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3分)用善良做底色松 韵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3分)
用善良做底色
松 韵
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
“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
“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  
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
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
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
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
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  “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
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
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 “让他干吧!”
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
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小题1: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
小题2:“我”和父母吃着纯素馅蒸饺时,为什么会觉得“温暖而香甜”?(3分)
小题3:年轻人在作出为“我”家劈柴的决定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请联系上下文,
用文字写出来。(2分)
小题4:年轻人在为“我”家劈柴时,母亲要阻止,而父亲却说“让他干吧”, 父亲这样做
的原因是什么呢?(2分)
小题5: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结合本文,说说你的感受。(3分)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卸任后,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让全场的人感动不已。
答案

小题1: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后文年轻人的出场作铺垫(1分),同时天气的寒冷与人情的温暖形成对比,借以突显文章的主题(2分)。
小题1:“我”吃纯素馅蒸饺所觉得的“温暖而香甜”,完全是因为被这种人与人间纯洁的真情所感染,才会有这种感觉。
小题1:这一家人真是太好了,既给吃的,又给穿的,却没有拿丝棉,我得为他们做点什么,不然对不住人家对我的关爱了。对了,这院子里有柴没有劈,我就帮他们吧,也算是一点回报。
小题1:年轻人不是讨饭的,如果不让他做,他心里会觉过意不去,让他做,虽然有些不
妥,但让他心安。
小题1: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有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就如同文中的一家人一样,如果没有他们的善良,单纯得让人看了觉得耀眼的善良,就不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2)推到故事情节的发展,(3)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4)点明主旨。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能力。结合“我”和父母吃着纯素馅蒸饺时的感受来谈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父亲的做法正好能够突出文章“善良”这一主题。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主题以及链接材料来谈感受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3分)用善良做底色松 韵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22分)
“哭墙”无泪
“哭墙”,一个陌生的词语。著名的电影导演吴正中先生提出倡议,在南京侵华日军大屠***纪念馆外,建立一堵纪念墙追念亡魂,永记国耻。其实这堵“哭墙”已耸立在那里了。血洗南京城65周年的祭日,人们从那里出发,燃举闪闪烛光,在《安魂曲》的哀乐声中缓步走向莫愁湖边的和平广场。从一张报纸的图片上,我看到了摆满鲜花的“哭墙”,看到了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脸上肃穆的神情。孩子们眼中无泪,他们不可能听到“哭墙”中埋葬着的三十多万冤魂的哭声。
而我是听到过的……
那一年我去南京,许多名胜古迹未及造访,专程到遇难同胞纪念馆,去感受那惨绝人寰的历史悲剧的幽森阴影。每一间陈列室中,每一方玻璃柜里,每一张黑白照片上,都是血泪斑斑,尸体、残骸、骨头和骨头、牙齿与牙齿的罗列与堆陈。黑窗帘在风中瑟瑟地飘动,灯光惨淡,仿佛那便是幽灵们在颤抖。日本侵略军当年展开灭绝人性的“***人竞赛”,将最高荣誉赏给“创纪录”的刽子手,他以***死56人“荣”获冠军。在江边,他们将青青的柳条折下,把中国人成双成对捆在一起,以便于屠***时的操作。你读过“人”字吧?人有两条腿,野兽般的***人狂抓起一人幼儿,倒悬着撕开那两条小腿,便把人“一分为二”了。
走出纪念馆,我低着头,默默无语。能说什么呢?不远处便是那一面墙了,当时尚无“哭墙”之称,从墙上的壁画中,我看到被绳子系着的同胞跪在日本兵前的那奴性的目光。三十多万遇难者,有几人挺身反抗过的迄今为止未有所闻。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民族,一个“能忍自安”的民族,一个“唾面自干”不计前嫌的民族,既有“不抵抗”的政府,必有“不抵抗”的民众。或许,法西斯兽性正是在奴性教养有素的地方,最易获得适宜滋长发育的“土壤”。
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波兰,作为人类悲剧也作为人类耻辱被全世界关注和纪念,经常被人提及,不断作警示。“奥斯维辛之后,谁还能够写诗?”与之相比,南京大屠***的知名度远为逊色。其实,其规模之大,其残酷性之烈,在近代史上,也是罕见的。似乎,受难的中国有着异乎寻常的平静与大度,缺少愤怒控诉的激情,在国内也不为人们过多关注和提及。近几年南京每年都有纪念活动,别的地方就“事不关已”了。年年从东京传来的日本首相、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战犯们的消息,甚至还有无耻抵赖大屠***暴行的右翼言论,我们的反应也不过尔尔。大国风度,儒家风范吧?
“哭墙”,无泪。“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夜晚,站在它的前面,也许能听到幽灵们喑哑的哭声吧?65年过去了,有几人去听过?
有关的书籍、资料、文学艺术作品也为数不多,但毕竟有一部以它为背景的电影拍出,准备公映了。这部名为《五月八月》的影片放映前被一些影院以“奸***”为卖点进行炒作,所谓“第一部揭露中国女性被奸***的南京大屠***电影”云云。为什么三十多万人惨遭屠***不如“女性被奸***”更值得“突出”渲染?其以“性”为诱惑、作招徕的商业性低级趣味的广告伎俩,昭然若揭,因而引起了南京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市民的强烈不满。《南方都市报》说:“出现这种麻木到拿国人的‘伤痛’来出卖的现象,只能说是国人的一种悲哀,值得人们深思。”
是值得深思。在“哭墙”面前,在大屠***的惨绝人寰的民族大悲剧面前无动于衷,却在民族的伤疤上寻找“性刺激”以攫取“标房价值”的卑劣做法其实也非偶然,只不过在这个事例上由于对比强烈才引人注目罢了。“哭墙”无泪,好了伤疤忘了疼这类事情,就更是屡见不鲜的了。
小题1:一读,整体感知内容。文章就“南京大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结合4~7段,请简洁概括作者反思的要点。(3分)
小题2:二读,透视语言。作者透过语言所传达的感情大多是含蓄的。请仿照范例,选择某一句子说说透过语句,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范例:透过“大国风度,儒家风范吧?”这一反问句,我感到作者是在质问国人为何在惨绝人寰的屠***面前表现出异常的平静与大度,缺少愤怒控诉的激情,体会到作者沉痛悲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小题3:三读,领悟题旨。结合全文,你认为文章为何以“哭墙无泪”为题?(4分)
小题4:最后,联系生活实际道出你阅读此文后的最深感受吧。(字数250字左右)(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6分)
暑假——父亲丰子恺轶事
丰陈宝
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们住在故乡石门湾。   
  当时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在家乡的小学里念书。一到放暑假,家里就闹哄哄的。于是,父亲便着手为我们安排暑假生活,让我们过一个内容充实、且又有趣的暑假,既不乱吵乱闹,又不荒疏学业。   
  如果逢到天气阴凉,父亲就组织我们到近郊去做“跟踪追击”的游戏。四个人分成两组,每组二人。令二人先从某处出发,弯弯曲曲向前走去——越过桑田,跨过田埂,走过小桥,沿着小河一直走去,比如说,走到一棵大樟树处为止。先走的二人每到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都要写一张纸条指示前进方向。这小纸条或用石子压在小路上,或想办法挂在桑树丫杈上,或放在农舍的石阶边……二人出发后,七弯八绕,走得早已看不见踪影时,另二人才出发前去“跟踪”。这后出发的二人如果一路仔细、无误,便能追寻到先出发的二人,四人欢欢喜喜在目的地相会。然后反过来,后出发的人改为先出发,弯弯绕绕走另一条小径,让另二人根据他们留下的纸条去追寻。   
  参加这样的户外游戏很有趣。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二人在追踪时,边走边聊天,一不小心错过了三岔路口,直走到前面的十字路口不见有标记,才回过头来寻找。原来三岔路口的小纸条是用一块小石子压在路旁草丛中的,很容易疏忽。找到小纸条,我们这才走上“正路”,顺利到达目的地。可见这游戏不但有趣,还可训练孩子做事灵活、仔细。   
但暑假里大多数日子是大热天,户外赤日炎炎,不宜多逗留。这时父亲常常躺在藤椅上读鲁迅的小说,让我们围在身旁听。有一次,父亲读《呐喊》中的《社戏》一文,孩子们看社戏回来偷罗汉豆,一边是阿发家的,一边是六一公公家的。阿发往来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读到这里,父亲笑了,不觉插入几句自己的话:“真有意思:我们的,也叫偷!”我们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更多的时候父亲让我们练笔:他出题目,叫我们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写的是抒情文,有时写的是记叙文,有时写说明文……
有一次,父亲别出心裁,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怎样搓麻将》。只因母亲回娘家时,常常和亲友们搓麻将,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几个大孩子不教自会,常常在假期里以搓麻将自娱。(我们的技术不精,纯粹是当作玩耍,好比打扑克取乐一样。)父亲因此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他说,你要教会一个完全不会搓麻将的人,这个人甚至连“筒”、“索”、 “万”都没听说过,一张牌也不认识。大家一听这么一个作文题,都笑起来。可是回过头来一想,觉得真要写一篇能教会别人搓麻将的文章,确实也不容易,而且写起来又很有趣,便各自埋头去写了。我记得我的这篇作文写得很长,讲得有条有理,十分详细,获得了父亲的好评(他不批分数,只是在文末写几句评语)。   
  李叔同在《忆儿时》一歌中写道:“回忆儿时,家居戏嬉,光景宛如昨。”父亲安排我们度暑假的往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六十多年漫长的岁月,并没有将它冲淡,儿童时代的趣事,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
小题1:文章写了父亲丰子恺哪几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3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词语:不觉和会心,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你觉得丰子恺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5分)
小题4:文末引用李叔同在《忆儿时》中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6分)
惆怅的田园  马国福
①父亲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打来电话说:“今年春节回家你可要睁大眼睛用点心,不然你会走错回家的路。所有的路都变成了水泥路,许多老树被砍掉了,许多老房子被拆迁了,家家户户大兴土木盖起了水泥楼房,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征用,听说要办厂子。”
②“不然你会走错回家的路”,父亲的这句话,猛地让我的心揪了一下,记忆中的田园在我脑海里镜子般清晰起来。
③南瓜漫不经心地趴在墙头,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打瞌睡;妙龄的玉米每天盛装婆娑,急着赶赴春天的约会;门口的篱笆墙下,脱毛的老狗匍匐在地上,吐着长长的舌头,回味着一块骨头给予的酣畅;燕子在湛蓝的天空自由飞翔,裁剪云朵,优雅潇洒的举动像个气质非凡的绅士;一串串葡萄吊在斜搭在屋檐的支架上,如同一个精准的秤砣,计量着咸淡生活的幸福指数;灌足了水分养料的硕大西瓜,懒洋洋地躺在地里纳凉,简直就是村里暴发起来的大款,大腹便便的做派让你莫名的嫉妒。
④这些都是属于十几年前的美好时光了。
⑤从那次通话以后,我害怕听到父亲说起有关田园的事情,但又希望听到一些故乡的消息。我知道,只要和父亲通一次电话,我就会失眠一次。
⑥现在,充斥乡间的是挖掘机牛气冲天的轰隆声,轧路机粗犷碾压的破碎声,钢筋水泥纵横交错搅拌的灌浆声,乡亲们建房材料好坏的攀比声。一座座老房子颤抖着倒下去,会有千万间水泥房子气势汹汹地站起来。在倒下的烟尘中,谁能缅怀昔日平静生活中的温暖和幸福?
⑦现在,我们离人民币很亲,离乡愁很远;我们离市场和交易很近,离爱恋和信仰很远。【A】挖掘机愤世嫉俗地瓦解着乡村的传统,推土机张牙舞爪地推平了历史的褶皱,有线电视消灭着淳朴的民俗。别在乡亲们腰间的手机敏锐地捕捉市场的信息,缩短麦田与市场的距离,以最快的速度让粮食、蔬菜、水果走向城市的餐桌。现在城镇化的伶牙俐齿已深深嵌入泥土的骨髓。就连一些乡村少年也懂得“超女”、“快男”,他们哼着听不清歌词的流行歌曲在乡村的水泥路上漫步,留下不清晰的脚印。
⑧液化气取代了炊烟,有线电视撵走了广播,楼房削弱了草房子,机器驱逐了犁铧,皮革刺痛了布鞋。我的乡亲们不再关心农药是否会伤害田间地头的作物,他们只关心一亩地被占用后能给多少补偿费,一捆捆白菜和大蒜能卖多少钱。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无奈地在黄昏的村口抽闷烟叹息,他们的老骨头已经无力抗争一些民俗和传统的沦落,他们身上洗得发黄的的确良布衫已经看不惯流行在乡村的牛仔衣,脚上的条纹布鞋与年轻人脚上的皮鞋相比,明显底气不足。他们不明白,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和田园,到底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
⑨【B】乡村就像一只不断蜕变的蚕,在桑叶上缓慢发育,结茧后历经黑暗的煎熬,最终吐出丝,加工成丝绸,在城市斑斓的空间里熠熠生辉。让我们难过的是,你到底为它短暂的生命光彩荣耀高兴,还是为它生命的创伤叹息惆怅?更让你矛盾的是,这是劫难的开始,还是幸福的莅临?
⑩我的田园,我的惆怅的田园,你的天空像一颗透明的眼泪,依然悬在我的梦中;你的露珠像一串纯粹的银饰,依然挂在我的脖颈;你的老房子,像一部发香的《诗经》,依然活在我的眼睛。我愿你美丽如斯,诗意如斯,和谐如斯。         (选自2012年1月《作文与考试》,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③段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⑤段“我害怕听到父亲说起有关田园的事情,但又希望听到一些故乡的消息。”你如何理解“害怕”与“希望”。(4分)
小题3: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意蕴。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等角度,从文中画横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4分)
我选      句,赏析:                                                 
小题4:面对乡村的变化,作者惆怅万分,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选文有改动)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______有关。妈妈这样做的
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4: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5: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2分)
小题6: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各小题。(8分)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
医生们      的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窥见她在流泪。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小题1:在第①段的横线里填上一个意为“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的词,这个词应是:           
小题2:比较一下第②段妈妈让“我”削土豆皮的事和第③段妈妈教“我”荡猴架两件事,说说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所不同?
小题3:当“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写出了                              。成语“目瞪口呆”在文中的意
思是:                               
小题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小题5: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不少于50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