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 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 | 1957年产量 | 比1952年增加(%) |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
粮食 | 1.95亿吨 | 19 | 30 |
棉花 | 164万吨 | 26 | 93 |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变化
(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材料三中,从图1和图2的信息看,当时中国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它与原有的制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它的实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分)
答案
原因:“一五”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3分)
(2)变化: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1分)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3分)
变化:1960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1分)
原因: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2分)
(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相同点:土地公有制(1分)不同:由集体经营到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2分)意义: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表格的数据可知,1957年粮食和棉花的产量都比1952年增加,也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这说明了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因为从1953年起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了三大改造,特别是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
由图表的变化可知,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1958年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这是因为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从图片的文字“安徽凤阳”“分田到户”等信息可知,当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与以往制度的相同点在于土地都是公有制;不同:由集体经营到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 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产品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食1.95亿吨1930棉花】;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材料一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材料三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四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2)与材料三相比,指出材料四反映的经济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五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结合材料五和所学,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4分)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6分)
A.七届二中全会 |
B.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
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七千人大会 |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
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
C.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D.健全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说明中美已经结束对抗,实现了和平 |
B.表现了中国对实现中美和平的渴望 |
C.反映了美国民众对中美和平的支持 |
D.尼克松是为了联中抗苏而去北京的 |
最新试题
- 1如图所示,两束频率不同的光速A和B分别沿半径方向射入半圆形玻璃砖,出射光线都是OP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Many schools in the USA did not approve of students________j
- 3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B.东北平原、内蒙占高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阴川盆地D.
- 4在△ABC中,若a = 2 ,, , 则B等于A.或 B.C.或D.
- 5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支持牧区和少数民
- 6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O(g) == H2(g) + O2(g) △H =" +241.8" kJ·mol-1H2(g
- 7The electricity company are threatening to ______ us _____.A
- 8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4,3),(1) 求sin(π-α)+cos(-α)tan(π+α)的值;(2)求12sin2
- 9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昭君出塞[ ]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B、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C、东汉时对匈奴实
- 10某市工商局实施商标战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一是支持创建自主品牌;二是大力培育商标品牌;三
热门考点
- 1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力量使它隆起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
- 2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最主要部分是[ ]A.根冠B.生长点C.伸长区D.成熟区
- 3默写(6分,每空1分)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 4报道:“把玉米当小舟”“农民搬楼梯上树摘棉花”“一个萝卜重千斤”你认为这些报道反映的应是什么事件? A.“大跃进”化运动
- 5用铝热剂冶炼难熔金属,是因为铝是( )A.具有导电性B.具有延展性C.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D.被氧化过程中放出大量
- 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7________ the alien was in the museum, I called the TV statio
- 8(2013·南京模拟)—Hello, John. This is Alice. I’m calling from wor
- 9如图,圆O1、圆O2的圆心O1、O2在直线l上,圆O1的半径为2 cm,圆O2的半径为3 cm,O1O2="8" cm。
- 10--- Why were you so late for work today?--- ________ to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