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商业的发展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卷30材...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后汉书》卷46
材料三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卷1
材料四 清统一台湾以后,曾开放海禁,并于广东澳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江南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后来由于西方侵略势力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从外国输入大量商品……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各地的种种侵略活动,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严密注意和防范。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五 在欧洲盛行重商主义,重视现金的时代,英人认为这(贸易逆差)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即发现鸦片大有销路,遂全力以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政府推行这样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结合史实说明政府是否达到了其目的?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3)依据材料四、五,说明清政府对于对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对华贸易的形势持何态度?采取了什么对策?(8分)
答案
(1)对商人的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的赋税额;不许商人作官。(4分)
(2)抑制土地兼并,保证粮食供应,稳定社会秩序。没有达到其目的。西汉中期以后,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激化。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从长远看,压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3)限制海外贸易,仅留广州一地作为通商口岸。原因:中国当时不需要大量外国商品;防范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西方国家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目的是获取金银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巨额贸易逆差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向中国走私鸦片。(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本问考查汉代商业经济发展的政策,首先需要依据材料内容来分析归纳,但总体原则要依据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来回答。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政策,所以材料内容反映出来的是统治者抑制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2)第二问,有关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政府推行这样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的问题,首先需要材料二材料三来分析出这题干要求的政策内容是什么,然后来依据这种政策来分析说明。最后然后再结合汉代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来分析归纳出答案。有关于结合史实说明政府是否达到了其目的的问题,需要结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史实来分析归纳。有关于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问题,可以依据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来分析归纳即可。
(3)有关于依据材料四、五,说明清政府对于对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的问题,依据明清时期发展的史实来归纳,明清时期的中国政府对外贸易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有关于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材料内容来分析归纳。有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对华贸易的形势持何态度的问题,需要依据材料内容来分析。有关于采取了什么对策的问题,依据材料中的内容“英人认为这(贸易逆差)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即发现鸦片大有销路,遂全力以赴”来分析归纳。
核心考点
试题【(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卷30材】;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汉朝时
A.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C.交通便利促进了商业发展D.政策放松促进了商业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在中亚地区广泛出土过“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货币,在西安等地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的“索里德”金币。这些发现本质说明
A.中国货币可以在上述地区自由流通B.中国同中亚和欧洲贸易关系密切
C.中亚或西亚货币可以在中国流通D.中国同东罗马帝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引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徽商谚语“钱,采也,采有源方有流,狡诈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自当广开财源。” 
——引自《徽商的智慧》
材料三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责,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张謇全集·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经营理念(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营理念形成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思想(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分布更多的城市,显示当时政治经济重心在北方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城市的发展反映当时国泰民安
D.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