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8 期末题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夜来风叶已鸣廊”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 夜 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一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1.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 才使 “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2.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诗句,完成下面问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①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②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1.划线部分分别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刘兰芝的这番言谈之中,可以看出她有哪些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 |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 轼 谁作桓伊三弄①,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 |
【注】①桓伊三弄:此处代指笛曲。 这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的离别之情的?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