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吕叔湘
②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其实,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③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本考试题由1995年高考题改编而成)
1.根据第①段,指出旧式教育的两大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观第①自然段,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语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2种有效方法并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3.把教学(或:语文课)看成是单纯(或:简单)传授知识)。
4.①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②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生命的韧性
生与死,这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它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有时平常得甚至让人提不起谈论的兴致。然而,汶川大地震血淋淋的真实境遇所牵引出来的生死话题,却重重地击打着我们的心灵。无需华丽的词藻,无需严密的逻辑,只要一个真实的故事,就足以让我们泣不成声。这是真实生命的真实力量。
灾难来临时,很多人猝不及防,死神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机会。但在乱石瓦砾的覆盖之下,生命残存的意志却从未向死神屈服。是的,千斤压顶之下,人的生命显得那样脆弱不堪。然而,也正是在困难重重之中,人的生命又释放出坚韧不拔的力量。正像那个叫何翠清的13岁女孩,地震时她惊觉脱险,但她并没有因为死亡的恐怖而独自逃生,而是勇敢地冲入死神的魔爪,与之抢夺生命。即使在她与同伴被困废墟的情况下,小女孩还是顽强地坚持“活”的信念,并最终获救。在生命与死亡的对峙中,不是希望驱走恐惧,就是恐惧扼***希望。生命的韧性就在于死亡的恐吓不会让生命自我萎缩。
在灾区现场,生命对于生命的呼唤、安慰以及拯救,才使人间许多奇迹得以发生。地震灾难的噩耗传来,各行各业的人们瞬间变成了救援者,纷纷奔赴抗灾一线。灾难的狰狞面目没有吓倒他们,路途上的千难万险没有阻遏他们,他们的善良与悲悯、无私与执著,将他们变成了无敌的斗士。夜以继日,救援者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着受灾者的生命潜能,也磨砺着自己的生命力。在这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死亡的抗争中,生命的韧性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考验。
已经消逝的数万生命,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伤痛。然而,无数人在与死亡擦肩中越挫越勇,使生命焕发出绚烂的光彩。让我们记住在汶川地震中已经远走的生命,也记住在地震中更加坚强的生命。(选自《光明日报》08.05.28,有删改)
1.“这是真实生命的真实力量”一句中,两个“真实”的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写小女孩何翠清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命的韧性”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愚茶
②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有记者问她在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③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的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山的魅力所征服了呢?
④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⑤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⑥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⑦什么是真正的力量,让我联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⑧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片平静的湖水,人没有让推土机隆隆碾过;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有删改)
1.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
(1)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2)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文中画线句“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④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态度?试找出相关词句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平时的积累,请再举一二则材料来阐述作者的观点。(文中列举的材料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胜人者力”是指用力量征服别人,不仅说明孔武有力,也证明是真正的强者。
B.登山者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能征服高山。
C.在人类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
D.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征服自然。
①生命,对每个人都是铁面无私的。那么,一个人可以活两次,不是很可笑吗?
②其实不是。
③我不妨举两个例子。生长在17世纪的英国人威仁爵士,他原来是格里汉学院与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但他在四十八岁那年,突然异想天开,他要改变自己的职业,开始过另外一种陌生的生活,从事一个新的创造性事业。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辈子献给了城市建设。他在后半生的四十年中,一共建造了五十三座教堂与坐堂,单单伦敦的保罗座堂就使他名垂千古。称誉他的人都说,威仁爵士活了两次。
④中国唐代诗人温庭筠年轻时放荡不羁,出入于歌楼妓馆,“能逐弦吹之声,为侧艳之词”,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他人到中年之后,一改旧习,先后任方城尉与国子监助教,治理地方,颇有政绩;为人师表,作风严谨。连他昔日的朋友都说温庭筠完全变了一个人。
⑤威仁改变职业,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另一项成就;温庭筠再塑人生,从风流才子变成了诲人不倦的老师。对他们来说,不是等于活了两次吗?
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活了三次,甚至四次都是可以做到的。美国博士史威原来研究宗教,是神学院博士,他后来改学音乐,成为音乐学院博士,又成了当时最杰出的风琴师之一。他中年之后,舍弃舒适的物质生活,去毒蛇猛兽出没的蛮荒野林之中考察。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博士。
⑦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我们不妨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之后,改变一下自己的爱好,把其他方面的潜能表现出来,让生命之舟驶向另一个成功的彼岸。由些可见,在生命的过程中要为自己另创新路,开拓新的人生境界。这对于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说,尤其必要。
⑧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当一扇门向你关闭之际,另一扇门将向你打开。”
1.请给选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下面,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什么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⑧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选文,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潜能可以开发?谈谈你将如何开发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炸,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须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于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得到的实情。诊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成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有删改)
1.文章开篇讲“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说明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末尾的“以上道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论述了“修身”更深远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给文章加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并谈谈对你写作文有何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怡然…
天哪!这个德国佬的联想力如此丰富,亏他会想出那么多“可能”,对一根小小的牙签竟如此“小题大做”!可这无疑把德意志民族的那种严谨、精细、一丝不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在令人感佩!更何况,这并非仅仅他一个人的“多愁善感”“自做多情”。据说,许多德国家庭都有一种自己动手制作的家用小机器,专门用来粉碎木质、竹质之类的废弃物。要丢弃的小物件,都会被投入这种小机器里粉碎,然后把渣粉chān和些许肥料,sǎ在花圃或草坪里,用以蓬松土壤。他们认为,这些来源于自然的东西,当然要回归自然。呵呵,真是利己利人利自然!
“细节决定成败”,已逐渐成为一个共识,其实,何尝不能说“细节决定和谐”呢?这些细节,源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一说“以人为本”,许多人就以为应该“以我为本”——“我”就是人嘛,就是人民嘛,却很少为别人着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前后的逻辑顺序被颠倒过来,或者不要前半句而只要后半句。但是,倘人人只想着“人人为我”,而不愿意首先“我为人人”,何来“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并非仅仅是政府、企业的责任,作为每个公民,也都要奉行“以人为本”——多想着他人,以他人的利益为做事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这一点,不正是“人人为我”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吗?
从牙签之尖利,想到种种“如果”,种种“可能”,想到“我为人人”的社会责任,由自己推及他人,以人类推及动物,以社会环境推及自然环境……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与“和谐”相链接,把“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全部涵盖殆尽。一根牙签能“走”得如此之远,足见人的素质和修养。不贪图一时的方便,不只考虑个人的眼下利益,而自找麻烦,“没事找事”,不是一种自觉自律,对社会、对环保事业的高度负责吗?太夸张、太过分了吧!似乎有一点,可正是这种宝贵的自觉自律,才能让人与人更和谐、人与自然更和谐、社会与环境更和谐。
一隅三反,由此及彼,既然一根牙签能“走”得这样远,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所孜孜以求的和谐,不就孕育于众多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以及众人的举手之劳间吗?(选自《杂文选刊》2007年第5期)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把垃圾袋戳出个窟窿( )
(2)可能卡住喉咙( )
(3)把渣粉chān和些许肥料sǎ在花圃或草坪里( )( )
2、作者由“一个域外故事”引出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4段,写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中的“走”字加上引号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请你仔细观察、分析如图,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B.C.D.
-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
- 3如果a>b,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 ]A.a-3>b-3 B.C.-2a<-2b D.-2a>-2b
- 4(8分)有A、B、C、D、E五种元素,它们可能是原子或离子,且均为短周期元素,A与B可形成BA型化合物,且A是非金属性最
- 5_________
- 6下列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A.Ca、K、MgB.Al、Fe、ZnC.Zn、Fe、CuD.Al、Mg、Na
- 7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传统美德中的一块瑰宝。 [ ]
- 8在抛物线y=2x2上有一点P,它到A(1,3)的距离与它到焦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则点P的坐标是( ).A.(-2,1)
- 92013年3月,***出访俄罗斯。中俄双方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
- 10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的推理正确的是( )A.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 1创办《新青年》并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皖籍名人是[ ]A.蔡元培 B.李大钊 C.陈独秀
- 2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在270℃时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现取碳酸氢钠16.8g
- 3在冬天,常会看到机动车(汽油或柴油发动机)的排气管喷出一团团“白气”.由“白气”可以推测,在机动车排出的气体中含有(
- 4函数f(x)=2cos2(12x-12)-xx-1的对称中心坐标为______.
- 5词汇,根据中文和首字母提示写词。(10分)1、Nanjing is the c____________ of Jiang
- 6下列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物 质所含杂质除杂质的方法ACOCO2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BN
- 7某服装店,两条裤子都卖100元,其中一条盈利40%,另一条亏本40%,问此服装店卖这两条裤子是( )A.盈利B.亏本C
- 8如图:折叠长方形ABCD(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F处,已知AB=8cm,BC=10cm,
- 9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填写下列空白:(1)碘盐、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等物质中的“碘、氟、钙”是指______
- 10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一定和0℃的水内能一样大B.0℃的水一定比5℃的水内能小C.0℃的水一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