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益,字舜良。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益,字舜良。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低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部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改殿中丞,知新繁县。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岭以南素习于夷,无男女之别。日浸月滋,为吏者师耳目,谓俗止如此,凡奸事虽得,有可已者,皆不究。公曰:“夫所谓因其俗者,岂谓是邪?”居郡,求奸事最急,苟有萌孽,一切摘发穷治之。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卫尉府君忧,服除,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二千石常以事倚公,公亦为之尽。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受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选自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二千石:官名,即太守。②卫尉府君:王益父亲的谥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今抚州之临川——家:安家
B.其余一以恩信之——遇:对待
C.坊市道巷——表:作标记
D.矫矫不可——挠:阻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财力自肆——皆美于徐公
B.阖县祠祷——公我献之
C.五人者系狱——上善
D.又民之暇时——得观所谓石钟者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一的项是(     )
A.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之/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B.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之/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C.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之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D.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之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益担任建安主簿,刚开始因为年轻被当地人小瞧,但后来他在督缴赋税等事务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人们的敬畏和爱戴。
B.王益担任临江军判官前,军中豪强大族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王益到任后,从惩治豪强人手来端正吏治,彻底扭转了混乱局面。
C.王益执掌韶州之际,移风易俗,端正作风,镇压兵变,安抚百姓,最终使号称“难治”的韶州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D.王益胸襟阔大,性格亢直,为官强于吏治,为人则孝敬友爱。在家中对父母孝顺有加,待族人谦恭有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曰:“夫所谓因其俗者,岂谓是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C
4.C
5.(1)当时王益年纪还小,当地人很小看他,等到看了他所做的之后,就都非常敬畏佩服他。
  (2)王益说:“人们所说的因袭当地习俗的,难道都是对的吗?”
  (3)王益丝毫不因此而害怕,只逮捕了他们的首领五个人,并且当天就断决流配。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益,字舜良。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义田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成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予尝爱晏子好仁,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居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谓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家居俟代者——屏:摒弃
B.而力未者二十年——逮:达到
C.君之赐乎——彰:使……显著
D.予尝晏子好仁——爱:仰慕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择族之长贤者主其计②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B.①是隐君赐也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C.①规模远举②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D.①操壶瓢沟中瘠者②吾属今之虏矣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作者敬重范文正公“义举”的一项是(     )
①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②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④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⑤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⑥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抱负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乐善好施、救济族中穷人的事迹。
B.范仲淹存有购置“义田”的志向二十年,但终其一生贫穷,只得以“施贫活族”传给子孙,由子孙实现他的理想。
C.作者认为范仲淹办“义田”的举措比晏子更接近孟子的要求,并且他的做法似高明、更有远见。
D.本文赞扬范仲淹义举的同时,也斥责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只顾自己的达官贵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赵良淳字景程,居饶之余干,太宗子恭宪王之后,丞相汝愚曾孙也。累世以学行名,号贤宗子。良淳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马光祖、李伯玉、范丁孙交荐辟之,卒不振拔。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杰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成淳末,廷臣议众建宗室于内郡,以为屏翰,遂除良淳知安吉州。先是,知州李庚遁,百事隳废,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朝议寻以徐道隆为浙西提刑,以辅良淳,加良淳直秘阁。
  文天祥去平江,溃兵四出剽掠,良淳捕斩数人,枭首市中,兵稍戢。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迫独松关,有旨趣道降入卫。道降既去,大兵至,军其东西门。良淳率众城守,夜就茇舍陴上,不归。
  先是,朝廷遣将昊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闽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哗讦——尚:喜欢
B.亲尊礼之——身:亲自
C.有旨道隆入卫——趣:催促
D.乃安吉见良淳——如: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及仕,所至干治称——人皆倒困应之
B.不归者众缚以献——意可用也
C.俗少革——时岁饥,民相聚
D.至甚杰骜者,绳以法——如安吉见良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良淳从小跟从老师学习,懂得立身的大节,他从来没有求别人举荐他,虽然也得到过马光祖等人的大力举荐,但是没有得到提拔。
B.无论是治理分宁县,还是治理安吉县,赵良淳都曾将一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革除了一些。
C.面对荒年与百业凋敝,赵良淳力劝富人拿出粮食来赈济安吉的老百姓,由于他态度诚恳,人们纷纷拿出谷仓中的粮食来响应他。
D.由于轻信吴国定,安吉失守,在元兵已经进城的情形下,赵良淳还坚持驱车回府,安排家人出去躲避后,自己自***身亡,以身殉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淳捕斩数人,枭首市中,兵稍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许孜字季义,东阳吴宁人也。孝友恭让,敏而好学。年二十,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学竟,还乡里。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负担奔赴,送丧还会稽,蔬食执役,制服三年。俄而二亲没,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县之东山,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或愍孜赢惫,苦求来助,孜昼则不逆,夜便除之。每一悲号,鸟曾翔集。孜以方营大功,乃弃其妻,镇宿墓所,列植松柏亘五六里。时有鹿犯其松栽,孜悲叹曰:“鹿独不念我乎!”明日,忽见鹿为猛兽所***,置于所犯栽下。孜怅惋不已,乃为作家,埋于隧侧。猛兽即于孜前自扑而死,孜益叹息,又取埋之。自后树木滋茂,而无犯者。积二十余年,孜乃更取妻,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鹰雉栖其梁,蘑(通“檐”)鹿与猛兽扰其庭圃,交颈同游,不相搏噬。
  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巾褐终身。年八十余,卒于家。邑人号其居为孝顺里。
  咸康中,太守张虞上疏曰:“臣闻圣贤明训存乎举善,褒贬所兴,不远千载。谨案所领吴宁县物故人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当其奉师,则在三之义尽;及其丧亲,实古今之所难。成称殊类致感,猛兽弭害。虽臣不及见,然备闻斯语,窃谓蔡顺、董黯无以过之。孜没积年,其子尚在,性行纯悫,今亦家于墓侧。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宜标其令迹,甄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阳秋传》曰:‘善善及其子孙。’臣不迭大体,请台量议。”疏奏,诏旌表门闾,蠲复子孙。其子生亦有孝行,图孜像于堂,朝夕拜焉。(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①甄:造就。②蠲复:免除赋税或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还乡里——竟:完毕
B.邑人其居为孝顺里——号:称号
C.与物恭让,言行不——贰:背离
D.臣以为孜之履操,世所希——逮:赶得上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许孜“孝友恭让”的一组是(     )
①冲在郡丧亡,孜闻问尽哀②躬自负土,不受乡人之助③立宅墓次,烝烝朝夕,奉亡如存
④元康中,郡察孝廉,不起⑤孜没积年,其子尚在⑥疏奏,诏旌表门闾,蠲复子孙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己的老师去世后,许孜就带着行李前去奔丧,送葬回会稽,吃粗劣的食物,担任劳役,坚持服丧三年。
B.许孜在父母去世后因哀伤过度骨瘦如柴,挂着杖才能站起来,在为父母建立坟墓时,却仍不肯接受乡人的帮助。
C.由于许孜的孝敬以及规范的驯养,那些栖息在他屋梁上的鹰和雉以及庭院中的鹿和猛兽都亲密共处,不互相斗咬。
D.咸康年间的一位太守张虞认为,自己尽管没有看到许孜孝敬感动许多生灵的场面,但至少认为蔡顺、董黯也不能超过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愍孜赢惫,苦求来助,孜昼则不逆,夜便除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日,忽见鹿为猛兽所***,置于所犯栽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宜标其令迹,甄①其后嗣,以酬既往,以奖方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温恢传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於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②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日:“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
  文帝践作,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联执事,忠於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如何不遂,吾甚愍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生早卒,爵绝。
  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①郇越:西汉太原人,字臣仲,曾与族弟郇相一起召集州郡的年轻人将祖先遗留下的钱财全部散发给群众。②子孝: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仁的表字,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的从弟,官至大司马,任征南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朝尽散,施宗族——振:整顿
B.乃济还州——遣:派遣
C.潜受其言,辎重——置:放弃
D.数年,凉州刺史——迁:调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州里高,比之郇越——於是有樊城
B.畏征南方有变——乘利进,必将为患
C.及朕执事——庖丁文惠君解牛
D.此间有贼,不足忧——大风浪不能鸣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温恢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州里高之,比之郇越②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③是时诸州皆屯戍
④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⑤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⑥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恢十五岁那年因父丧回到家乡,散尽家财以资济宗族,此举受到州中乡里的高度赞誉,人们甚至拿西汉时的义士郇越和他相比。
B.温恢被外调担任扬州刺史时,曹操认为扬州的事务很是重大,怕他出现差错,就派原丹杨太守蒋济为治中来辅助他。
C.温恢能晓军事,这可以从曹操告谕张辽、乐进等人的话中看出来,合肥之战时他对曹仁孤军守城的忧虑也再次体现了这一点。
D.温恢深得文帝信赖并被委以重任,负责管理一方之事,但他功业未竟,病逝于赴任凉州刺史的途中,这让文帝深为惋惜哀悼。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童心说
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注],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选自《焚书》,有删改)
  [注]举子业:又称“举业”。科举时代称应试的诗文为举业。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以为于其内而童心失——主:主张
B.而务欲以之而童心失——扬:发扬
C.而事假事、假文乎——文:写(文章)
D.后学不——察:知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道理闻见日益多——愿夫子辅吾志,明教我
B.知不美之名可丑也——予犹记周公被逮
C.故吾因是而有感童心者之自文也——夫祸患常积忽微
D.得后遗前,随所见——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心本是心灵的起源,但随着感知的范围不断扩大,很多理性的道理进入心灵,人的内心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渐渐失去了童心。
B.作者将圣人和一般的读书人作对比,以此说明童心是否存在与读书多少并无必然联系,关键在于是否用心守护。
C.作者认为,文章只要出自童心,即使是科举八股文,也可以被人们认可,世人不必一味地推崇《六经》《语》《孟》。
D.作者认为,《六经》《语》《孟》都是门徒后学者胡乱记载、断章取义而成,因此并非圣人之言,不是发自童心的真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