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人物编号 | 人物速写 |
① | 号“饮冰室主人”, 人物速写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
② | 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
③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④ | 《新青年》的创办者,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领军人物 |
⑤ |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
⑥ |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
⑦ |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
⑧ | 创建了“湘军”,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
(2)分别概述这四组人物的派别及向西方学习的主张。(8分)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2分)
答案
(2)第一类:林则徐、魏源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巩固封建统治。
第二类:曾国藩、李鸿章二人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先进军事科技器物,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
第三类:康有为、梁启超二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提倡君主立宪制。
第四类: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民主”“ 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变革中国。批判封建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特点: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向西方学习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题干要求按照时间顺序分类,联系所学,判断各个序号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类。(2)中国的“西学东渐”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根据这一过程解答此问。如:林则徐、魏源为一层次,曾国藩、李鸿章为一层次,康梁为一层次,陈独秀、李大钊为一层次。(3)解答此问要联系前两问,看到这一学习过程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如: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等。
点评:此题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中心,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形式新颖,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其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性很强。
核心考点
试题【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人】;主要考察你对新思想的萌发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师夷长技以制强” |
C.“实业救国”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远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西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涵》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有何异同?(6分)
⑵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郑观应的观点是针对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生的什么大事件而提出的?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⑶材料三和材料二比较,在政治主张上有何发展?请分析其的原因。(6分)
材料一 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三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6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6分)
(3)材料三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3分)
“中体西用”思想,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之初,那是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的两句话:“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话说于鸦片战争期间萌发的“师夷之长技”二十年之后。随之,一些留心时务与洋人打交道的官员对此大都有所探讨。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查考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州,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郭嵩焘说:“西洋之入中国,成为中国一大变,其气机甚远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
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是对“中体西用”宗旨最残酷的批评。经此剧变,没有被硝烟和波涛吞没的官佐长了一智;许多钻研经籍、流连诗文的知识分子,也在救亡图存的呼唤下前进了。如谭嗣同,他痛切地审察政治得失,沉思事变的由来,为了回答“洋务之术尚未精,必变法以图存”的问题,就“道器”、“体用”的关系,他在1895年七八月的《报贝元征书》中发表了深刻的意见,一面从理论上批判了“中体西用”的不当,一面也是从“中体西用”的时效中对如何接受西学,接受什么样的西学进行了检查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评析。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B.西方进化论的观念渐入人心 |
C.“民主、科学”已经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最新试题
- 1读“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1)乙村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2) 依
- 2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_________ ;第二,必须足够_________,
- 3如图,已知⊙O过点B、C,圆心O在等腰Rt△ABC的内部,∠BAC=90°,OA=1,BC=6,则⊙O的半径为
- 4如图,在Rt△ABC中,∠ABC=90°,点D在BC的延长线上,且BD=AB,过点B作BE⊥AC,与BD的垂线DE交于点
- 5读东北地区2012年农业的有关资料统计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东北三省农业以_________业为主,产量最高的
- 6造成亚洲东部和南部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强弱B.地形影响C.寒潮影响D.河流众多
- 7-I think teenagers shouldn"t be allowed to smoke. -I agree _
- 8据报导,在全国各地发生过多次因混合洁污剂引起氯气中毒的事件。据此推测相混合的洁污剂中最有可能含A.ClO4-、Cl-、N
- 9已知命题p:是命题q:向量与共线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10“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摘自某位皇帝请回答:①上述名言是谁说的?________________
热门考点
- 1中国有句话,“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说明有教养的人 。A.懂礼节,有礼貌B.有宽广的胸怀、不盲目自大C.懂得尊
- 2His home is on a ________ street. It’s very noisy(嘈杂的).
- 3a、b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则|a+b|-|b+1|-|a-1|=________.
- 4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mol·L-1的Ba(NO3)2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L溶
- 5听下面五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 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
- 6ba-b+c+2a+cb-a-c-b-cb-a-c
-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每组邻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C
- 8下列现象和做法,仅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B.燃放烟花C.电解水D.相互划刻
- 9设f:x→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若B={1,2},则A∩B=[ ]A.B.{1}C.或{2}D.或{1}
- 10图1为某博物馆藏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