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8 模拟题
余显斌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瞎子。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瞎子,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的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瞎子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瞎子。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是瞎子;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
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他仍一脸平静。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B.小说中记叙了一个小女孩救活漂泊中的瞎子一事,这个小女孩赞叹瞎子师傅二胡拉得好,从侧面描写出瞎子师傅的技艺高超。
C.房子起火后,瞎子师傅只带着一把二胡跑出来,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
D.文章结尾,弟子跪在师傅身旁,恭敬的叩头,此时此刻,弟子才懂得师傅的良苦用心,但师傅已死,此时回报师傅的只有传承师傅的绝技。
E.这篇小说起于二胡,结于二胡,中间又多次描写二胡,可以说二胡即本篇小说的线索。
(2)本文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在情理之中,请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二胡声音悠扬、动听,作者是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描写了两位瞎子,他们是师徒关系,结合文本探究他们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析。并就其中一位谈谈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本篇小说结尾交代了茅屋起火的原因以及弟子一直跟随瞎子企图得到乐谱的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前文已经为这个结尾作了铺垫。
①文章开头“雪,很大,夜很静”的描写,为后文表明茅屋是被点燃的作了铺垫。
②瞎子师傅要饭时总是“吃一半,留一半”,为后文弟子一直跟随他作了铺垫。
③弟子在漂泊途中第一次见到师傅时故意哑着嗓子,与真相大白时不再哑嗓子,前后呼应。(意对即可)
(3)①侧面描写,小女孩赞叹瞎子二胡拉得好。弟子哑着嗓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都表明师傅拉的二胡悠扬、动听。
②比喻,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突出二胡声音轻柔。
③通感,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生动形象。
(4)①师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从小女孩的赞叹,弟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和文中多处对音乐的描写等情节可以看出。
②师傅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人。弟子放火烧了瞎子的茅屋,瞎子不但没有记恨弟子,反而在流浪途中宁可自己挨饿也要给弟子留一半吃的。
③弟子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最终能认识错误悔改的人。弟子为了得到瞎子的乐谱,放火烧了瞎子的茅屋,并一直跟随瞎子寻找机会,但最终被师傅感动,跪倒在师傅身旁,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意对即可)
④ 启示“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知 音 余显斌 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 他没有】;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诗文的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中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吟咏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选自《大众日报》)
1.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证李白对“清真”文风的推崇、开掘?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提倡、强调“清真”有怎样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下文看,以下对“清真”美学风格的表述不当的两项是
B.李白的“清真”既涉及自然的,也涉及人物的,还涉及事物的,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
C.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人格风神都符合李白对“清真”风格的理解。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清真”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只有照自然存在进行自然表现的“清真美”才是真正的美。
E.文学风格的绮丽与李白所反对的六朝的绮丽是有区别的,作为艺术风格,“绮丽”与淫艳无涉,也在“清真”范畴之内。
F.“清真”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
4.你认为以下诗句比较符合李白“清真”风格的有
B.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C.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D.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鲍山宏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程款还是要跑。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林雄赶忙跑过去:“司长,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你个混账王八蛋!”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1.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但两人的心态不完全一样,请依据文章内容概述二人的心态。
林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局长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林 济
另一方面,常常看到一些从事古村落保护的文化人对这项工作的某些悲观看法。他们一方面竭力保护古村落,一方面私下又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和乡村现代化的发展,古村落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必然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因而,他们对古村落保护有一种无力或无可奈何的感觉。
古村落果真会消失或逝去吗?如果将它们仅仅看作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场所,古村落当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失去其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场所的作用。但是,古村落并非是现代社会人群的生产生活场所,它们所具有的最大价值就是其自身的文化意义:它们是一种文化样式和文化象征,古村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根基性地位,具有永续性价值;理解古村落的文化意义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行为,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
所有这些可以表明,理解古村落是保护它们的前提与核心。
在以往的历史认识中,我们往往将古村落等同于农业文明,而仅仅从农业文明角度理解古村落文化。但是,与我们已有的观念不同,许多古村落主要依靠商业发展起来,遗存至今的古村落精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商业财富基础之上的。村落文化固然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但它们并不局限于农业文明圈圈内,必须从现场中去理解古村落文化,必须超越从简单的经济层面去理解古村落文化。
而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并不仅仅是学术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关涉到从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人怎样理解古村落文化。从事实际的古村落保护组织领导工作的基层干部,他们注意的首先是祠堂,然后是“明代的”和雕刻精致的住宅。他们还不懂得从文化史的整体去认识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它们作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宗教史、教育史、科技史、艺术史等各个文化领域的实物见证和人们寄托记忆和感情的纪念物的价值。所以,书院、商店、水碓等就不被人们注意。如果我们不从现场中去理解古村落,去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而是从头脑中的某些观念去判断各种建筑和民俗活动的价值,进而进行所谓的旅游开发,可能只是重塑一个某种观念物化的“古村落”,实际上不可能真正了解古村落文化的旅游价值,更不能奢谈保护古村落文化。
近年来,对古村落保护越来越重视了,古建筑也将会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但是,这些古建筑仅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如果没有有关古村落历史的记忆,这些古建筑难道不也只剩下躯壳了吗?
有些从事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基层干部对村落古建筑历史与故事是完全无知的,甚至为了吸引游客,还胡编乱造了许多有关村落及其建筑的故事。这些根本不能吸引人甚至令人恶心的庸俗的故事,势必会破坏古村落的旅游价值,同时它们也破坏村落古建筑本来所指的意义,给我们传递错误信息,不利于我们理解古村落的意义,从而也就与以理解古村落、促进文化积累与文化自觉的目的相违。
事实上,很多村落古建筑有着许多中国人人伦文化和人性美的故事。这些古建筑及其历史故事的意义本来可以成为我们的文化积累,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它们是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的,那将是更上一层的进步。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真正深入现场观察与访谈,研究村落历史文献,才能真正理解古村落所传承的意义。(选自《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C.要保护好古村落的文化,学术界和从事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人都必须要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
D.人们重视古村落中的祠堂和雕刻精致的住宅,忽视书院、商店、水碓等,根本原因是前者更具旅游价值。
E.古村落中的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村落的文化,也更好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积累。
2.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要保护古村落的理由的一项是
B.古村落具有文化价值。
C.古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具有永续性价值。
D.古村落文化是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3.作者认为目前对古村落的保护存在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应该要怎样做才能理解古村落?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 遐
吴兰玉是原兵团第二钢铁厂的职工家属,她的丈夫李升然、儿子李培川都是钢铁厂的工人。
1990年,刚刚27岁的李培川患上了尿毒症,必须要做肾移植手术,需要10多万的手术费,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因此陷入了极度窘迫的境地。夫妻俩省吃俭用,一点一点给儿子积攒手术费。可是,灾难又一次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1995年初,李升然病倒了,被医生确诊为肝癌,仅仅3个月时间,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吴兰玉陪伴着儿子,继续与病魔抗争着。1996年,医院终于为李培川寻找到了合适的肾源。吴兰玉倾尽所有积蓄,又跟10多个熟人朋友借了5.5万元钱,终于筹足了手术费,给儿子做了肾移植手术。但是,这一切努力并没能挽回李培川的生命,1999年8月,他终因多种脏器功能衰竭而停止了呼吸。
丈夫走了,儿子走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数万元借款怎么还?吴兰玉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是她明白,欠债就要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
“5万多元哪,不是小数目,你拿啥子还呀?”几十年前和吴兰玉一同从四川来到新疆的好姐妹刘文英忍不住叹气,她对吴兰玉说:“我借给你的钱,你实在还不了,就不用还了。”“我能还。只要我活着,一定会一分不少地还给你。”吴兰玉说,“你放心,我吴兰玉虽然很穷,但也要明事理、讲良心,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对得起大家!”
这以后,吴兰玉便背着一个塑料编织袋行走在街头巷尾,她决定捡废品卖钱来偿还借款。这个没有多少文化、没有什么技能、身高不到1.50米的60多岁的老太太,以孱弱之身、用这样的方式担当起了一个对她来说几乎无法担当的责任。
吴兰玉每天天不亮就出门,黄昏时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收拾好捡来的废品,喘口气儿,煮一碗没有油花的土豆面疙瘩汤,算是吃了一天里的一顿正餐。第二天早早出门,把废品背到收购站卖掉,将换得的几元钱小心掖好,接着走街串巷……她就这样风雨无阻地捡拾着废品,重复着一个又一个艰辛、凄苦的日子。
在附近居民区开着一个小商店的姐妹唐坤莲给吴兰玉借了1.2万元钱,她的女儿后来也患了重病。知道吴兰玉的难处,唐坤莲没有上门催款。吴兰玉闻讯后非常不安,她拼命地干活儿,每天奔波20多公里,把能卖钱的废品都捡回来。两年后,当吴兰玉把1.2万元钱悉数还给唐坤莲时,唐坤莲惊讶极了,不敢相信家徒四壁、孤单无靠的吴兰玉竟然把借她的钱全部还清了。
距二钢社区两公里外的一座荒山上,掩埋着钢厂许多年前丢弃的废钢渣。得知卖这个也能挣钱后,吴兰玉赶紧扛起十字镐,到荒山上去挖钢渣。
挖钢渣是一个很耗体力的活儿,常常要挖到1米多深才能找到几块钢渣,男人们干着都很吃力。吴兰玉带上馒头和水,在山上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她一镐一镐地挖着坚硬的土石,每天都挖几十公斤,分装在几个袋子里,一点一点背下山。再苦再累吴兰玉都咬牙坚持着,迈着蹒跚的脚步一次次爬上荒山,从厚厚的土石下面共挖出了10余吨废钢渣。
攒钱、还债,这是吴兰玉9年来惟一的生活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她一直过着许多人都难以想象的清苦日子。9年来,她没有买过食用油,没有买过肉,一日三餐都是馒头、泡米饭、面疙瘩汤。想吃菜了,她就去农贸市场帮人看菜摊儿、打扫卫生,换回来一些土豆、萝卜、青菜叶,用盐水煮一煮吃。9年来,她没有添置一件衣物。她把卖废品、卖钢渣、打零工所得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攒够了一笔欠款后,就立即给人家送去。
2008年,她终于还清了债。“以后的日子不会太难了,我要好好地活着!”稀疏的灰发下面,老人那张曾经写满了苦难的脸上露出了微笑。(选自《兵团日报》2008年11月13日一版,有删节)
1.这篇通讯的开头从重阳节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通讯写得朴素真实,请你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这一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通讯写了一个“普通人”的事迹,请说说此文的新闻价值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如图所示为水平面内振动的弹簧振子,O是平衡位置,A是最大位移处,不计弹簧质量和小球与轴的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文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俟:
- 3当x 时,有意义.
- 4中国政府2013年11月23日发表声明,宣布划设 防空识别区,并发布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A.南海B.东
- 5有关“工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B.在工业革命时代,企业家不能自由解
- 6阅读对话,解答问题.(1)分别用a、b表示小冬从小丽、小兵袋子中抽出的卡片上标有的数字,请用树状图法或列表法写出(a,b
- 7(1)将锌片和银片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两电极间连接一个电流计。锌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
- 8肌肉属于组织,而胃、肝等属于器官.______.
- 9(2014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33. Thousands of travellers in and o
- 10下图为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该环流可能是[ ]A、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季风洋流 B、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热门考点
- 1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1)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__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重物用细绳通过定
- 2下列命题中,假命题的个数为( )①若x2=4,则x=2;②若|y|=3,则y=±3;③若a>b,则a2>b2;④内错角
- 3如图,点在双曲线上,点与点关于轴对称,则此双曲线的解析式为
- 4如图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时间t(分)的函数关系图.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汽车在前9分钟内的
- 5下列关于世界上形成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②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 ③社会经济
- 6The headmaster spoke at the meeting for about 2 hours withou
- 7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颇臾》)孔子这句名言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重
- 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读图1“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2题。
- 9用力推桌子,桌子没动,这是因为( )A.推力小于桌子此时受到的摩擦力B.桌子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平衡,所以桌
- 10图说历史(10分)(1)图一反映的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人类挑战自然的什么伟大壮举?(2分)(2)图二的历史人物实施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