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 |
A.写诗人为国为民苍老得很快。 B.此时的诗人忧国、伤时、思家,因此白头。 C.诗人此时已垂老矣,因此有此说。 D.“白头”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
核心考点
试题【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写诗人为国为民苍老得很快。B.此时的诗人忧国、伤时、思家,因此白头。C.诗人此时已垂老矣,因此有】;主要考察你对
古诗词的阅读与探究等知识点的理解。
[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1)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 ] | A.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D.本诗的主题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2)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 ] | 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 品读王维诗《使至塞上》,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 |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A.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 B.颔联写途中所见,既是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 C.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和苍茫之感。 D.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敌军,已到了最前线。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人”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