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AgNO3
B.FeCl3
C.Al2(SO4)3
D.CuSO4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取某种盐的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适量烧碱溶液、纯碱溶液和硫化钠溶液后,在三试管中都生成同</PGN0049B.TXT/PGN>样的沉淀。此盐是 】;主要考察你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用胶头滴管加液时,可以伸入试管中但不要接触试管壁 |
B.用酒精灯加热时,要把受热物体放在外焰部分 |
C.温度计插入液体测量温度的同时,不用它搅拌液体 |
D.加速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通常使用振荡、搅拌或加热 |
A.漂白粉露置在空气中 | B.液溴应加少量水液封 |
C.固体碘保存在CCl4中 | D.少量钠保存在水中 |
A.Na2SO4 H2SO4 AlCl3 BaCl2 |
B.HCl NaOH K2SO4 NaHCO3 |
C.NaAlO2 KHCO3 NaCl NaHSO4 |
D.NaOH FeCl3 MgCl2 K2SO4 |
A.①②④ | B.②⑧⑥ | C.②④⑥ | D.②③④⑤⑥ |
(1)图中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各接口的编号),其中连接胶管及夹持装置均省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C中放入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氧气的体积,除了必须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之外,在读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求其差值的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_和_______。
a.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b.等待片刻,待乙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立刻读数。
c.读数时应上下移动乙管,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d.读数时不一定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最新试题
- 1(本题8分)利用一面长45米的墙,用80m长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场地。⑴怎样才能使矩形场地面积为750㎡?⑵能否使所围矩形
- 2读“东北区域略图”及五地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小题。①年均温-3.6℃年降水量355mm②年均温4.9℃年降水量881mm
- 3已知,设.(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并写出的减区间;(2)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 4由两块不平行的长导体板组成的电容器如图所示。若使两板分别带有等量异种电荷,定性反映两板间电场线分布的图可能是(
- 5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
- 6我国自行研制出的闪烁晶体材料BGO,其化学式为BixGe3O12,被应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中。其中铋(Bi
-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碱既属于正盐又属于钠盐和碳酸盐B.根据酸的化学式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 8“椿树蓬头浸谷种”这句谚语强调了下列那一项条件对种子萌发的重要性?A.适宜的温度B.充足的水分C.充足的空气D.种子的完
- 9现有①黄瓜;②面粉;③菜子油;④加碘盐;⑤矿泉水五种食物,其中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______、提供维生素的是____
- 10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A落在点E处,EB交DC于F,BC=3,AB=4,则点F到直线DB的距离为
热门考点
- 1一双新布鞋(20分) ①那时,母亲很喜欢做鞋。 ②一闲下来,母亲就要把我们穿破的旧衣服,还有破被单,烂被面剪成一块一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得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一言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楯、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
- 3设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a、b是两条不同的直线,给出下列4个命题:①若a∥α,b∥α,则a∥b;②若a∥α,b∥β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0年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0周年。截至2010年1月,中国参与了18项联合国维和行动
- 5如图是某重点中学学校运动场平面图,运动场总面积15000平方米,运动场是由一个矩形和分别以、为直径的两个半圆组成,塑胶跑
- 6文言文阅读(17分)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
- 7某情报站有A、B、C、D四种互不相同的密码,每周使用其中的一种密码,且每周都是从上周未使用的三种密码中等可能的随机选用一
- 8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a、b、c 三条曲线,
- 9下列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压或升温,平衡都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2NO2(g) N2O4(g) △H<0B.3
- 10若p:a>2且b>3;q:a+b>5且(a-2)(b-3)>0;则p是q的( )A.充要条件B.充分而不必要条件C.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