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材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三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题目
题型:0103 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材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三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古语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述?其基本治国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战国、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宋代的儒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治国思想是: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反对暴政和刑***;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遭受冷落,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派而已。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独尊”地位,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目的: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材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三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主要考察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几种主张体现古人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有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兼爱,非攻”
③“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 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等差”。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等差”。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题型:0110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精神
B.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C.反对任何社会改革
D.主张以德治民

题型:0111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     ]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题型:0112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
A.(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B.(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董仲舒)“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天人合一
D.(程颐、朱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题型:0110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