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是初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记叙文阅读、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般英雄的友人,一般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名人传”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者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并且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罢!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烛照。即是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耀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下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着他们走罢,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罢。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即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米修斯,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部分节选)
1.对本段的一些名称或指代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英雄的友人”是指传记的主人公。
B.“我们在战斗中并不孤单”,“我们”指作者和受难的战斗者。
C.“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他们”是指作者心目中的神灵和上帝。
D.“……”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大路”指正义与自由之路。
2.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A.作者呼唤“打开窗子”,就是呼唤摆脱重浊腐败的气氛,呼唤从物质主义的禁锢和自私自利的窒息中解放出来。
B.人生是苦难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悲惨的、没有光华、没有幸福的斗争。
C.所谓“神圣的痛苦的油膏”,是指“英雄的友人”,指这些英雄的伟大精神。因为能“烛照”黑暗,所有称之为“油膏”。
D.贝多芬说“噢,上帝啊,你当自助!”意思是说人在苦难中应该拿出勇气,自强,奋斗,而不要指望“上帝”的救助。
3.对于英雄而言,人生的苦难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托尔斯泰学积累 托尔斯泰妻子的妹妹塔吉娜,每年总带一家人来姐姐家的庄园避暑。塔见托总拿个本子写着什么,不解地问:“你往小本子上写些什么东西?”托____________说:“记的就是你们。”“我们有什么可记的呢?”托耸耸肩,____________回答:“这就是我的事情了,真实总是有趣的。你认为你在我这儿是白住的吗?我把你们的行动全都记下来了。”这就是从不离开笔记本的托尔斯泰。他在家里,散步的路上,和客人喝茶聊天,在孩子们中间……总之,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____________注视着一切,观察着、记录着一切有意义有趣味的东西,为自己的创作提炼了思想,积累了素材。
由此看来,学会积累并不难,只要我们像托尔斯泰那样,平时注意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那么,看似平淡的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说,联系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什么负担,而是快乐的享受。
1.将下列短语选择填写到文中横线上。
眨眨眼 风趣地 睁大敏锐、富有洞察力的眼睛
2.说说画线句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托尔斯泰说的“记的就是你们”一句话的含义,可用文中“____________”一句作解释。
4.文中说“学会积累并不难,只要我们像托尔斯泰那样,平时注意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那么,看似平淡的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你怎么理解这“五到”的含义并把它们付诸学习实践呢?请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词“联系”“思考”“积累”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联系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语文学习是快乐的享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每从海边回来,哥白尼的小脑瓜里就装满了问题。晚上,他和好朋友沃伊特克平躺在晒台上,仰望着满天的星斗,探讨着苍穹的奥秘。
“水手伯伯说,有些星星,比如‘老人星’,在北方看不到,可是在南方的埃及就可以看见,这是什么原因呢?”
“哦,就是历史书上说的那个有金字塔的埃及吗?……是啊,为什么呢?”
“这个……大概跟我们在后面看戏看不清楚,搬个椅子站到上面看就看见了一样吧?”
“不,不对!我们就算爬到教堂顶上去,也还是看不到‘老人星’的。”
“我也弄不清……不过,我以后一定要把问题搞清楚的。”
哥白尼出神地望着墨黑深邃的天幕,暗暗地立下誓言。天上的明月正在向他炫耀着美丽的光环,万盏星斗正向他调皮的眨巴着眼睛,似乎在嘲笑他难以解开它们的奥秘。谁知道它们却成了哥白尼终生追索的目标,这其中的缘分谁能说的清呢?
1、给划线字注音。
⑴苍穹( ) ⑵奥秘( ) ⑶桅杆( ) ⑷誓言( ) ⑸深邃(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⑴有些星星,比如“老人星”,在北方看不到,可是在南方的埃及就可以看见。
⑵“我也弄不清……不过,我以后一定要把问题搞清楚的。”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谁说的话?请根据上下文加以判断。
4、最后一段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请分别分析其作用。
5、文段体现了小哥白尼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哥白尼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外拓展阅读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_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本文以 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 到 的情况,语言简洁,感情含蓄。
2.鲁迅先生选择学医的原因是 ,后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3.第三段划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① ② ③ ④
5.“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中的“变故”能否换成“变化”?说说你的看法。
6.水师学堂——矿路学堂——学医——弃医从文,鲁迅的人生道路经过了这样几次转折。谈谈你从鲁迅的人生道路选择中获得的启示。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是一回事,选谁当***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1.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一是反对
二是主张
3.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宪草”:
“草宪”:
4.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积累链接:由梁漱溟的人格魅力,可以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予独爱莲之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选文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小心眼儿”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五段中画线的两个“竟”有什么表达作用?它们照应了选文中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采用了哪种写法来写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校网站的“怀念邓稼先”的论坛上,你最想对邓稼先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爱丽丝
吴敏人们齐聚在像城堡一样的大厅里,参加一场盛大宴会和舞会。周遭有闪闪发光的圣诞树,有“面颊像玫瑰,鼻子似樱桃,带着欢乐笑容,两腮长满白胡须”的可爱圣诞老人,有摇曳的蜡烛和红酒……丰盛的圣诞大餐之后,水晶吊灯下,肩香鬓影,舞姿翩翩,人们快乐的笑声就像那飞舞的雪花四处飘散……
一切就像童话一样。这就是我们印象中关于圣诞节的一个场景。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信仰者纪念基督诞生的节日,经过历史长河的冲洗,在1600年后的今天,它的意义已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在这个节日里,信教或不信教的人们都以圣诞节的名义恣意而纵情狂欢,忙碌和欢乐使人们早已把上帝抛至脑后。
1810年那个寒冷的圣诞之夜,20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心,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高昂着头颅,火焰般的鬈发飘在风中,空气中隐约有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突然,贝多芬遇见了一位在寒风中哆嗦的女孩。女孩叫爱丽丝,她的一位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美丽善良的爱丽丝跑到斯提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
“什么愿望?”贝多芬问。“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到塔希提岛、到阿尔卑斯山去看一眼。”爱丽丝含着泪水说,“多好的老头呀,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就在这个寒冷的圣诞之夜,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到了雷德尔身边。他轻轻地打开了角落里那架尘封已久的旧钢琴。触琴的一刹那,他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招引,又若内心深处正在接受神祗的帮助,他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全看到了。啊,上帝!我的灵魂终于可以升入天堂了……”雷德尔感动地拥抱了正沉醉在琴声里的贝多芬,“尊敬的先生,感谢你在这圣诞之夜,使我看到了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啊。”
“不,要感谢美丽可爱的、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你吧——可爱的爱丽丝。我会把它的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说完,贝多芬低下身来,吻别小爱丽丝,旋即走到了圣诞节冷寂的星空下。而一支名为《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从此成为经典,为世人喜爱。
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世界。对于苦难中的人们,贝多芬是他们最好和最亲密的朋友——当他们感到忧伤的时候,贝多芬会悄然来到他们身边,一言不发,只在琴弦上唱出他那隐忍的心曲,抚慰着那些忧伤着的人们。
我想那个圣诞之夜,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快乐成为一串透明的珠子,连成项链,不经意地在我们耳边叮当作响,使施与者和接受者、祝愿者和被祝愿者都能心安。
其实,过不过圣诞节对我们而言并不重要,我们所要的只是一份快乐和平安,所要倡导的和体现的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因为在平凡的日子里,有太多使我们忽略过又期待过、忘却过又祝愿过的人和事,只要这些都于人于己能够带来快乐,那它必然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贝多芬创作《致爱丽丝》钢琴曲的全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自然段末“忙碌和欢乐使人们早已把上帝抛至脑后”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十自然段说:“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他们的快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贝多芬创作的钢琴曲《致爱丽丝》的故事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一段中说:“其实,过不过圣诞节对我们而言并不重要”。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信念 ⑴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⑵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⑶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⑷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⑸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
⑹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我更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仰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⑺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沉醉于大自然的景色,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1.第⑴段中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⑵段中说“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⑸段中的“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⑺段中“他更像一个小孩儿,沉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一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句中“科学的魅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释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得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1、作者认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因斯坦认为居里夫人取得伟大科学功绩靠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四项,哪一项不属于对居里夫人伟大人格的陈述?[ ] A、她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
B、她极端谦虚,甘做社会公仆。
C、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心情抑郁,外貌严肃。
D、她处事客观,公正不阿。
4、文章第三段所举事例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句话叫“先成人后成材”,这句话和本文主旨相吻合吗?试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我进入微软以后,在一万五千人中是倒数第一,在技术方面是最差的。我若在技术上与他们竞争,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也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人,顶多是个高级工程师。我想应该避开和他们正面竞争,走差异化竞争路线。
在微软五个月后发现开发模式上的问题,英文版本开发出来后,需要过八个月中文版本才开发出来,过五个月日语版本才开发出来。好多人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有好多人提出许多书面方案交给经理,有八十多份。但是你想想你要是那个经理,你会看这么多的方案吗?所以,交书面方案效果甚微。我就想如果我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既找到方法也找到技术支持,那就很有效果了。然后我就开始发挥我勤奋的因素,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分析这三种版本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到了一种可以将三种不同版本同步进行开发的模式,又找到了技术支持。然后写了一份书面报告,不仅提出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将编的程序都放在这里面了。经理开会一致通过了该方案,决定公司3500个人都使用这种研发模式。这样就需要成立一个宣传部门,在公司宣传这种模式,我称之为唐氏研发模式。理所当然的候选人就我一个,没有竞争对手,我在刚进入微软八个月后就当上了部门经理。这就是我要讲的差异化竞争,运用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
我在洛杉矶开了一家第一移民律师事务所,我是计算器博士出身,对法律一点都不明白。我注意到别家事务所都是按小时收费,有时移民采用打电话的方式,一个小时都问不明白,但钱却搭进去了,让人感觉移民咨询像个无底洞,不知道得花多少钱才能办成。我就采用和别家事务所不一样的商业模式:我是按案例收费。如工作卡转签证收1000美金,签证转绿卡600美金等。还有最重要的一句:不成功不收费,成功了再收费。这样就在洛杉矶一炮打响,我的第一移民律师事务所在开业五个月后就排洛杉矶第一位。
我告诉大家接下来的两年内我准备做一件事情,我从未涉足的领域——电影事业(台下一片惊讶),别惊讶,谁让我爱好广泛呢。中国好电影这么多,我的电影肯定做不成功,但我想运用一种和他们不同的商业模式。我不会请大腕明星,砸很多钱进去,我会采用就和我刚才讲的在洛杉矶开律师事务所一样的商业模式,就是满意了收钱,不满意可以退票。当然我有满意的标准的,我会在每个电影放映室里安笑声计数器,我要拍喜剧片,励志型的外资喜剧片,我希望电影所达到的效果让观众笑二十次,如果观众没有笑二十次,那么观众可以退票,我们会无条件接受。当然我们拍片就得拍得很好看,有很高的标准。 《唐骏最精彩的演讲稿》(有删改)
【乙】在数字式影音产品市场的发育初期,数字式录像机、大影碟机LD,以及随之而来的DVD,都是国外巨头们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且只有几个国外的寡头掌握着核心技术。当时的国内企业要在这些产品上去跟别人竞争,简直就是用鸡蛋去碰石头。可是VCD小影碟机在设计上走了一条完全是自己的路:虽然音质、画质的标准在“非标”之列,不入正统,但机芯不用专门设计,沿用市场上非常流行的CD机芯,自己开发一块数据压缩板就行了。VCD一经问世,以其价格低廉、碟片资源极大丰富、非常适应中国市场的特点而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以及周边国家,虽然廉价DVD不停地在“搅局”,但VCD始终是中国市场上的常青树,打不垮,围不死,成为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杰作,让列强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机。
1.阅读【甲】文,说说什么是“差异化竞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为了证明“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性,唐骏举了他生活中的两个例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VCD小影碟机”的运作者有没有运用到唐骏所说的“差异化竞争”?请结合【乙】文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甲】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概述一下唐骏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联系实际就其中的某一点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
材料一:唐骏,江苏常州人。多次获得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人物、中华十大英才管理人物、中国十大科技人物、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中国十大最有价值职业经理人等殊荣。2008年4月16日,唐骏以10亿元转会费转会新华都集团,成为中国最耀眼的职业经理人。人称“打工皇帝”。
材料二:唐骏去“盛大”公司的时候就对“权力”二字有了新的认识。陈天桥(盛大总裁)一开始说要跟他分工,他说:“不用,我是辅佐你的,不是来跟你分江山的,你不做的事情,我做。这是我的简单哲学。我相信你一定有不想做、不能做、做不了的事情,这些事情就是我的权力。”
材料三:唐骏认为:第一份工作一定要选一家好公司,不是选一份好职业和一份好薪水。为什么?一个好的公司就奠定了你职业的规范,是一个基础。职业生涯里,基础非常重要。以后能爬多高的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步能站到多高的台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的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1.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3.这一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无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5.为什么说“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6.怎样理解文中“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这一句子的含义?
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可是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袁隆平所有搞过试验的坛坛钵钵全被砸得稀巴烂,心爱的秧苗不是被折成几截,就是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这种惨景,他落下了伤心的泪……
所幸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钵试验秧苗。这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袁隆平倍加珍惜,到
1968年,已发展到四分秧田了。
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 )乱( )。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 )了什么,把衣服一( ),“扑通”一声( )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
1.当他的实验受到打击后,他是如何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原文的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词语。
3.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表现了袁隆平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德与席勒之间的友谊向来为人称颂,可是由于生活遭遇和性格上的不同,这两个同时代的德国大诗人的最初关系并不是融洽的。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当席勒还是个小青年的时候,歌德已名扬天下。但是后起之秀席勒的才华并不亚于年长的歌德,二十一岁就以剧作《强盗》一举成名,接着又写了《阴谋与爱情》等三个风靡一时的悲剧,成为有名的青年悲剧诗人。文人难免相轻,两人相处便不如从前那样自如,感情上也产生了距离。不过歌德毕竟具有伟大的胸怀,他钦佩席勒的长处(席勒能够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专心致志努力创作),他决心追上同时代的年轻人。五年之后,他与席勒重新相会,并以诚挚的心灵开始深交。他对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以后,两人在写作上多次亲密合作,成为终身好友,死后还同葬在一起。歌德的虚心好学,克己待人,弥合了他与席勒之间的裂痕,使他们的友谊的基础打得更深更扎实。
1.是什么原因使歌德与席勒感情上产生了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德说自己“作为诗人复活了”,这里的“复活”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与席勒之间的友谊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自传》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 》,它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2、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说明文中两个“不好”的不同含义。
(1)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作者经历了三次人生转折,试分析这三次人生转折的原因,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
1、指出下面划线的“这个”和“这种”所指代的内容。
①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
②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
2、“没有申请镭的专利”这件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坚信我们是对的”中“坚信”一词可否换成“相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根据文段内容,你认为居里夫人属于哪一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理解“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1、作者说:“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说的“快乐的记忆”在常人的眼里并不一定是快乐,你怎样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追求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她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说,一个科学家,不仅是技术人员,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通过学习这一课,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事业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节选) 钟敬文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位置。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些事实气味比较浓重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传记有很多类。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只叫我们钦佩,甚至只叫我们畏惧。他不叫我们怜爱,不叫我们反省。而在罗曼·罗兰的传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有很大差异——例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米勒有着分别——可是读了总叫人感动、反省和振奋。像贝多芬那样坚强、泼辣而又富有人情的人物,他能震撼我们,这不用多说了。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开朗琪罗,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但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接触时,却感动地分享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也分享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生命差不多融成一片,决不只“枕着他们休息一会”而已。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着作者艺术的高妙,至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能引起我们重大的关心。我们只做了一回人生的旁观者和艺术的鉴赏者。这种性质的传记,现代并不少。像莫里哀那样的名手,他的作品多少也要叫我发生这种感觉。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分明是属于另一种类的。它不是没有艺术的威力,而是这种威力在显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它不叫自己浮泛在读者的意识上——因为这样会妨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这正是庄子所说的“得鱼忘筌①”的境界,第一流的艺术家要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叫人只停留在他们的艺术戏法面前的,不过是那些搔首弄姿的小家罢了。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艺术。
严格说来,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自然没有达到传记文学应该到达的理想地步。例如他对那些伟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等,就没有给予比较深入的分析——特别是社会学上的分析,而这在我们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他另一方面的成功太伟大了,以至于叫人觉得这种缺点也并不怎样紧要。
【注】①得鱼忘筌:签,竹制捕鱼器。比喻悟道者达到目的后就忘记了是凭借什么达到的。
1.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名人传》中贝多芬比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更能震撼读者。
B.优秀的名人传记能显示真实的人生却并非没有艺术威力。
C.真正的艺术要求形式服从内容,二者是和谐地统一的。
D.罗曼·罗兰是第一流艺术家,但他的名人传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2.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的作者实际上谈到了三类传记,请简要概括每类传记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枕着他们休息一会”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①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执著地、勤奋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④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⑤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我更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仰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1.读第①段,说说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②③段,回答:
①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⑤段,回答:
①文中“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
寻求现实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⑦段,回答:
①“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一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句中“这种魅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杰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四个四字短语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居里夫人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信念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2)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茧了,这使我很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3)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索。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年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之中一般。后来我们发现了镭。
(4)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5)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是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追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我估计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6)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我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7)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沉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身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1、第(1)段中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中说“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段中的“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7)段中“他更像一个小孩儿,沉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一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句中“科学的魅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居里的帮助下,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搬进了自己的实验仪器。实验证明,铀射线与化合物的含铀量成正比: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她认为,这种现象只能解释为是量子的一个特性。可是,为什么别的化学元素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呢?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不,应该检查已知的所有化学物质。不久,新元素的射线就被她发现了。居里夫人把这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叫做放射性元素,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记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在检验铀沥青矿石的时候,一种奇异的现象使居里夫人惊愕不已:测量表明,这里有一种比纯铀强大得多的放射性。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唤!一定!居里夫人这样判断着,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居里。居里也感到这一发现的重要,决定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同自己的妻子合作,捕捉这个未知的放射性元素。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理科博士学院报告,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很强的两种元素的一种,为纪念玛丽的祖国,取名为“钋”。紧接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又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为“镭”。
1.“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一句中的“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与“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一句句意相同的是( )
A.这只是一种偶然;
B.这不是一种偶然;
C.这是不是一种偶然呢?
3.“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句中“十分简陋的棚屋”的表达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里夫人“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记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居里夫人热爱祖国的具体行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居里夫人的伟大贡献:________________。
7.居里夫人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品质。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1.作者说:“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说的“快乐的记忆”在常人的眼里并不一定是快乐,你怎样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追求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她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说,一个科学家,不仅是技术人员,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通过学习这一课,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事业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居里的帮助下,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搬进了自己的实验仪器。实验证明,铀射线与化合物的含铀量成正比: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她认为,这种现象只能解释为是量子的一个特性。可是,为什么别的化学元素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呢?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不,应该检查已知的所有化学物质。不久,新元素的射线就被她发现了。居里夫人把这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叫做放射性元素,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记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在检验铀沥青矿石的时候,一种奇异的现象使居里夫人惊愕不已:测量表明,这里有一种比纯铀强大得多的放性。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唤!一定!居里夫人这样判断着,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居里。居里也感到这一发现的重要,决定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同自己的妻子合作,捕捉这个未知的放射性元素。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理科博士学院报告,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很强的两种元素的一种,为纪念玛丽的祖国,取名为“钋”。紧接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又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为“镭”。
1.“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一句中的“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一句句意相同的是( )
A.这只是一种偶然。
B.这不是一种偶然。
C.这是不是一种偶然呢?
3.“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句中“十分简陋的棚屋”的表达作用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里夫人“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记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 修辞方法,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居里夫人热爱祖国的具体行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居里夫人的伟大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居里夫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品质。阅读《天地苍茫一根骨》,完成问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①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②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③“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④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⑤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⑥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文章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题,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小节“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中的“我们”一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5小节,说说“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中“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自古以来,像司马迁一样“成就了一根骨头”的先贤不胜枚举,请再举出一个,并结合事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曦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有天一大早——是个假日,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高潮到一半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了钱学森。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用功,全心全意用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去吃饭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摘自《读者》2010年2期)
1.细读第二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钱学森“唯美的人格”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写了钱学森的读书成绩,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段的划线词“绝对”可以删去吗?为什么?请分别作出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应该是全文的结尾段,但总觉得还欠缺什么。请根据全文和尾段的内容,续写一段结尾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钱学森曾经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请联系下面的颁奖词,说说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种精神品质。请用8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你的感受。
链接:钱学森2007年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问题。 谒沈从文墓
叶蔚林出凤凰县城南门,沿一条简易公路前行约一公里半,过一道短桥便来到杜田村。沈从文墓就在杜田村。
杜田村背靠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砖屋呈一字长蛇排列在山脚下,沿河一条长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
沈从文墓坐落在桥头山坡高处,算得上杜田村第一户居民。八十六级石阶曲折通向墓
地,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山壁下辟出一长条土坎,中央埋下骨灰堆,上面再竖立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便是一切。树还是新栽的,矮的是棕桐,高的是玉兰;玉兰还未长成,开花还得好几年,而地上已杂草丛生。当然,五彩石上还是有镌刻的。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的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妻姐张充和女士的诔文:“不抑不从,亦兹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可是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据说,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测。
据说,这块墓地是沈从文自己选定的。1982年夏初,沈从文终于回到魂牵梦绕、阔别近六十年的凤凰小城。沈从文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复流连,发出孩童般的欢笑。某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杜田村,站在桥头上东张西望,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这个地方蛮好,真的好美哟!”
不错,这里确实蛮好,好美的。美就美在眼前一河沱江水。水是豆绿色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掌;有鲤鱼翻花,哗啦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依然有使用棒捶的浣女。她们手中的棒棰击落时悄然无声,举起时却砰砰作响……
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二十岁时就写道:“我感情流动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比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与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后来沈从文又进一步写道:“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沈从文自己像水一般柔和,看来似乎特别脆弱,而且极容易就范,被纳入某种容器之中。但柔弱中却不乏坚韧,水滴石穿一一煌煌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的完成便是明证。沈从文一生追求美一一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最终还是安眠在故乡至美的水边。这是许多伟大名人难以享受到的。
南华山长绿,沱江水长流。一派静谧中,我抚摸着沈从文的墓石,不由又想起他写的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天边吹来一阵风,轻轻掀动我的头发,我无声叹息,好一阵沉吟……
1.文章两次写到杜田村的自然风光,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个性特征和人生追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到”,你读完文章后,能猜到沈从文先生想要说的人生重要的是什么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文章,概括沈从文墓的特征,分点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囚首垢面的鲁迅 ①有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竖”。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黑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
②你见过爱因斯坦头发顺顺的照片吗?似乎没有。那是因为他头发总是乱蓬蓬的。他舍不得花时间梳下头发。他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让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但他看得很淡,生活依然极其朴素。应邀访问比利时,国王派专车以最高礼节迎接,然而接到的是一个头发乱蓬蓬,拎着一个旧皮箱的老头。一个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要求逝后将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基,不立纪念碑,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鲜花和音乐。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
③“囚首垢面而谈诗书”,这是古人的一句话,拿来形容鲁迅是很恰当的。沉迷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是淡泊的。鲁迅对于衣服极不讲究,据他自己说,小的时候,家里人叫他穿新衣,又怕新衣弄脏,势必时常被监视警告,于是坐立都不自由了,这是一件最不舒服的事。因此,他宁可穿得坏些,布制的更好。方便的时候,譬如吃完点心糖果之类,他手边如果没有抹布,也可以很随便地往身上一揩。初到上海的时候,穿久了的蓝布夹袄破了,友人曾买到蓝色的毛葛换做一件,做好之后给先生送去,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穿上身,说是滑溜溜的,不舒服。没有法子,这件衣服只好转赠别人。直到最后一年,身体瘦弱得很,经不起重压,特做一件丝棉的棕色湖线长袍,但是穿不到几次,就变成临终穿在身上的殓衣。这恐怕是成人以后最讲究的一件了。鲁迅先生的一条棉裤还是三十年前留学时代的,已经补过了很多回,周老太太有一次实在看不过去了,叫周太太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上衙门的时候,偷偷地放在他的床上,希望他不留神能换上,万不料竞给他捧出来了。
④对生活极不讲究的鲁迅,对书事却极为认真。少年时因为一本新买的《毛诗品物图考》上有一点点墨痕,他不辞麻烦地跑去书店,换了几遍,直到书店伙计厌烦了,对他戏说这比你姐姐的脸还白呢。从此他再也不去那家书店。成为文坛中心人物后,他为身边的文学青年的书稿做编辑校对工作,其认真程度,至今仍值得每一个编辑学习。对自己著述或所编辑图书杂志的装帧设计、编校质量,他用心之考究,几乎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
⑤鲁迅幼年丧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洗衣度日,所以物质上清苦点,对他来说,已不算什么折磨。物质上清苦的鲁迅,用毕生心血垒砌了一座精神的丰碑——《鲁迅全集》,它就像一幢巨大建筑,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叠而成的。
⑥德国哲学家西关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最终能够让人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⑦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先生的心灵,永远是清水一滴。
1.本文赞扬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最终能够让人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对书事极为认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②段用整段文字写爱因斯坦。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爱迪生传(节选) 81岁时,爱迪生到了佛罗里达。在他诞辰的那天,纽约的友人们在阿斯托饭店内举行欢宴,但他本人却不能参加。他发来了一个电报: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克洛夫特站起来向大家报告爱迪生的“工作”:
“由于他那天赋的彻底精神,他现在正探索着一切关于橡胶的种植和制造的知识。他的目的是想从美国南部各州和其他在冬季冷至零下20度的各州中所产生的葡萄藤、灌木以及杂花中提出橡胶来。爱迪生先生已经在进行着这一个伟大而艰苦的工作;而他很安于这一个工作,他依旧以他的彻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无限的热忱去处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我已经研究了60年的物理学,而我现在所从事的却是一些全然不同的学科,因此,我觉得很高兴。’而现在他在佛罗里达的确处在最紧张的工作中。这次他带去了实验室中的7个助手。临行前,已经收集并试验了945种植物,他发现有很多种植物中含有橡胶,现在他将试验更多的植物,也许是一倍,也许再多些。”
美国种植橡胶的可能的问题对爱迪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10多年以前,即1915年他访问伯班克,在墨巴巴拉的苗圃时,曾与福特讨论了假如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橡胶供应如何解决的问题。大战过后,爱迪生接受福特的建议,于1927年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
爱迪生心想:“橡胶树以外的植物,没有办法生产同性质的东西吗?橡树需要经过那么些年,才能采到橡胶,如果像杂草那样,每年都能采到同性质的东西,那就好办了。”他认为,首先应将北美和南美的植物收集起来,依次采取树液进行研究。
不到一年,被派往世界各地去寻找的人采集了约3000种植物回到美国。爱迪生对14000种植物进行分析研究,几种菊科植物进行杂交,培育了一种含有大量胶乳的植物。但使用这种菊科植物提胶,造价太高。1928年,这个老发明家继续努力地试验。他说:“再给我5年的时间,我一定让美国出现常年产胶的植物!”“我希望产量能增至100天10磅,我们现在还正在开始,如果工作原理确定了,将来的希望真是没有止境呢。”
爱迪生由于患了肾功能失调综合症,便只好放弃了橡胶植物的种植研究。当此项任务由爱迪生的后继者承担起来的时候,已不再是由菊科植物提取,而是合成橡胶。爱迪生从野草中提炼橡胶的功绩,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星期日的凌晨3点24分,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伟大人生旅程。
临终时他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3天后的10月21日傍晚,这位发明大王的遗体埋葬在靠近他在西奥兰治克雷的家的大橡树下。
当时,全美各地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纽约百老汇一片黑暗,世界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世界一片光明。
人们纷纷为爱迪生献上追悼和赞辞,其中以胡佛总统的话,最令人感动。他说:“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爱迪生的受惠人!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
1.文章开头写爱迪生81岁诞辰时纽约的友人举行欢宴,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迪生为什么对研究生产橡胶这项工作那么投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一分钟前后,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你认为爱迪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工作、爱情、游戏”是人生的三个重要方面,偏废了任何一方面就不能算作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而爱的声连生日那天都在工作,你认为他算精神健康的人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是什么事件?作者为什么辞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语言文字的表达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 柔石小传
鲁迅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一九0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介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0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也为基本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毕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
1、梳理柔石一生的主要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柔石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传在简朴、平实的记述中隐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请看:
⑴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⑵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从上面两句的如实记述中可以读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经历上看,柔石的经历与鲁迅的经历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思想上看,柔石的思想与鲁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 我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我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从外祖父学中医。外祖父名陈我如,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一带很有名的中医。我的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出嫁前在家塾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
我10岁丧父。我进过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在乌镇的第一所小学,后来又进过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以及杭州私立安定中学。1913年(17周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当时北京大学堂刚刚改称北京大学,第一次在上海招生。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由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先在英文部,后在国文部,又曾参加《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小说月报》半革新时,我曾主持。同年11月我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同年12月底我与朱希祖、周作人(皆当时北大教授)、郑振铎、王统照(当时还在求学)、叶圣陶等12人发起”,12个发起人中,只我一人是在上海的。《小说月报》原为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所盘踞,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并在《小说月报》上提供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引起他们的怨恨。同时,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反对《小说月报》的全部革新。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辑时所提出的条件,我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但仍在商务编译所”。《小说月报》由郑振铎接编,郑当时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儿童世界》。
1、这份自传写得最多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的经历与鲁迅的经历不同地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小说月报》的全新改版,表明了他在文学上的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茅盾辞职可以看出茅盾怎样的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提到的“内外夹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和该文说说一般写小传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阅读回答问题。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长乐县横岭乡。父亲谢葆璋是海军军官,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具有爱国思想。冰心的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译的《说部丛书》。辛亥革命起,随家南回,才进福州女师上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因志愿学医,于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动中,在学生自治会任文书,又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中的一员。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赞扬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在奔腾澎湃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由于白天上街宣传、募捐,晚上笔不停挥地写“问题小说”,理科的功课脱下一大截。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因文科成绩优异,还跳了一级。
冰心的“问题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二是揭露军阀混战造成陷民于水火的惨痛生活,三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921年,冰心由许地山、翟世英推荐,列名于文学研究会。她的“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的文章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讨论人生问题的宗旨是一致的。这时,冰心着重反映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páng( )徨与苦恼,她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但那时冰心已不满足于只在小说中提出问题,她在探索人生道路上希望寻求答案。当时她既不可能与工农结合,又缺乏先进思想的武装,只能以自己“美满”的家庭中的“亲子之爱”作为灵药,推荐给当时患有时代病的青年,以母爱的深沉,自然的神妙,童心的纯真来慰藉他们烦闷的灵魂。这就是冰心的“爱的哲学”的起因。她的小说和散文的文采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许多青年的共鸣,隐隐产生了一种“冰心体”的文字。
从 1920年开始,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模仿者不乏其人,造成了所谓“小诗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xù( )、温婉、隽美。她的“诗的女神”“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冰心早期的文学观是:文学要能“表现自己”才是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真的文学”。而她的短诗则是最能“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赞颂,乃至心灵深处的矛盾、烦闷的“真的文学”最典型的例证。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隽美( )惟悴( )páng_________惶含xù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古典名著的作者。
《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__《聊斋志异》___________________《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
3.“辛亥革命起,随家南下,才进福州女师上学”中,为什么说“随家南下”?“才”字有何含义?
4.“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动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选文中的话回答。
5.“冰心”这一笔名始用于什么时候?此时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6.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句中“震”字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7.冰心的“问题小说”分哪几类?
8.选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文《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片段,回答问题。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 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没有触及、发掘。这不论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 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
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理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这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他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业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 、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大艺术家有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科学的最大乐越不是占有,而是不断的追求。
这些见解无疑充分表述了爱因斯坦同艺术之所以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的感情渴望。
在爱因期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们的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做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称之为“艺术家”。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的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1.第三段叙述了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演奏的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意味深长 ”的实际上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5字)
2.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3.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4.爱因斯坦执着地追求艺术,源于他对科学和艺术辩证关系的深刻的理解。综观全文,这个深刻的理解包括哪些内容,试作简要的说明。(不超过60个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尼古拉·哥白尼于1473年2月19日出生在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耳城。18岁时,他到了波兰旧都克拉科。当时的波兰处于文化生活极繁荣的文艺复兴时期,克拉科也成为当时欧洲文化中心之一。有许多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集中在那里。科学和文化的活动中心是克拉科大学。哥白尼就进了这个大学学艺术和数学。1495年,他23岁时,又到当时欧洲的工商业和艺术科学的中心意大利,进波伦尼亚大学学天文。后来又转入其他大学学医学、法律和神学。他在意大利留学9年,学习的内容很广博,但是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天文学。
1.这一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哥白尼哪些方面的情况?
2.从本段中找出哥白尼学习生活特点的句子。
3.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哥白尼处在什么样的时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5.本段文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ái ái 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坚决地划去了,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
……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元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伟大的悲剧。
1.依照拼音写出汉字。
白雪ái( )ái( )
2.给加粗的字注音。
薄薄( )的帐篷 冻僵( )
3.给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4.文中斯科特上校写日记时为什么将,换上”?
5.结合全文,体会一下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阅读《童年的朋友》片段,回答1--5题。 童年的朋友 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2、首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中的“睁”能否改为“瞪”?为什么?
4、“她弯腰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第一段划线的句子“可爱的动物”和第二段划线的句子“一根不断的线”分别指代什么?
阅读鲁迅的《鲁迅自传》,完成1~11题。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捕拿( ) 段祺瑞( ) 厦门( )
2、解释几中加粗的“因”。
(1)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 因:_______________
(2)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 因:____________
3、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4、这段话写作者从日本回国后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自己教学和从政的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先后到过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没有地方可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不断变更工作,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看,作者为什么总是“走出”,甚至于政府“要捕拿”他而“逃”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的少年时代》选段,完成1~7题。 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饿饭。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济。但抚台傲慢地回答他们说:“为什么你们没有饭吃?城里有的是。我就总是吃得饱饱的。”抚台的答复一传到人们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愤怒。他们举行了群众大会,并且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杆,赶走了抚台。这以后,一个姓庄的布政使骑马出来,晓谕百姓,说官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不喜欢他, 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他被革职,接着来了一个新抚台,马上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在旗杆上,作为对今后的“叛逆”的警告。
这件事在我们学堂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作一件耸听的事而感兴趣。我却始终忘不掉这件事。 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1、填空。
《***的少年时代》节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国_________、___________家。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傲慢______ 叛逆_____ 勾结_____
冤屈______ 救济______ 愤怒_____
3、选文的两个自然段,分别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年***对“造反”一事是怎样看的?大多数同学是怎样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少年***对“造反”一事的态度上,可见他少时便具有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文章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由这句话确实看出少年***的不孝,不知道尊敬长辈。
B、***的语言幽默形象,在本文中表现尤为突出。如“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C、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这句话中“造反的”加引号,表明是当时政府对他们的称呼,也表示对这样称呼的否定。同时,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少年***不仅善于读书,而且关心社会、善于思考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D、本文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具体说来,作者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展示自己的性格形成和思想的初步形成过程。
7、正是由于少年***立大志,苦修身,才为其投身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就你了解的***在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作简要叙述,并谈一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贝利的《第一千个球》选段,完成1~10题。 他们说得好像也有理,我当然希望他们的乐观看法是有根据的。但我一回到家,就明白不是那么回事了。父亲马上把我叫了过去。我觉得奇怪的是,他的声音十分平静,就像在和我讨论最近的一场足球赛一样。
“我看到你抽烟。”
我没说话,因为我无话可说。我只是站在他的跟前,东张西望,就是不敢碰他的目光。他一直保持着耐性。
“我有没有看错?”
“没,没有。”
“你抽烟有多久了?”
他还是非常平静,就像是 在问我擦皮鞋擦了多久、上学上了多久似的。这是不是暴风雨前的那种宁静?
“我,只吸过几次,几天前……”
“告诉我,味道好不好?你知道,我没抽过,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味道。”
我没说正式的香烟我没吸过,只吸过“絮絮”烟。我也明明知道讲明了这一点也没有用。“我不知道,也许没有多大味道。”我答得那么笨,本以为他一定会一记耳光打过来,但是他没有揍我,而是把我拉了过去,好像要进行一次朋友间的谈话似的。他伸出一只手抱住我的肩膀,向我解释开了:
“你踢球有几分天分,以后也许会成为一个高手。要是你抽烟喝酒,就踢不好球了。到时候就没有足够的体力在九十分钟之内一直踢出理想的水平。这事你自己决定吧。”
然后他伸手从口袋中取出了钱夹子。这夹子又旧,又薄得可怜。他打开夹子,我看到里面只有几张皱皱巴巴的票子。他接着说下去:
“但是,如果你还想抽烟,最好还是抽你自己的烟。老是讨人家的烟抽很丢人。你自己买烟需要多少钱?”
我简直羞得无地自容。我抽的烟不是自己买来的,这还无关紧要,这时我倒联想起许多事情——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我似乎看见他为了养活一家,在毫无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扫地板。我两眼盯着地板,真希望地上开个洞把我吞下去,埋葬我的羞惭。父亲一声不响地看了我很久。
“好吧,没事了。为了我们家庭的名誉,你自己的名誉,以后别再讨烟抽了。要买,向我拿钱,我给你。”我知道,如果我真的向他要,他是会给的。
后来,我又好几次想起这次谈话。我知道我的个性。而且在那个年龄,我是容易感情冲动而轻举妄动的。要是他当时狠狠地骂了我一顿,很可能反而会激起我的反抗,今天我便成了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了。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由于我一直酷爱足球运动,而且知道抽烟对一名职业球员的确有害,因此我可能不至于堕落到那个地步。这些都很难说,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从那一天开始,我一直没有碰过 香烟,也从来不想去碰它。
1、按拼音写字。
chà_____那 shè_____影 gēng_____农
xiè_____下 pāng_____沱大雨 毫无yuàn_____言
2、选文第一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乐观看法”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与贝利的谈话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方法?从中可见父亲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加粗的句子中,你得知了哪些信息?哪些词贴切地导出了这一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时我倒联想起许多事情”,请写出贝利当时联想起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为什么给贝利钱买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为什么这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些都很难说” 中的“这些” 指什么?“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中“一件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你感受到的贝利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抽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你如何评价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王滨等的《少年爱因斯坦》选段,完成1~7题。 ①十岁那年,爱因斯坦进了中学。这时正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在德国fàn làn( )的时期,学校充斥着军国主义的影响。许多孩子羡慕挎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
②生性羞怯的阿尔伯特对这些格外反感。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yí rán( )自得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小小年纪,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了。
……
③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 ,翻着所能看懂的代数书,练着证明这道难题的方法。
④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当他把这个结果拿给那位叔叔看时,那位叔叔几乎惊住了。他对这个小孩子的数学天才产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又出了一些难题,他都一一做了出来。
⑤也就是这一年,阿尔伯特偶然看到一本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他手捧着这本“神圣”的小书,读得rú zuì rú chī ( )。那一个个严密的几何定理,竟使人不能产生半点怀疑。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严整规律和宽广的世界肃然起敬了。
⑥现在对科学和真理的好奇心,已经使他变得雄心勃勃,他要振翅起飞了。
1、把文中加拼音的地方填上汉字。
fàn làn( ) yí rán( )自得 rú zuì rú chī( )
2、第②段中“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一句,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②两段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④段所记述的内容,表明了少年爱因斯坦有哪些可贵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记叙的那位叔叔的反映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哪些词语表现出少年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和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中记叙了少年爱因斯坦常常认真思考问题的故事,如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我相信,你也是一个聪明而且爱动 脑筋的孩子,你在生活中也有过好多次类似的经历,现在就请你简要叙述当时的情景,如果你现在清楚了其中的奥秘,也请你简单说一说。(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①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柬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子,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执著地、勤奋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研究, 而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④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合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⑤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妁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 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
,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 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我更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裁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仰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 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1.反复阅读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2.从文中,可以看出杰出的科学家具有怎么样的品质?请用四个短语来概括。
3.从文中抄写一句可以视为格言或警句的话,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课内阅读。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是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 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是指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一切努力成了徒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句子中讲“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该如何理解?表现了斯科特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斯科特五人到达极点时,“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 ,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斯科特上校的日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科特遗体的姿势是怎样的?这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 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 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正确答案是( )。
A、比喻。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B、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C、拟人,烘托挪威人第一个到达的成功。
D、对偶: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 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一九三0年五月十六日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__________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5、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 建筑" 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 建筑" 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 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 建筑" 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 房子" 的房子,并且明确在" 房子" 与" 建筑" 之间必须有区别。
"" 建筑" 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 这位英国学者说。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1. 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梁思成眼中古建筑的含义与一般游览者眼中的古建筑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第三段明确了" 房子" 与" 建筑" 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建筑" 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 建筑的灵魂" ,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 建筑灵魂"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 建筑灵魂" 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请从表现方式的角度,评析以下这段文字。
"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综观全文,你认为梁思成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钱学森一生对金钱看得很淡漠。他当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坚决要求回到各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的祖国,就是为了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用他的知识和智慧建设国家,使祖国强大,人民幸福。
他回国以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一级教授一个月三百元多一点。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一些稿费收入,晚年也曾得到过较大笔的科学奖金。但他把自己所得几笔较大的收人统统捐了出去。这包括:他的《工程控制论》1958年中文版稿费,千元以上,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通干部两年的收入,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资助贫困学生买书和学习用具。一九六二年前后,他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都屹不饱肚子,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么一大笔钱并没有使钱学森动心。当他拿到这两笔稿费时,连钱包都投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
一九七八年钱学森又交了另一大笔党费。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开始落实各方面的政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原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上班,一九六九年去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一九六六年就不发工资了,直到去世,三年未领到一分钱工资。一九七八年落实政策,补发了三干多元的工资。钱学森是钱均夫惟一的儿子,自然有权继承。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退给文史委员会,人家拒收,怎么办?钱老说,那我只有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后来这三千多元也交了党费。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钱学森对这些“官位”一点也不在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宁可什么“官”也不当。他常常说: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所以,他从不爱出席什么开幕式、闭幕式之类的官场活动,只喜欢钻进科学世界,研究学问。在这方面若有所得,就十分高兴。他常说:“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
1、阅读所选文字,请简要概括本段所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说“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是钱学森对这些却一点也不动心,联系课文,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这些表现了钱学森怎样的科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谈谈钱学森是怎样的一个人?假如有一天,你也是一个学业有成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你会怎样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1、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表现方式的角度,评析以下这段文字。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
1.请根据原文完成文段中的空格。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
2.第一段中作者把白求恩与一些人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一句中“只”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4.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学完这篇文章后,你想你该如何来反驳他?
答:邂 逅 霍 金 ⑴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⑵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⑶那天下午,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⑷车驶近了,我却吊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⑸这是一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的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⑹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现。
⑺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⑻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⑼霍金是不幸的,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⑽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人。他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密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⑾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⑿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
⒀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
1、结合全文回答,霍金“超常的魅力”除目光以外,还表 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⒀段中,作者为什么希望霍金能够在“平静”中度过他的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B.遗传物质中的染色体C.染色体上能被染色的物质D.遗传物质中决定
- 2阅读理解。 Life gets noisier every day and very few people can
- 3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和真菌在碳循环中起分解有机物的作用B.细
- 4某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提到“一超多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等关键词。他
- 5若函数f(x)=ax2-4x+c(a≠0)的递减区间是[-1,3],则a+c=______.
- 6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共x mol,加盐酸后固体全部溶解,共收集到ymol氢气,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
- 7卷柏又名“九死还魂草”, 它极耐干旱,能“死”而复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繁殖方式是A.分裂生殖B.孢子生殖C.种子生
- 8 – ______ I don’t know anyone at the party! – Don’t worry! T
- 9在一次数学测验中,30名男生平均得分为a,20名女生平均得分为b,这个班所有同学的平均得分是[ ]A.B.C.D
- 10如图所示,一束电子(电量为e)以速度v0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宽为d的匀强磁场中,穿出磁场时速度方向与电子原来入射方向
- 1小明和小刚猜谜语,小明说:“某山脉,山北以旱地为主,山南以水田为主,山北人们以面食为主,山南人们以大米为主,这是我国的什
- 2_____healthy,you should take more exercise and eat more heal
- 3(7分)201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l0周年。十年来我们积极利用这种多边贸易体制,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取
-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机物都是从有机体中分离出来的物质B.有机物都是共价化合物C.有机物不一定都不溶于水D.有
- 5读下面这个故事,根据故事内容,在横线处为蝴蝶补写一句话,使故事意义完整。(4分)纸鸢(一种风筝)高之又高地升腾在天空之中
- 6下列物质热稳定性最强的是[ ]A.石灰石 B.纯碱 C.小
- 7先化简,再求值:(x-2)(x+2)-(x-2)2,其中x=-14.
- 8【战胜挫折 超越自我】李娜获澳网冠军 百年澳网史上首个中国冠军。北京时间2014年1月25日,备受瞩目的澳网女单决赛在墨
- 9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收敛(liǎn ) 骈进(pián) 强聒不
- 10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企业***法,除已列入国务院总体规划的近2000家国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