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电力、蒸汽都属于二次能源 |
B.蔗糖、油脂及它们的水解产物均为非电解质 |
C.合成纤维、光导纤维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
D.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物理变化 |
答案
解析
考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力、蒸汽都属于二次能源B.蔗糖、油脂及它们的水解产物均为非电解质C.合成纤维、光导纤维都是高分子化合物D.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物理变化】;主要考察你对物质的分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同位素:1H2、2H2、3H2 |
B.化合物:重水、双氧水、矿泉水 |
C.非电解质:Cl2、BaSO4、C2H5OH |
D.分子晶体:I2、SO3、固态氩 |
A.白磷转化为黑磷是吸热反应 |
B.黑磷与白磷互为同分异构体 |
C.白磷转化为黑磷是氧化还原反应 |
D.黑磷能导电 |
①氯水和液氯都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②食盐属于盐类,纯碱属于碱类;
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
④青铜和目前流通的1元硬币都是合金;
⑤石油、甘油、豆油都属于油脂。
A.①④ | B.③④ | C.③⑤ | D.②⑤ |
①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②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③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⑤根据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⑥根据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A.①②⑥ | B.②和⑤ | C.③和⑥ | D.③④⑥ |
①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⑤根据水溶液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②④⑤ | B.②④ | C.①③⑤ | D.①②④⑤ |
最新试题
- 1现有一只“12V 8W”和六只“12V 4W”的电灯,要把这七只电灯接在24V的电路中,并且使每只灯泡都能正常发光,
- 2如图4所示,PR是一块长L的绝缘平板,整个空间有一平行于PR的匀强电场E,在板的右半部分有一个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B
- 3若两圆的半径分别是4cm和5cm,圆心距为9cm,则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内切 B.相交 C.
- 4如图为反映某生理过程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A.若y表示肺泡的容积,则AB曲线表示呼吸过程中吸气,肋间肌肉和膈肌收缩,肺
- 5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学生奶的密度,供选择的实验步骤有:A、在玻璃杯中盛有适量的学生奶,称出学生奶和杯子的总质量m1.B、将天
- 6右边的几何体是由五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主视图为 ( )
- 7读2009年“A、B、C三城市在校大中学生人数及旅游接待人数统计表”和“A、B、C三城市市场距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
- 8某同学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条国道。但是,由于没有设置红绿灯和交通护栏,常常发生交通事故。为此,他找到当地的人大代表反映情况
- 9计算:—3+2= ; (—3)×2= .
- 10如图,已知线段AB.(1)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2)在(1)中所
热门考点
- 1如图,△ABC内接于⊙O,CA=CB,CD∥AB且与OA的延长线交与点D。(1)判断C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
- 2直线x=ty=3t(t为参数)被圆ρ=2cosθ所截得的弦长是______•
- 3如图示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的血管和血流方向,则甲、乙、丙三条血管分别是( )A.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 4下面是小明一天时间安排的统计图:(单位:小时)(1)小明一天时间安排中,哪方面的安排所花时间最多?是多少?(2)他一天时
- 5已知F1,F2是椭圆x2a2+y2b2=1(a>b>0)的两个焦点,若椭圆上存在点P使PF1•PF2=0,则椭圆的离心率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
- 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
- 8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bx+3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A、C,与y轴相交于点B,A(,0),且△AOB∽△BOC。(
- 9(2013·江苏三校4月阶段考试)The plan put forward at the meeting is_____
- 10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A=60°,点M 从点A出发,以1㎝/s的速度向点B运动,点N从点 A 同时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