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回望钱学森卞毓方  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
题目
题型:安徽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曦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有天一大早——是个假日,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高潮到一半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了钱学森。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用功,全心全意用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去吃饭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摘自《读者》2010年2期)
1.细读第二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钱学森“唯美的人格”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写了钱学森的读书成绩,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段的划线词“绝对”可以删去吗?为什么?请分别作出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应该是全文的结尾段,但总觉得还欠缺什么。请根据全文和尾段的内容,续写一段结尾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钱学森曾经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请联系下面的颁奖词,说说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种精神品质。请用8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你的感受。
  链接:钱学森2007年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钱学森的手稿工工整整,一丝不苟。(2)钱学森解决难题,精益求精。
2.(1)表现了钱学森实事求是的品质。(2)纠正人们的认识误区,为下文写天才来自勤奋做铺垫。
3.都不能删去。第三段中的“绝对”如果删去后就成了“所有人的成才都跟成绩不成正比”,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第四段中的“绝对”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天才都来自勤奋,无一例外。删去后,强调的意味削弱了。
4.示例:钱学森就是这么一位尊重他人,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人。回望钱学森,他那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敬仰。(意对即可)
5.“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回望钱学森卞毓方  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章,完成问题。谒沈从文墓
叶蔚林
  出凤凰县城南门,沿一条简易公路前行约一公里半,过一道短桥便来到杜田村。沈从文墓就在杜田村。
  杜田村背靠南华山,面临沱江水。村子百十户人家,木砖屋呈一字长蛇排列在山脚下,沿河一条长长的青石板小路,联络着所有门户。河岸有竹丛,有垂柳,还有好些石榴树,若逢夏日石榴正开花,那是一团团火焰,耀人眼目。
  沈从文墓坐落在桥头山坡高处,算得上杜田村第一户居民。八十六级石阶曲折通向墓
  地,曲折的八十六级石阶,象征沈从文八十六年曲折的人生之路。
  沈从文墓实在算不上墓,没有墓亭、墓道且不说,甚至连个黄土坟包都没有。山壁下辟出一长条土坎,中央埋下骨灰堆,上面再竖立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便是一切。树还是新栽的,矮的是棕桐,高的是玉兰;玉兰还未长成,开花还得好几年,而地上已杂草丛生。当然,五彩石上还是有镌刻的。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手迹的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妻姐张充和女士的诔文:“不抑不从,亦兹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可是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据说,沈从文生前曾对家人说过:“一个人或生或死,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测。
  据说,这块墓地是沈从文自己选定的。1982年夏初,沈从文终于回到魂牵梦绕、阔别近六十年的凤凰小城。沈从文在这块土地上流连复流连,发出孩童般的欢笑。某一天傍晚,沈从文散步来到杜田村,站在桥头上东张西望,心满意足地对家人说:“这个地方蛮好,真的好美哟!”
  不错,这里确实蛮好,好美的。美就美在眼前一河沱江水。水是豆绿色的,因为河底生满丝草,河水平静无波,只能从丝草的倒伏辨别河水的流向。河中有白鹅凫泅,悠然拨动红掌;有鲤鱼翻花,哗啦跃出水面。河斜斜远远的对岸青石埠头上,依然有使用棒捶的浣女。她们手中的棒棰击落时悄然无声,举起时却砰砰作响……
  沈从文一生爱水,以水为美。沈从文二十岁时就写道:“我感情流动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比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与水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后来沈从文又进一步写道:“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出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的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沈从文的自我表白是朴素的,真实的。沈从文自己像水一般柔和,看来似乎特别脆弱,而且极容易就范,被纳入某种容器之中。但柔弱中却不乏坚韧,水滴石穿一一煌煌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的完成便是明证。沈从文一生追求美一一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为此,他本人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嫉恨,受尽了委屈和排斥。然而沈从文无怨无悔,最终还是收获了美的果实,最终还是安眠在故乡至美的水边。这是许多伟大名人难以享受到的。
  南华山长绿,沱江水长流。一派静谧中,我抚摸着沈从文的墓石,不由又想起他写的一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天边吹来一阵风,轻轻掀动我的头发,我无声叹息,好一阵沉吟……
1.文章两次写到杜田村的自然风光,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个性特征和人生追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重要的是什么呢?沈从文没说,不好乱猜,但也不难猜到”,你读完文章后,能猜到沈从文先生想要说的人生重要的是什么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文章,概括沈从文墓的特征,分点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囚首垢面的鲁迅
  ①有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竖”。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黑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
  ②你见过爱因斯坦头发顺顺的照片吗?似乎没有。那是因为他头发总是乱蓬蓬的。他舍不得花时间梳下头发。他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让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但他看得很淡,生活依然极其朴素。应邀访问比利时,国王派专车以最高礼节迎接,然而接到的是一个头发乱蓬蓬,拎着一个旧皮箱的老头。一个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要求逝后将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基,不立纪念碑,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鲜花和音乐。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
  ③“囚首垢面而谈诗书”,这是古人的一句话,拿来形容鲁迅是很恰当的。沉迷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是淡泊的。鲁迅对于衣服极不讲究,据他自己说,小的时候,家里人叫他穿新衣,又怕新衣弄脏,势必时常被监视警告,于是坐立都不自由了,这是一件最不舒服的事。因此,他宁可穿得坏些,布制的更好。方便的时候,譬如吃完点心糖果之类,他手边如果没有抹布,也可以很随便地往身上一揩。初到上海的时候,穿久了的蓝布夹袄破了,友人曾买到蓝色的毛葛换做一件,做好之后给先生送去,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穿上身,说是滑溜溜的,不舒服。没有法子,这件衣服只好转赠别人。直到最后一年,身体瘦弱得很,经不起重压,特做一件丝棉的棕色湖线长袍,但是穿不到几次,就变成临终穿在身上的殓衣。这恐怕是成人以后最讲究的一件了。鲁迅先生的一条棉裤还是三十年前留学时代的,已经补过了很多回,周老太太有一次实在看不过去了,叫周太太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上衙门的时候,偷偷地放在他的床上,希望他不留神能换上,万不料竞给他捧出来了。
  ④对生活极不讲究的鲁迅,对书事却极为认真。少年时因为一本新买的《毛诗品物图考》上有一点点墨痕,他不辞麻烦地跑去书店,换了几遍,直到书店伙计厌烦了,对他戏说这比你姐姐的脸还白呢。从此他再也不去那家书店。成为文坛中心人物后,他为身边的文学青年的书稿做编辑校对工作,其认真程度,至今仍值得每一个编辑学习。对自己著述或所编辑图书杂志的装帧设计、编校质量,他用心之考究,几乎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
  ⑤鲁迅幼年丧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洗衣度日,所以物质上清苦点,对他来说,已不算什么折磨。物质上清苦的鲁迅,用毕生心血垒砌了一座精神的丰碑——《鲁迅全集》,它就像一幢巨大建筑,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叠而成的。
  ⑥德国哲学家西关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最终能够让人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⑦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先生的心灵,永远是清水一滴。
1.本文赞扬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最终能够让人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对书事极为认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②段用整段文字写爱因斯坦。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爱迪生传(节选)
  81岁时,爱迪生到了佛罗里达。在他诞辰的那天,纽约的友人们在阿斯托饭店内举行欢宴,但他本人却不能参加。他发来了一个电报: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克洛夫特站起来向大家报告爱迪生的“工作”:
  “由于他那天赋的彻底精神,他现在正探索着一切关于橡胶的种植和制造的知识。他的目的是想从美国南部各州和其他在冬季冷至零下20度的各州中所产生的葡萄藤、灌木以及杂花中提出橡胶来。爱迪生先生已经在进行着这一个伟大而艰苦的工作;而他很安于这一个工作,他依旧以他的彻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无限的热忱去处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我已经研究了60年的物理学,而我现在所从事的却是一些全然不同的学科,因此,我觉得很高兴。’而现在他在佛罗里达的确处在最紧张的工作中。这次他带去了实验室中的7个助手。临行前,已经收集并试验了945种植物,他发现有很多种植物中含有橡胶,现在他将试验更多的植物,也许是一倍,也许再多些。”
  美国种植橡胶的可能的问题对爱迪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10多年以前,即1915年他访问伯班克,在墨巴巴拉的苗圃时,曾与福特讨论了假如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橡胶供应如何解决的问题。大战过后,爱迪生接受福特的建议,于1927年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
  爱迪生心想:“橡胶树以外的植物,没有办法生产同性质的东西吗?橡树需要经过那么些年,才能采到橡胶,如果像杂草那样,每年都能采到同性质的东西,那就好办了。”他认为,首先应将北美和南美的植物收集起来,依次采取树液进行研究。
  不到一年,被派往世界各地去寻找的人采集了约3000种植物回到美国。爱迪生对14000种植物进行分析研究,几种菊科植物进行杂交,培育了一种含有大量胶乳的植物。但使用这种菊科植物提胶,造价太高。1928年,这个老发明家继续努力地试验。他说:“再给我5年的时间,我一定让美国出现常年产胶的植物!”“我希望产量能增至100天10磅,我们现在还正在开始,如果工作原理确定了,将来的希望真是没有止境呢。”
  爱迪生由于患了肾功能失调综合症,便只好放弃了橡胶植物的种植研究。当此项任务由爱迪生的后继者承担起来的时候,已不再是由菊科植物提取,而是合成橡胶。爱迪生从野草中提炼橡胶的功绩,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星期日的凌晨3点24分,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伟大人生旅程。
  临终时他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3天后的10月21日傍晚,这位发明大王的遗体埋葬在靠近他在西奥兰治克雷的家的大橡树下。
  当时,全美各地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纽约百老汇一片黑暗,世界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世界一片光明。
  人们纷纷为爱迪生献上追悼和赞辞,其中以胡佛总统的话,最令人感动。他说:“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爱迪生的受惠人!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
1.文章开头写爱迪生81岁诞辰时纽约的友人举行欢宴,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迪生为什么对研究生产橡胶这项工作那么投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一分钟前后,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你认为爱迪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工作、爱情、游戏”是人生的三个重要方面,偏废了任何一方面就不能算作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而爱的声连生日那天都在工作,你认为他算精神健康的人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甘肃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是什么事件?作者为什么辞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语言文字的表达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柔石小传
鲁迅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一九0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介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0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也为基本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毕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
1、梳理柔石一生的主要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柔石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传在简朴、平实的记述中隐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请看:
⑴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⑵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从上面两句的如实记述中可以读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经历上看,柔石的经历与鲁迅的经历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思想上看,柔石的思想与鲁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