄,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托尔斯泰在临出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这个念头他已经忍了13年。13年前,他69岁。当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尼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
一年一年,无比激烈的心灵搏斗,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去追求“言行一致”。他是以82岁的高龄,无比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虽然没有完成,但他有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开始。
细雨中,我从思考中回来,注视矮矮的坟丘。托尔斯泰还用得着墓碑、用得着墓志铭吗?对于他来说,一切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哪一部书不是一座纪念碑?他确是生活在偏僻的图拉,埋葬在图拉,但他活在全世界每个读者的心里。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讲托尔斯泰与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失之交臂。1901年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第一年。有三部不朽巨著蜚声全球的托尔斯泰,被公认是最具实力的竞争者,但那一年,俄罗斯作家没有参与角逐,没有报名。1902年,托尔斯泰正式获得提名。他的名气也如日中天,获奖是众望所归。但瑞典科学院的评委们没有把奖授给他。原因是这些评委们认为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晚年的世界观不符合入选的标准。1903年,这个奖又授予非常敬佩托尔斯泰作品的挪威剧作家。
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但用他们的“眼光”评出来的书,有几部可以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比美?又有多少作品并不被评委之外的读者承认!
我在托尔斯泰的故居里参观了他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房间。那间房在整幢房子的最下层。室内两侧各有一个小窗户,光线很暗,有点像储藏室。他写作的桌椅还在。一个很平常的小木桌子。桌面大概只有三尺长、二尺宽。一把很平常的木椅子。真是想不到。正是坐着这把木椅,伏在这简陋的小桌子上,托尔斯泰以艺术形象提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从这间朴素、简陋的工作室,到那几乎难以辨认的墓地,让我思绪涟涟。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1-12-26)
1、第段说托尔斯泰“以82岁高龄,开始一个新的历程”,“新的历程”指的是什么?(3分)
2、文章抓住哪些典型事件或细节来表现“托尔斯泰的追求”这一主题的?(6分)
3、第段“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态度?(4分)
4、第段,“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5、文章~连用几个短句子,起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挽住春天
阿 丹
又要临近并深情抚摸那个给予你鲜润生命值得永远敬重的日子。而最初的那个日子,于今天却已积满了纵横交错的岁月之痕。哦,四十余载的年轮也是该有些沧桑感了。
记得在许多个写满不惑的日子里,许多个女友都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惶惑,深省自身不如所往。而你,则是在还要早些的时候,就面临着一个转折的危机,那就是女人的衰老感——相对男人来说于女人尤甚的自然的衰老感。
女人的衰老感,几乎是和青春的飞逝相伴相随的,就像一株花儿,当她姹紫嫣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凋谢与零落。每每对着镜子,一根一根心悸地拽下鬓边的白发,一次一次轻抚眼角细蜜的皱纹……就像触动着沧桑的岁月之弦,就许久许久地很难从悲凄中走出。
克服女人的这种衰老感,也许意味着一方面要从内心的纠缠中走出来,在社会历史的层面上独立地支撑起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剥去层层伪饰,全身心地倾注于生命全身,整个地调动起生命创造的活力。
独立地支撑起自己,或是调动起生命创造的活力,似乎都是在言说生命的力度和质量。让你感慨生命长度的无法预知,生命的宽度却可以觅求,才会让你觉得自然界的春天转瞬即逝,生命的春天却可以永恒。拥有了富于力度和质量的生命才会让你觉得总有春风拂面,心中每天总有新鲜的太阳升起。
在新鲜灿烂的太阳里,你恍若感受到大师们播洒下地永恒的光芒。你仿佛又看见了托尔斯泰、雨果、巴尔扎克、卡夫卡、马尔克斯,看见了普希金、泰戈尔、海涅、拜伦,看见了梵高、罗丹、毕加索,看见了莎士比亚、布莱希特、易卜生,看见了肖邦、舒伯特、贝多芬,看见了邓肯……生命给予他们,是文学,是艺术,是用生命创造饮誉世界的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名篇佳作。文学与艺术的创造就是他们平生的呼吸,全部的生命。惟有如此的生命形式与生命热情的散发,才让他们有切实美好地活过的感觉。惟有实现如此的生命形式与生命热情,才能让他们骄傲地奢侈地拥有永远的春天。
哦,春天永远与富有质量的生命结伴而行。
值得人们敬畏的充满内涵的生命,也永远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由那里,你再度获知,生命的体现方式不仅在于物质形态,更在于精神方式,精神境界。
你曾无数次地叩问自己,将以何种生命方式、何种生命质量自慰。你说不很清楚。你只知道你所喜欢的缪斯之神会把你带到一个精神的王国和一个能获得永恒的地方。你会试着去做一个虔诚的精神追寻者?你会试着去做一个珍守心灵并关怀人类的作家?你会试着将喜剧的、美好的、幸福的、欣悦的、明朗的,或者悲剧的、苦难的、挫折的、感伤的、黯淡的意绪融于笔下,在浪潮汹涌的心灵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交融中,将时代风云、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将种种生命感觉、文化关怀凝成血肉,铸成文字,汇成精神。那个可令你获得永恒的地方,不会在意你的年轻与衰老,不会嫌弃你的清贫与无助。他们净化、纯粹、提升、超拔着你的情绪,令你永远充盈着酷似宗教般的虔诚与热情,使你痛感如若丢失了那块精神的家园,你的春天就将失色,你的生命就将窒息。只有常新的艺术感觉与常新的文字才会令你心永远生长着一股鲜润与生动。
于是你将永远与春天同行。你的面前永远是蓬勃而蓊郁的春天,即便回转身,漫长来路也鲜活着永远的绿色。
那时你将不再惶惑,不再感伤,不再为生命年轮的复加而哀愁而惋叹。看着生命来路上累累的果实和犹如莫奈油彩下充满了阳光的风景,你将会感慨万端地说,原来这世界中有远比女人年轻更重要的东西。这时光中,也有远比女人衰老更可怕的东西。
于是,你的心中永远是春天。你将永远挽住春天。
——选自《读者·精品珍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作者的文题说“挽住春天”,从全文看,这个“春天”应该是指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处说“原来这世界中有远比女人年轻更重要的东西”和“这时光中,也有远比女人衰老更可怕的东西。”这两个“东西”是不是同一所指?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散文实际上完全是作者站在自己个人主观认识上来写的,也就是说她完全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而她却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写的,作者这样处理的效果好不好?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人的生命长度是无法预知,当然就是指人的寿命长短无法预知。 |
B.作者所说的生命的宽度却可以觅求,应该是指人生事业上的成就是可以无限度地拓展的。 |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一大串外国名人,其用意是要说明拥有了富于力度和质量的生命才会让你觉得总有春风拂面。 |
D.应该说作者的观点也不是就完全正确和积极,也有其消沉、消极的一面,如其认为人应“酷似宗教般的虔诚与热情” |
挽住春天
一切画家在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永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莱沃那·特·文西是发见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特·文西与鲍梯却梨或奇朗大育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特·文西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氛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鲍梯却梨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见莫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莫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采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特·文西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特·文西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之纳(Giorgione)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了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网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沃那·特·文西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特·文西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注:《瑶公特》即《蒙娜丽莎》。特·文西现在通常译为达·芬奇
1、第四段,“在这些研究上”中的“这些”指代什么内容?(4分)
答:
2、特·文西(达·芬奇)为什么画了“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采的眼睛”? (4分)
答:
3、特·文西(达·芬奇)的绘画技法有什么特点?试分条概括。(6分)
答: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推断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蒙娜丽莎”的脸部轮廓是浮动的,只有体积,没有线条,让人感受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 |
B.鲍梯却梨的作品非常注意人物脸部的轮廓,往往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但人物的体积感不强。 |
C.“蒙娜丽莎”微笑的中心在口缝之间,脸上的凸陷、眼睛的倾向、下巴部分不规则的线条,都是“中心”的余波,也是微笑的标识。 |
D.以黑发与纱网衬托苍白的脸色,以无数细小的衣褶烘托双手的立体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烘云托月的艺术表现手法。 |
胡杨仰止
王本道
①西域之旅,每天要有大量的时光消磨在旅途之上。自从第一眼看到了胡杨,接连几天,我在旅途之上便总是隔着车窗,悉心凝望胡杨的身影。于是,我看到了晨光曦微之中,她的突兀与古劲;烈日炎炎之下,她的昂奋与蓬勃;夕阳西下时,她的葱茏与俊秀。让我稍稍有些失落的是,资料中曾介绍说,“成年的胡杨树高十多米,树干粗大,足可数人合抱”。而我所见到的胡杨,大多数不过五六米高,那树干也谈不上挺拔,有的甚至弯曲而多枝权,类似较高的灌木。为了能认识胡杨的真谛,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的一片胡杨林。
②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她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簇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那枝***树皮纵裂,呈灰白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走进胡杨林深处,我立刻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她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鹤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象空间。
③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胡杨林中,有些成员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她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还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我忽然想起贾平凹先生评价胡杨说过的一席话:“在那样的风沙干渴中,可以整整地活一千年;死了,又可以挺挺地站立一千年;最后倒下了,又还可以不腐烂不散架,把自己的形态保持一千年!”她的生命经历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她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
④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又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她们像大漠卫士,沉寂而虔诚地守护着这片广袤的土地。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扎[1]、拱北、敖包[2],是“十三连”。它们共同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这些“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滞,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卞了,她的生命还在大地原深层中延续着……
注: [1]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
[2]“十三连”的内涵: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说那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为什么? (4分)
答:
2、联系全文,理解“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的内涵。(4分)
答:
3、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胡杨的感情,并分析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五个“有的……”句子,从外形、神态、动作等方面写出了胡杨活生生的“灵性”,给我们生动形象的想像空间。 |
B.作者引用贾平凹先生评价胡杨的那段话,旨在证明胡杨的生命力旺盛,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
C.此文运用了比拟、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句式灵活多变,语言与胡杨一样富有刚性。 |
D.这篇文章与巴金的《灯》一样,都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
感恩老兵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 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一一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60年前的“D—day”,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爱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7•7卢沟桥事变纪念日”、“8•15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9•3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时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也听到他们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一一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
小题1:就整篇文章而言,开头两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第5自然段作者说,“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这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如何理解“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4: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请结合新闻主题和写法谈谈其获奖的理由。(6分)
最新试题
- 1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 It is time _____ (go) to bed.2. _____ (not d
- 2已知a≠0,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a2+1一定是正数;②1-a2一定是负数;③一定大于1;④一定小于1,其中一定成立的有
- 3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按下列方式得到“⊥”形图形,第①个“⊥”形图形的周长是10,则第n个“⊥”形图形的周长是___
- 4计算:(-13)-1+(2-0.00965)0=______.
- 5读光照图(阴影线为夜半球)回答,下列选项中叙述可能的是:A.图1所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B.图2所示日期为冬至C.图3时节我
- 6A~G是初中所学的常见物质,其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A、B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
- 7【题文】读图,回答以下问题。【小题1】此时,太阳直射在A.90°W,15°SB.90°E,15°SC.90°W,23.5
- 8《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谈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速度大小一定要变化B.曲线运动中的加速度一定不为零
- 10一元二次方程x2-5x+6=0的两根为x1,x2,则x1+x2等于( )A.-5B.-6C.5D.6
热门考点
- 1曲线x=sinθy=sin2θ(θ为参数)与直线y=a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a≤1B.0<a≤1
- 2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
- 3—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school? — Yes. In fact, thi
- 42011世界化学年的主题是“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下列叙述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A.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B.大
- 5物体和光屏相距40cm固定不动,把一凸透镜放在物和屏间距离中点时,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A.5 c
- 6以点(2,1)为焦点,y轴为准线的抛物线方程为______.
- 7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密闭容器中加入l.5mol H2和0.5molN2,充分
- 8【题文】该图示意某区城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N 地风向为( )A
- 9一个体重为500N的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在水平路面上以4m/s的速度匀速行驶,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自行车净重200N行驶过
- 10为了加强英语教学,我校准备高薪聘请外教来校任教。有些同学认为有必要,而有些却不以为然。请就此事给校长写封信,阐述聘请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