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刘福森
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科学家眼中的自然,只是具有一定结构、性质和规律的死的自然;理性主义哲学理解的自然只是满足人类欲望的自然以及按照人的欲望重新安排过的自然(人化自然)。这种扭曲自然的自然观在古代社会本来是不存在的。
古代社会的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整体论的自然观。希腊人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活的具有内在秩序的有机体,而决定这种秩序的源泉是渗透在自然界中的“心灵”。这是一个有灵魂的、有生命的世界。那个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伦理关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生灵之间的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对自然的这种理解,不是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理性的理解,而是一种人文的感悟和理解。
在狩猎和采集时代,人们直接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东西而生存,自然被看成是养育人类的母亲。到农业时代,自然在人的心目中的形象同狩猎者时期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然在耕田人的眼里几乎可以说是效仿的榜样,是阐述人生的模式。”“自然也成了具有秩序、和谐和美好的领域。自然一词也随之带有美好和高尚的感情色彩”。农耕时期的这种对自然的看法,通过文学作品已经牢固地建立在人们的情感中,以至于碰到自然这个词,就会引起我们联想到那充满浪漫主义的、美好和高尚的境界。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田园诗代表着对过去时代母亲般仁慈怀抱的向往。通过对一个完美无缺的黄金时代的回归,这里的自然成为逃离都市生活的罪恶与不安全的避难所。自然被描绘成一个花园,一幅乡村景象,或者一幅平和丰产的景象。这是一位宁静、善良的女性,默默地向世人奉献她的慷慨。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自然形象。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尊崇和美好的向往。在那时人们的心中,自然不仅是实体,而且是纯洁、善良、平和、美好、友善、关爱的价值象征。
无论是古希腊的“活的”、“有灵魂的”自然,还是狩猎和采集时代的“友善、关爱的母性供养者形象”的自然,或者农业文明时代的“纯洁、善良、平和、美好、友善、关爱的女性象征”的自然(或作为“榜样”和“导师”的自然),都是一种值得我们关爱的崇高、美好的生命形象和价值象征。在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基础上形成的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爱,是从人们内心发出的对自然的关爱与尊敬。
这时,一种崭新的“关爱自然的伦理学”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种建立在人对自然的崇敬、感激、同情、关爱等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的伦理学,是一种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亲密相依的伦理学,在这种伦理学中,人与动物、人与河流、人与森林、人与荒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就像兄弟、母子等亲情关系一样;我们爱自然,不是出于自然界的权利,也不是出于我对自然权利所有者的义务,更不是出于功利主义价值的导引,而是出于一种厚重的人文教养: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朴实的信念,一种善良的愿望,一种热烈的情感,一种良心的自律,一种对美的渴望,一种关爱自然的热忱……这种伦理学没有理性的关照或逻辑的推演,她是从我们的心中流出来的;她也不是靠强制和压力灌输的,而是在人文精神的教化中形成和不断提升的!
因此,古代的自然观念和伦理精神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在当代社会人类陷入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等自然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挖掘、利用、复兴和发扬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念和伦理传统,就成为当代社会建立关爱自然的伦理学的必由之路。只有超越近代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和功利主义价值观,从古代社会的自然哲学和伦理哲学中吸收积极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建立起以关爱自然的情感为基础的环境伦理学。
(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20期)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科学家,把自然看成只是具有一定结构、性质和规律的死的自然。 |
B.理性主义哲学认为自然只是满足人类欲望的自然以及按照人的欲望重新安排过的自然,即人化自然。 |
C.到农业时代,因为文学作品把自然牢固地建立在人们的情感中,所以,自然在耕田人的眼里几乎可以说是效仿的榜样,是阐述人生的模式。 |
D.古代社会的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整体论的自然观,对自然充满了关爱与尊敬。 |
A.自然被看成是养育人类的母亲。 |
B.自然是一个有灵魂、有生命的世界,这里渗透着“心灵”。 |
C.自然是实体,是纯洁、善良、平和、美好、友善、关爱的价值象征。 |
D.以传统、风俗习惯、禁忌等方式制约着人们的实践行为。 |
A.吸取古代自然观念和伦理精神的养分就可以避免当代社会人类陷入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等自然危机。 |
B.挖掘、利用、复兴和发扬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念和伦理传统,有助于当代社会建立关爱自然的伦理学。 |
C.古代自然观念和伦理精神能使当今社会超越近代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和功利主义价值观。 |
D.只要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和伦理哲学中吸收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能建立起以关爱自然的情感为基础的环境伦理学。 |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解析
小题1:前后分句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小题1:D项不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而是人们的实践行为。
小题1:A项“当代社会人类陷入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等自然危机”是当今社会的现状,“就可以避免”过于绝对。C项“当今社会超越近代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和功得主义价值观”是建立起以关爱自然的情感为基础的环境伦理学的一个条件。D项误将必要条件当做了充分条件。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刘福森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科学家眼中的自然,只是具有一定结构、性质和规律的死的自然;理性主义哲学理解的自然只是满足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斜 坡
龙应台
①巴黎的地下铁道举世闻名;我推着婴儿车来到一个入口,却呆住了。狭窄的入口只容许一个瘦瘦的人挤过去,何况中间横着三条棍子,怎么折腾也不可能将婴儿车推过去。巴黎没有做母亲的吗?
②好不容易来了别的过客,一前一后把婴儿车抬了过去。坐了一段车之后,走到出口,出口竟然是由一杠一杠钢铁棒组成的旋转门,这一回,即使把婴儿车抬起来也出不去了。
③一手抱着扭来扭去的孩子,一手拉拉扯扯把提袋、大衣、雨伞全部从婴儿车上卸下来,一件一件往身上挂,再手忙脚乱地把车子折叠起来,全副装备地挤进栅栏,还要担心孩子的手脚不被夹在旋转杠中。
④上到路面来,在飘落的雪片中再把车子撑起,又是哀求又是恐吓地把孩子放进车里,准备过街;我发觉铺高的人行道与车道交接之处没有做成斜坡,造成将近一尺高的落差。扶着婴儿车站在这个“悬崖”之前,如果继续往前推,很可能把孩子像畚箕倒垃圾一样“倒”到雪地里去——
⑤离开高贵却很“凶险”的巴黎,回到静谧的苏黎世,我想我为“先进”找到了一个必要的条件,正巧是中国人说的,“富而有礼”。这“礼”,不仅只是鞠躬握手寒暄的表面,而是一种“民胞物与”观念的付诸具体。
⑥从火车站的地下层上到路面,有电梯可乘,专门供婴儿车与残障者的轮椅使用。所有的人行道与车道的交接之处都铺成斜坡,接着黄色的斑马线道,婴儿车顺利地滑过,失明的人也不需要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⑦在苏黎世的住宅区,你也不可能走上两条街还看不见一个儿童的小天地:就在房子与房子之间,一小块青草地上,一个秋千、一个跷跷板、一堆沙。许多垃圾箱上涂着儿童画:猪、狗、猴子、孔雀,守着荡秋千、玩沙厮闹的小孩。
⑧大型的百货店往往有个幼儿乐园,免费的,让来采购的父母放心去采购,孩子也玩得痛快。乐园中并不是随便摆一些无意义的电动玩具让孩子过一过瘾,它依年龄而隔间:大一点的,有电视童话节目可看,不看电视的可以看童书画报;小一点的玩益智的组合积木,用蜡笔画画;还不会走路的小把戏,就在地毯上玩会叫的小狗熊。
⑨有财富的社会,如果在心灵的层次上还没有提高到对人的关爱,还没有扩及到对弱者的包容,它也是一个落后的社会。它的国民所得被用在扩充军备、制造原子弹等等毁灭人的途径,而且往往有极堂皇的借口;不会用在社会中“弱者”的身上:建电梯、筑人行道斜坡、设儿童乐园。
⑩当我的婴儿车不必停在人行道的“悬崖”上,而能安全顺遂地滑过街心时,我感觉到自己是在一个“富而有礼”的社会中。它有钱为每一条人行道建斜坡,但是更重要的,设计道路的人在灯下制图时,会想到他的社会中有年轻的母亲推着稚嫩的幼儿、有失明的人拄着问路的手杖、有弯腰驼背的老者蹒跚而行……为了这些人,他做出一个小小的斜坡来。这个斜坡,是一份同情,一份礼让,一份包容。
(11)只是一个小小的斜坡罢了!但是,台湾距离真正的“富而有礼”还有多远呢?
(节选自《意林》2011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本文叙写了作者在巴黎和苏黎世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涵了一定的哲理。 |
B.作者在第④段用“悬崖”来比喻巴黎路面因为没有斜坡的凶险。 |
C.苏黎世的“斜坡”,考虑到了人们的需求,体现了民胞物与的观念。 |
D.有财富的社会应该处处建立斜坡,否则就是一个落后的社会。 |
小题3:文章主要写巴黎和苏黎世,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结尾提出“只是一个小小的斜坡罢了”的观点,这里的“斜坡”怎样理解?请结合本文,探究作者的这一观点所蕴涵的深层意蕴。(6分)
我在父亲赵望云的笔墨中度过自己不知事的童年和充满理想又经历过迷茫的青年时期,这两个时期,父亲对我有着深刻的影响。
小的时候,我们家里客人络绎不绝,几乎都是为着父亲的画而来。父亲善良随和,从不忍心让来访者空手而归。更有黄胄哥、济众哥、庶之哥(三位均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索性吃住在我家,随父亲习画。这是一个热闹的充溢着温馨和生机的大家庭。许多人以为我会随父亲学画,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未强迫我一定得走他的路。
父亲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旅行写生画画,即使受迫害最深的日子也没有歇脚。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特别是面向大西北,沿着古丝绸之路,深入祁连山的崇山峻岭、八百里秦川的乡间地头、秦巴山区的林场民居体验生活,创作出大量反映人民生活的传世之作。张大千曾这样说过:“我画马不及悲鸿与望云,悲鸿的马是奔跑的马,望云的马是劳作的马。”老舍先生这样说:“赵先生的山水画本来很有工夫,可是他不喜欢山水里那些古装老翁,所以就在乡间细细地观察,深深地揣摩,要把活人活事放在图画里,以求抓住民间的现实生活,使艺术不永远寄存在虚无缥缈之间。”的确是这样,父亲的画作与劳动人民息息相关,构图中既有理性的审美观,又有豪放自由的笔墨,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以自己独创的画风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
我敬重父亲,每次站在他的身边,专注地看他作画,我的心里都会产生隐约的音乐线条,这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感觉,这感觉随着父亲笔墨的变化和线条的流动而强烈着,强烈着。在父亲画案旁的我,鬼使神差地坚定了当作曲家的决心。父亲一直钟爱中国戏曲音乐,拉得一手好京胡,他早就发现我在音乐上的天赋和超常的爱好。但那个年月,出身于我们这样家庭背景的孩子是很难进入高等学府的。在我考试结束后,得知考试成绩很好,我兴奋不已。但如父亲所料,我还是落榜了。我酷爱音乐,哪里能经受住这样的打击,一下蔫了。父亲搂过我说:“你既然热爱音乐,就应该认认真真地爱,切不可屈服于眼前的小挫折,时间长着呢。”父亲温暖的怀抱和亲切的鼓励让我轻松了许多,我更加坚定了学习音乐的决心。
在音乐学院学习的过程中,父亲似乎离得很远,又似乎站得很近,我觉得自己是父亲手中的风筝,他掌握着我的方向,引领我飞向蔚蓝的天空。
大学毕业分配时,我留在了西安,工作单位是陕西戏曲剧院秦腔团,这和我做真正意义上的作曲家的理想有相当的落差。父亲却认为:“到秦腔团工作是一个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绝好机会,中国戏曲音乐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根,不论你学了多少西洋作曲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你今后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你安下心来把它弄明白,将会终身受益。”幸亏父亲及时点拨。在秦腔团的工作中,我开始用大量时间了解秦腔、碗碗腔、眉户,了解它们的板路曲牌形式、唱腔结构、锣鼓特点等等,并与其他剧种如京剧、豫剧、晋剧、川剧等作比较,寻找它们不同的特点。父亲期许的目光告诉我:“美术是凝固的音乐,希望有一天,你用自己的音乐为爹的画注入活力。”我在心中对父亲郑重承诺。从此我的努力有了更明确的动力。
我崇拜父亲,虽说父亲对我的生活的关照并非事无巨细,但父亲的艺术才华和他坚韧不拔的内心情愫是我一生的榜样。在压力最大的年月,父亲很少说话,只是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不停地作画,累了,便靠着床头,搭着小棉被,微闭着双眼,手中的香烟忽明忽暗,这个时候谁也不会打扰父亲,我们知道父亲虽然停下手中的画笔,可他心中的笔却没有停住。一家人共同守护着父亲心灵的创作净土,在那片净土上,父亲拖着病残的身躯耕耘出他的晚年百幅系列作品。这一组作品是父亲灵魂深处对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呐喊,他如交响诗一般冲撞着我的心,激励着我的音乐创作。我热爱父亲,是他的给予让我收获了多彩的人生。如今,我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父亲依然是一座巍巍高山矗立在我的心中。
(赵季平《心语——怀念父亲赵望云》)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生活在一个热闹的充溢着温馨和生机的大家庭,很多人都随父亲习画,大家都认为“我”会随父亲学画,父亲也曾要求“我”走他的路。 |
B.在秦腔团工作期间,赵季平汲取了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戏曲音乐的精华,这段工作经历让他受益终身。 |
C.赵望云先生既以自己独创的画风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又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坚韧不拔的内心情愫成为子女崇拜的榜样。 |
D.在“我”的人生低谷期,父亲依然对“我”有鼓励有期望;在压力最大的岁月里,父亲如交响诗般的作品,依然激励着“我”的音乐创作。 |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两幅作品的作者,请说明理由并试述赵望云先生的画作风格。 (6分)
小题3:简述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父亲对我的深刻影响,概括“我”对父亲的感情。(6分)
小题4:试探究下面歌词中塑造的父亲形象和本文中父亲形象的异同。你更欣赏哪个父亲的形象,请简述理由。(8分)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父亲》
大自然的礼赞
李长之
(1)世界不是荒凉的。我们感觉没有人的时候,却另有更令我们向往的东西存在。
(2)仿佛一个堂皇伟大,神秘而崇高的剧场吧。观众是愚妄的,这不要紧,因为他们可以散去;戏曲是鄙俗的,这不要紧,因为可以改写;角色平凡,这也仍然能令人忍耐下去,因为可以希望有更不平凡的来代替。所有这些失望的痛苦,和不甘于失望,又追求新的幻影的疲劳,我们都会得到一点补偿,也就是多多少少会得到一种慰藉,因为剧场总是好的,一切靠不住,剧场靠得住,剧场较之其他要悠久些。
(3)这剧场就是大自然。一切变,大自然不变,这剧场永远是堂皇、伟大、神秘与崇高的。观众,戏曲,角色,都渺小吧,这剧场却越发庄严。戏散了,这剧场也依然巍峨地矗立着。所以,只要没忘掉这剧场的人,他是可以心平气和下去的,并且也不会寂寞。
(4)有谁曾感到没有归宿么?到大自然里去。
(5)最不自量,而又最不安分的动物,恐怕只有人类吧。人类企求一切,而超越了实际能力。大自然在这方面却恰是人类的母亲,她不会打消孩子们的梦,虽然早知道那是梦。她却只用种种暗示,种种比喻,种种曲折而委婉的辞令,让人们自己去觉悟。在人们的能力限度以内,她却又鼓舞人们,成就人们,务在让人们所仅有的一点能力,去作一些最善的发挥。
(6)大自然有种种律则。是剧场吧,有剧场的规矩;作母亲呢,也自有母亲的教导之方。不过一般的人们不容易知道。熟悉剧场的人,自然会熟悉剧场的规矩。一个母亲的爱恶,也常是不能明白地说出来的。大自然往往给她的骄儿一种伟大课题,以课题为重,大自然便不惜给她的娇儿以种种的或甘或苦的经历,甚至几乎不能胜任。但是她的骄儿会恰恰符合了母亲的意向。
(7)谁能领会大自然的深邃或恩惠呢?
(8)她不溺爱,可是她对于她的子孙并不平等。愚妄的人们,对她是可以怨尤的,然而她不管。她呈现给愚妄的人们的,就是驳杂、混乱。她不求愚妄的人们的了解,也因为他们不能了解。
(9)大自然在天才们的跟前,却是和悦的。大自然的骄儿就是天才。大自然永远爱护天才,她那条理和秩序,完全启示于天才。她有种种设计,是让天才完成自己,虽然不必事先告诉。天才没有不了解大自然的,大自然对天才,也永不会不爱护。歌德、屈原、李白、康德、贝多芬、曹雪芹,这都是在大自然的爱护之下,完成了自己的。
(10)大自然是有情感的。她不盲目,也不麻木。她不是没有智慧,她的智慧乃是溶化于情感之中。情感最可靠,大自然是任情感的,一如她所爱护的天才然。她不但任情感,而且喜欢表现出来。你就看浓绿如油的春水吧,这是她的情感的表现;高空淡远的秋云呢,也是她情感的表现。她处处在流露,她处处似乎情不自禁。
(11)大自然是感官的,是色相的。她忘不掉美;丑的出现,只是在人们对于美的破坏之际。她要点缀一切,她要种种色调,而且那色调要纯粹,要单一,你瞧吧,白雪,红叶,彤云,秋霁的晓雾,夏木的浓阴……
(12)大自然就是艺术家。音乐和绘画,她天天在创造。人间一切艺术,不过是大自然的艺术副本。在人们忘掉,或者忽视了大自然的艺术的时候,往往是人间艺术堕落的时候,一旦携手,那才可以抬头。
(13)艺术家必有意匠,大自然的意志就表现在她创造艺术品的意匠里。大自然的意志是“生”,所以所有大自然的艺术,都是生的表现艺术。
(14)大自然,是宇宙间最永恒的,最伟大的,最庄严的。而天才、艺术,这一切的成就与伟力皆源于大自然。因作大自然礼赞。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文章表现了自然的博大与丰富,并且提示我们,能领会到这种美,世界便不荒凉。 |
B.在作者看来,歌德、屈原、李白、康德等人都是经历了自然的甘苦并符合自然意向的。 |
C.作者用雪的白、叶的红以及晓雾与浓阴的纯色来展现大自然的任情与智慧,很有气势。 |
D.第12段,作者由大自然的艺术写到人间的艺术,“才可抬头”等描述颇为生动形象。 |
小题2:作品中将大自然比作“剧场”与“母亲”,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分)
小题3:作者认为“大自然是深邃的”,为什么这样说?(4分)
小题4:通观全文,简述作者所倡导的“我们面对大自然的态度”是什么。(4分)
“80后”作为一个群体最初在社会舞台上一亮相,便引发了传统主流文化精英许多惊疑不定的批评。而这些批评,明显渗透出上一辈对新一代青年文化意识的忧虑情绪。产生这种普遍的忧虑情绪并非没有理由。因为“80后”这一标示时代年龄的概念,本身便偏向于对一个社会群体特殊文化行为的价值判断,其核心包含了一种社会人类学范畴的“亚文化”意指。给定这一概念亚文化意义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一群体特别具有反叛个性与浪漫品质,在自我思想上也有着自身某种独立的思考和追求。不过,他们的思想目前还处于社会一种边缘、弱势境地,还没有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政治经济上的实质影响,只能表现为对主流精英与主流意识的某种疏远离散状态。而这种疏离导致的结果即是大众普遍的印象:少数“80后”作家热衷通过另类化、偶像化方式写作来表达自我,而大批青年则浸泡于各种浪漫时尚与叛逆娱情的亚文化之中。
亚文化(subcuhure)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存在情景,实际上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与话题。这种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的社会文化现象,往往指在社会主流文化或综合文化的大背景下,某一区域或某一特殊群体所彰显出的独异观念和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与主流文化相对的非主流的局部文化现象。不过,这种同样充满创造性的社会心理习惯,地域环境风貌、思想信念积累、文化气质构成等内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种种“经历过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较为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潮流,始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当时“生活的路越走越窄”等青年们普遍困惑的问题,催生了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的文身族群以及“一无所有”的摇滚青年。上世纪90年代的亚文化青年,则以“打口带一族”与“大话一族”等为代表。新世纪以来,“80后”青年主体的文化观念与世界青年文化快速接轨,波波族、乐活族等西方新兴群体生活方式很快引入,游戏族、动漫族等亚文化风尚也基本与国际浪潮保持同步。这些消费娱乐亚文化,取代了过去对主流文化进行某种对抗式反思的姿势,成为“80后”抵制“父母文化”的主体形态。
网络“恶搞”是网络亚文化的另一明显表现形态。实际上,当宏大叙事与主流文化形态出现审美疲劳,“恶搞”早已从小众行为升格为“80后”们普遍喜爱的亚文化方式。这种夸张超常规的集体“恶搞”,正是一种充满娱乐与叛逆原动力的“滑稽戏仿”。实际上,网络世界里被“恶搞”的对象可谓无人不有无事不可,大到世界政坛国家元首,体坛影视明星,小到社会青年打架斗殴,邻家姐妹芝麻蒜皮。一些娱乐炒作、搞笑短信、ps图片、通俗歌曲、动漫flash等网络流行元素的“恶搞”现象不胜枚举。此外还有着广泛影响的,是文化“丑角”现象在网络大批涌现并在现实中走俏。木子美、芙蓉姐姐、竹影青瞳、流氓燕、红衣教主、程菊花、百变小胖、石榴哥哥、凤姐等人接踵而至,更有“80后校园第一爆笑组合”的“后舍男生”搞怪假唱风靡一时。“80后”青年网民的生活因为“恶搞”而变得五彩斑澜。这些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与讽刺社会的“恶搞”狂欢景象,实实在在地提供了“80后”一次“暂时拒绝官方(主流)文化”的机会。
(摘自《困顿与精神的探望》,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与“80后”有关的阐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80后”具有反叛个性与浪漫品质,热衷于通过另类化、偶像化方式写作来表达自我。 |
B.“80后”群体主动对主流精英与主流意识的疏离造成大众对“80后”群体普遍的印象。 |
C.新世纪以来,“80后”消费娱乐亚文化已与世界青年文化接轨,并成为主体文化形态。 |
D.“恶搞”升格为“80后”喜爱的亚文化方式后,为他们提供了暂时拒绝主流文化的机会。 |
A.传统主流文化精英对“80后”惊疑不定的的批评,渗透出上一辈对新一代青年文化意识的忧虑情绪。 |
B.浸泡于各种浪漫时尚与叛逆娱情的“80后”思想并没有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政治经济上的实质影响。 |
C.社会心理习惯等非主流的局部文化现象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种种“经历过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D.木子美、芙蓉姐姐、百变小胖、石榴哥哥、凤姐以及后舍男生搞怪假唱等现象是文化“丑角”现象。 |
分享如秋光
闫琰
①我曾到过9月的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呈现出淋漓尽致的收获景象。路两旁盛放着九月菊,粉的、紫的、白的,在风中轻轻摇摆。金黄色的稻田绵延铺展,9月温暖的阳光把一切镀上一层金黄,这样饱满的色泽让人想起油画里令人沉醉的田园风光,美得让人说不出话来。
②我也曾体会过南方的秋,含蓄又明媚。天空高远,树木青黛,迟开的花儿开的从容而又倔强;秋水波澜不惊,湖面清透如镜。驱散最后一缕暑热,清新的空气浸润着人们身上的每一个毛孔。
③人们客居城市,纷繁杂扰的生活使我们忽略了生命的真相,过多的注意力被倾注到结果上。人们计算对枝繁叶茂的失去,计算有没有获得谷粒满仓的收获,计算收割了多少别人所给予的爱。人们总在盘算得与失,消耗着我们的安宁与真实。
④我们的内心总逃不过俗世生活的困扰。我们会情不自禁拿别人的生活跟自己比较,根据优劣来决定自己幸福的心情;有时是我们匆忙的赶路,忽然间丢失了曾今的同伴和自己。也有时是因为我们完美的理想主义,却每每触碰到现实的坚硬和残缺而不堪一击。不知不觉中,我们在负重前行,疲惫不堪。在生命这条单行道上,我们疲惫前行,一路索取算计,只把自己走到最终,剩下形影相吊。
⑤是我们忘记了。
⑥且看看这个季节,春生夏长以后,秋季来得自在恬然。古人说秋三月是为容平,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季节,丰饶却宽容,春夏努力过的物种都能在这个季节得到相应的回报,自然间最本真的规则在这个季节得到完美体现。
⑦在做不到“出世”之前,且让我们恬然地“入世”。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狭义者的良药,也是不得志者的坦途。没人责怪一个人的努力向上,就像没人责怪生命朝向太阳。“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唯思利及人”,儒家传世千年,这一点说得极好。《尚书》明确了人生的境界:不是为生活回报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给予了什么,给这个世界分享了什么。
⑧母亲从老家过来住,有她的邮件寄来,很平实的一个信封,是母亲拜的书法老师寄过来的作品,叠得整整齐齐。听母亲说,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享有全国知名书法家的美名,只是身体不好。他总鼓励母亲说,你没事就常带作品过来吧,我这个身体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有今天不一定有明天,能指导一点是一点。
⑨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慢慢展开作品,只见豪迈苍劲的字体,挥洒的英武而又潇洒,两行大字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步履维艰地爬楼,挥毫泼墨后,又顶着烈日下楼去邮寄。想象里的老人身影和着幽幽墨香,像秋天一般,淡泊宁静。
⑩这正是秋天的独特气质,淡薄而从容,分享而喜悦。一个已向人生之秋的老人,以仅有的生命尽享给予、分享之乐。这种力量,突破躯体的局限,在人群中蔓延开来,让我们隔着遥远的距离,就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如沐秋阳。
⑪心不是别人的跑马场,也不是只做加减计算的名利场。秋天到来之时,在纷纷扰扰中开辟出一点属于心灵的空间,带着一颗安宁的心去感受彼此灵魂的微光,灌溉心的土壤。
⑫“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当我站在秋天的路口,看着红叶漫天,落叶纷纷抽离枝头,怀抱着一丝丝秋凉,怀想那些春日里发芽的梦想,夏日里激扬的青春。在秋天,放下渴望收获的心,去静养心灵,分享四季。我看到缓缓流淌在体内的真实和宁静,不为获得才去给予,不为喝彩与人分享,慢慢体味这样一种清甜的香味,远远地弥漫出来,淡淡的,就是灵魂的香味。这也是一种坚强。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纷繁杂扰的生活使我们忽略了生命的真相。
答:
②心不是别人的跑马场。
答:
小题2:文章第⑧⑨两段写到了母亲收到书法老师的作品,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
小题4:联系全文,理解“分享如秋光”的含义,并探讨你从中获得的启示。(6分)
最新试题
- 1广泛用于制造日常生活用品,且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铝B.镁C.硅D.铁
- 2在△ABC中, 若I是△ABC的内心, AI的延长线交BC于D, 则有称之为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 现已知AC=2,
- 3已知sinα=22,则cos(π-2α)=______.
- 4如图所示,带正电的小球Q固定在倾角为θ的光滑固定绝缘细杆下端,让另一穿在杆上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小球从A点由静
- 5Mr. Brown was an old man. He lived in a small village with h
- 6质量为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的水平面上,现对它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个力最小?
- 7一组数据的方差为2,若把这组数据中每个数据都乘以3,则新数据方差为( )A.2B.6C.12D.18
- 8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
- 9图2表示蝗虫发育过程中的三个时期,其正确的发育顺序是( )A.③①②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
- 10在公路上常会看到凸形和凹形的路面,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汽车,通过凸形路面的最高处时对路面的压力为N1,通过凹形路面最低
热门考点
- 1(-1)100-(-1)101+(-1)101×|-1|=______.
- 2Adrian’s “Amazing Race” started early when his parents reali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 4Ten years ________a long time in one’s life.A.has beenB.areC
- 5已知y1=2x-5,y2=-2x+3,如果y1<y2,则x的取值范围是( )A.x>2B.x<2C.x>-2D.x<-
- 6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思想的闪光之处越来越引人注目。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这部书(《明夷待访录
- 7若m与18是同类二次根式,则m的最小正整数值是( )A.18B.8C.4D.2
- 8观察下图,开辟图中①②两条新航线的航海家分别是[ ]A.迪亚士、哥伦布B.哥伦布、达·伽马C.达·伽马、麦哲伦船
- 9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黄色固体。某次科技活动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右图烧杯中,缓慢
- 10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整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开发与整治,田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