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7 |
(Ⅱ)设定点M(-3,4),动点N在圆x2+y2=4上运动,以OM、ON为两边作平行四边形MONP,求点P的轨迹.
答案
由圆与x轴相切可得圆的半径r=3|a|.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a-3a| | ||
|
2 |
7 |
∴根据垂径定理,得r2=d2+(
7 |
即9a2=2a2+7,解得a=±1.
由此可得所求圆的圆心为(1,3)或(-1,-3),半径r=3.
∴圆C的方程为 (x+1)2+(y+3)2=9或 (x-1)2+(y-3)2=9.
(Ⅱ)设P(x,y),圆上的动点N(x0,y0),则
线段OP的中点坐标为(
x |
2 |
y |
2 |
x0-3 |
2 |
y0+4 |
2 |
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
∴N坐标为(x+3,y-4),
N点坐标应满足圆的方程,代入化简可得(x+3)2+(y-4)2=4,
直线OM与轨迹相交于两点(-
9 |
5 |
12 |
5 |
21 |
5 |
28 |
5 |
因此,所求点P的轨迹方程为(x+3)2+(y-4)2=4(点(-
9 |
5 |
12 |
5 |
21 |
5 |
28 |
5 |
核心考点
试题【(Ⅰ)求与x轴相切,圆心在直线3x-y=0上,且被直线x-y=0截得的弦长为27的圆的方程.(Ⅱ)设定点M(-3,4),动点N在圆x2+y2=4上运动,以OM、】;主要考察你对求轨迹方程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y2=4(x+1)(0<x≤1) | B.y2=4(x-1)(0<x≤1) |
C.y2=-4(x-1)(0<x≤1) | D.y2=-2(x-1)(0<x≤1) |
A.
| B.
| ||||||||
C.
| D.
|
(Ⅰ)求点P的轨迹方程;
(Ⅱ)过点M(4,0)的直线与点P的轨迹交于A,B两点,求
OA |
OB |
OC |
OA |
OB |
A.直线 | B.椭圆 | C.圆 | D.双曲线 |
|DM| |
|DP| |
3 |
2 |
最新试题
- 1天然气水合物是由 _________ (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 )和水在 _________ 、 _______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亚洲人的智商全世界最高最近,英国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理查德•林恩,得
- 3如图,有一颗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与地心的距离为地球半径R0的2倍,卫星圆形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
- 4已知为虚数单位,则复数的虚部为( )A.B.C.D.
- 5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6cm,7.5cm,9cm,△DEF的一边长为4cm,当△DEF的另两边长是下列哪一组时,这两
- 6某商品每件成本a元,按高于成本20%的定价销售后滞销,因此又按售价的九折出售,则这件商品还可盈利______元(填最简结
- 7样本方差的大小,可以反映( )A.样本的平均水平B.总体的平均水平C.众数的情况D.总体波动大小
- 8某同学眼睛所成的物象位于视网膜的前方。请问他是什么眼?应佩戴何种镜片的眼镜进行矫正? [ ]A.近视眼 凸透镜
- 9下列关于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南极看地球B.M昼短于NC.M点正处于黎明时间D.N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M地
- 10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下列混合物,能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步骤加以分离的是 A.食盐和细砂 B.食盐和蔗糖C.石灰石大
热门考点
- 1(8分)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棉、麻、丝、毛、黏胶纤维跟合成纤维(六大纶)的缩水率。(2)在电线外面包裹一层塑料,可以
- 2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y轴正半轴的交点在(0,2)的下方,与轴的交点为(x1,0)和(2,0),
- 3在进行英语听力测试时,各考场的有线扬声器是同时开播,也是同时停播的.它们的连接方式是______联,原因是它们_____
- 4若函数y=(2-m)xm2-3是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则常数m的值等于( )A.±2B.-2C.±3D.-3
- 5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
- 6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外一个人扮演的,这点由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
- 7根据汉语提示完成下列句子。①We are not____________(不一定使……高兴)him. ②They __
- 8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对任意的自然数n都有:(Sn-1)2=anSn。通过计算S1,S2,S3,猜想Sn=(
- 9一列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象如图甲所示,从该时刻开始计时,波上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则(1)若此波遇到另一列简谐
- 101922年,俄共中央提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