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题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头地耳________________
(2)长跪而之曰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徒有先生也 先帝不臣卑鄙
B.仓鹰击殿上 曹操比袁绍
C.挺剑起 名微众寡
D.聂政刺韩傀也 辍耕垄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撞   (2)道歉
2.A
3.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
  晋献公 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晋献公:晋国国君。②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③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④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⑤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⑥德:恩德。⑦取:攻占。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①晋献公垂棘之璧________    ②还灭虞________
2.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假道于虞而伐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出自本段的一个成语,并指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天津市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诸道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省费以亿万计。
【注释】①祥符:宋真宗年号(1008—1016)。②禁:皇帝居住的地方。③通衢:大街。④汴水:流过宋朝都城的河流。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取土远(     )
A.担忧
B.忧患
C.疾病
D.得……病
(2)一举而三役(     )
A.过河,渡
B.成
C.接济
D.停止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于堑中
A.乃丹书帛曰:“陈胜
B.将军被执锐
C.请广于君
D.于是与亮情好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给你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3题。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复 居十日,扁鹊见  唧唧唧唧,木兰当户织
B、益 不治将深     曾其所不能
C、故 桓侯使人问之   既克,公问其
D、属 司命之所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B、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
C、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译: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
D、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译:(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连我也没办法治疗了。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说的“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这几个词语,表明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B、文章结尾写扁鹊“已逃秦矣”,这一行为既表现了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了他的机警。
C、“立有间”中“立”就是扁鹊站在蔡桓公面前,“有间”就是一会儿。扁鹊发现桓公有病没有直言相告,可见他内心是害怕君王的,这为后文“逃”埋下伏笔。
D、扁鹊见蔡桓公时,“望桓侯而还走”这一动作,间接写出了桓侯病情的严重程度。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 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大雨,道不通(恰巧遇到)    
B.扶苏数谏故(因为)
C.爱士卒,楚人之(可怜)        
D.为天下,宜多应者(倡导)
2、翻译下面句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胜在分析形势后,估计“举大计”“宜多应者”。请你说说“宜多应者”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吴广在起义前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如“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和“夜篝火,狐鸣”,你对他们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必先其心志______________       
②困于心,于虑____________
③人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            
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
2、选出与“管夷吾举于士”中的“于”字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选出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苟全性命/于乱世                         
D、几处/早莺/争暖/树
4、翻译句子:
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表达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另外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典的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