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
题目
题型:湖北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下列句中虚词“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时习之
B.默识之
C.敏好学
D.学不思则罔
2.下列实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怨恨,心里不满。)
B.学而不(厌倦)
C.学而不思则(迷惑不解)
D.默而之(记,记住)
3.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1)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4.“略”。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诫子书》,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
注释:①行:操守,品德。②淡泊:不追求名利。③宁静:安静,集中精力。④淫慢:淫,过度;慢,怠惰。⑤励精:振奋精神。⑥险躁:暴躁,与“宁静”相对而言。⑦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
1.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①摩,通“磨”,磨损。②胜:尽。③非常:不同寻常。④拘:被拘禁。⑤厄:受困窘。⑥厥:于是,就。⑦膑,名词作动词,受膑刑,被截去膝盖骨。⑧迁:被贬谪。⑨底,通“抵”,大抵。
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016
题型:河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甘肃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词义
例句

 
苦其心志

 
衡于虑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其一坐于前。               犬___________
②屠起。                          暴___________
③一狼其中。                   洞___________
④屠自后断其。                股___________
2.比较古今词义:
①一狼径去。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从表达上看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它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保卫自己的五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这些动词表明了屠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谈谈对本文的寓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幼时记趣》一文,完成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哪一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相同?(  )
A、故时有物外趣                       至之市,而忘操
B、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昂首观之,项之强
C、徐喷烟何                             不试之
D、神游其中,怡然自                及反,市罢,遂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作者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项为之强”这一细节表现出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态?你能从文中再找一个类似“我”当时这种情态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
A.虫蚁为兽                                                何不试之足(《郑人买履》)
C.见藐小微                                                忽有庞然大
E.余忆童稚                                                何事长向别圆《水调歌头》
B.是吾剑所从坠(《刻舟求剑》)             项为
D.拔山倒树而来                                            忘操之(《郑人买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中的“山”和“树”指什么?(用文中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一些词语已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你能写出来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