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梁思成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梁思成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夷厌恶心理。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国内原有很精美的建筑物多被拙劣幼稚的,所谓西式楼房,或门面,取而代之。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满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近如去年甘肃某县委扩宽街道,“整顿”市容,本不需拆除无数刻工精美的特殊市屋门楼,而负责者竟悉数加以摧毁,便是一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摧毁者同样令人伤心,而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之新陈代谢本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即在抗战之前,中国旧有建筑荒顿破坏之范围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这现象有三个明显的原因:一、在经济力量之凋敝,许多寺观衙署,已归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倾圮,无力保护;二、在艺术标准之一时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园馆街楼,自西艺浸入后忽被轻视,拆毁剧烈;三、缺乏视建筑为文物遗产之认识,官民均少爱护旧建的热心。
  在此时期中,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收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创新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节选自《中国建筑史·序》)
1.下列属于作者所认定的建筑物的“新陈代谢”的一项是(     )
A.对中国式秀美壮伟的旧市容、充满艺术趣味的街市的改造与拆毁。
B.因经济凋敝、战火纷乱等缘故,中国古建筑的破损与坍圮现象。
C.保存、研究古建筑,来复兴建筑的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筑的发展方向。
D.依据外来艺术思想的影响,同时创造出符合本国精神的新艺术形式。
2.下列不属于作者研究中国建筑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己没有力量及时阻挡当时破坏旧建筑的狂潮,故而只能埋头研究古建筑。
B.作者以自觉的民族文化意识,以收集实物、考证过往作为自己的治学内容,力图在传统的中国建筑里探寻民族建筑的新发展。
C.两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建筑本身是一个艺术系统,作者认为其中许多建筑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表现,是民族艺术的大宗遗产。
D.作者以为,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对民族传统建筑的重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保存。
3.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对中国旧建筑价值的判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中国旧建筑有很多精美的形式,是民族文化的显著表现,是中国建筑新发展的基础。(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梁思成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保护人
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官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
  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呱呱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力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主教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上平面铺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宋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的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形成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庄严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的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现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节选自《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1.下列有关“集体美”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众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具有一种“集体美”。
B.大型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地面平面铺开,空间格局具有封闭的群体的特征。
C.北京明清宫殿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集体意识”。
D.西方古代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不是“集体美”而是“个性美。”
2.下面关于西方古代建筑比中国古代建筑坚固耐久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重视建筑的经久性;而中国人以新为贵。
B.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的第一和第二原则,中国注重“天人合一”。
C.所选建材的质地不同:西方人将石材选作基本建材,而中国人选用木材。
D.西方建筑追求个性化;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体现一种“集体”的美。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宗教神秘主义的结构是解释西方人对于古老建筑充满尊崇和敬意的唯一依据。
B.西方人狂热崇拜神灵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优良的精神文化基础。
C.如果说中国的古代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的古代建筑则占领着高空。
D.西方园林绿化的自然物都呈现出整齐而有序的几何图案,既超脱又自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船工
吴金良
  ①从汽车站到码头,足足一华里的路程,这个汉子一直跟着王四和他的女朋友。王四几次想赶他走,说:“我们要先找到住处,休息休息再游淀。”这个汉子仍是不肯离开,说:“我可以先帮你们找旅馆,不收介绍费,你们什么时候想玩了,我什么时候来接你们。”说话时含胸塌腰,上半身探出去,小碎步紧跟着王四,黑瘦的脸上满是讨人喜欢的谀笑。王四的女朋友一言不发,一边依偎着王四走路,一边不停地打量这个纠缠不休的中年汉子,脸上是一种调侃的表情,似笑非笑。她倒十分希望这汉子继续跟着王四,继续用那种讨好的乞求式的口吻和他们谈生意。她觉得这很能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她想起王四在城里开服装店、当大老板时的处境。说是“大老板”,有时候为了能卖出一件衣服,王四那种曲意逢迎、点头哈腰的样子真让她看着难过。现在,她觉得王四终于有了“优越”一下的机会。
  ②“你放心,我们来白洋淀就是为了玩的。不过,不一定非得雇你的船,你就别跟着了!”王四有点耐不住性子了,板着脸对那汉子说。
  ③汉子讪笑着,却不走,仍是跟着:“当然,当然,您雇谁的船也是一样游淀。可有一样,没人比我要的价钱再便宜了!不信您试试。”王四站住了:“我图便宜?图省钱?那我不如在家待着别出来。跟你说吧,我什么都怕,就是不怕花钱!钱!我有的是!”
  ④“话是这么说,可谁也不能拿钱扔着玩。咱这儿的行市是游淀一天十五到二十元,我要是跟您要一百元,你肯定不干,比如……”“一百是一百的玩法,我就给你一百,您能样样满足我么?”王四黑着脸,认真了。女朋友眯了眼笑,特别欣赏王四这种输钱不输嘴的犟劲。
  ⑤汉子愣了一下,笑了:“您真敢掏一百,我还怕您玩出什么花样来!咱别说气话,说正格的……”“什么叫气话?上船!”王四一梗脖子,拉着女友就下码头。那汉子小碎步紧跟着,一边偷眼打量王四的脸色。
  ⑥船出了码头,拐个弯,进了水道。两边都是芦苇,一望无际。王四不再赌气,和女友偎在船头喝饮料。天是半阴半晴,淀里有风,所以很凉爽。王四随手把变色镜推到额上。航道渐宽,靠近芦苇丛的水边插着几根竹竿,有网状的东西在竹竿周围时隐时现。“那是什么?”王四问船工。“逮鱼的,叫迷魂阵。”“迷魂阵?”王四说着探身伸手,想摸摸这“迷魂阵”。船身晃了一下,王四的变色镜掉进淀中。
  ⑦女友尖叫了一声。船工收桨停船。王四却不慌不忙地笑了:“哥们,一百元不能白花,你给捞上来吧!”乜着眼望着船工。船工皱着眉,盯住混浊的水面。
  ⑧“怎么着?我这眼镜是五百港币买的,你给捞上来,我再给一百!”王四挑衅地看着船工。
  ⑨船工咽一口唾沫,喉结上下滚动着,脸色十分难看。少顷,勉强笑了一下:“您说一百,我咋能真要一百?县里早有规定,要高价就得挨罚。您游完淀,我照市价收您二十元,一个子儿也不能多要。这儿的水少说有四五米深,那么小的眼镜,恐怕我捞不上来!”说完,径自摇桨划船。“哎,你……”女友刚要发话,早被王四挥手打断了,一阵冷笑:“一个破眼镜,不就五百港币吗,不捞就算了。给你们白洋淀留着喂王八吧!”说时阴沉着脸。船工不敢再搭话,只是奋力摇桨。傍晚,船回码头,那船工果然只收了二十元钱,并且介绍他们住进了水边最近的一个旅店。因为丢了眼镜,又隐隐约约地被船工伤害了“优越感”,所以王四闷闷的,话也不多了。女友见他如此,自然不敢再说什么。两人住进旅店,那船工打声招呼,走了。
  ⑩第二天中午,王四和女友游淀回来,旅店的服务员请他们去见经理。王四急忙去了,不一会儿回来,脸红红的。女友问他:“什么事?”王四从兜里掏出那个变色镜:“人家今天上午给捞上来了,特意送来,咱们没在,就……”说话时,神色就有些不自然。女友也愣了一会儿,叹了口气。王四躺倒在床上,语气幽幽:“那船工让经理告诉咱们,昨天没给咱捞眼镜,一方面是嫌咱说话不受听,一方面也因为……因为有女的在船上,他只穿了一条短裤,没有替换的。”女友听了,脸也红了,又叹了一声,无话。(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写船工对游客王四和他女朋友两人纠缠不休,执意要他俩雇他的船,采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他的偏执狡黠、虚伪贪利的个性。
B.文章第⑥段画线句的景物描写,一方面交代了白洋淀的凉爽天气与航道特点,一方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C.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写船工的神态反应,这一处细节表现了他面对王四的“高价酬劳”的挑衅而怯于应对的尴尬、忍气吞声的懦弱。
D.文章结尾写变色镜失而复得的经过,通过对王四说话的神情、语气及其女友的神态反应的描写,表现了他俩的惭愧、后悔的心理。
E.本文借助船工这一人物形象,对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人和当代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主义现象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
2.联系全文内容,概括小说中船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威廉·加荷兹认为:“微型小说情节的曲折方式中最典型最优美的是‘蛇’状和‘波’状。”试简析这篇小小说曲折情节的构思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1.你对“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这段选文的中心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形象生动,选文部分也能体现这一特点。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加以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另外的道路
刘易斯
  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岔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边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如果在经历了长期忍受之后我们终于已坚信我们有“知道的权利”,如果我们由于认识提高而已断定我们正被要求去从事一个愚蠢而又吓人的冒险,那么有人叫我们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填满我们的世界,我们应该永远不再听取这些人的劝告。我们应当环顾四周,并且发现还有什么道路可使我们通行。生物学家约翰·霍普金斯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好像是一条河流。它有着朦胧的、默默无闻的开端;有时在平静地流淌,有时湍流急奔;它既有涸竭的时候,也有涨水的时候。借助于许多研究者的辛勤劳动,或是当其他思想的溪流给它带来补给时,它就获得了前进的势头,它被逐渐发展起来的概念和归纳不断加深加宽”
  从生物控制科学的现代情况来看,科学的发展正与约翰·霍普金斯的说法相一致通过。在美国,生物控制学于一个世纪之前就在朦胧中开始了。那时是为了首次尝试去控制已判明成为农民烦恼的天然有害昆虫,这种努力过去有时进展缓慢,或者完全停顿下来;但它不时地在突出成就的推动之下得到加速和前进的势头。当从事应用昆虫学工作的人们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式***虫剂的洋洋大观搞得眼花缭乱时,他们就丢弃了一切生物学方法,并把自己的双脚放在了“化学控制的踏车”上。这时候,生物控制科学的河流就处于干涸的时期,于是,为争取使世界免受昆虫之害的目标就渐渐远去了。现在,当由于不经心和随心所欲地使用化学药物已给我们自己造成了比对昆虫更大的威胁时,生物控制科学的河流由于得到新思想源泉的接济才又重新流淌起来。
  一些最使人着迷的新方法是这样一些方法,它们力求将一种昆虫的力量转用来与昆虫自己作对——利用昆虫生命力的趋向去消灭它自己。这些成就中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种“雄性绝育”技术。这种技术是由美国农业部昆虫研究所的负责人爱德华·克尼普林博士及其合作者们发展出来的。约在二十五年以前,克尼普林博士由于提出了一种控制昆虫的独特方法而使他的同事们大吃一惊。他提出一个理论:如果有可能使很大数量的昆虫不育,并把它们释放出去,使这些不育的雄性昆虫在特定情况下去与正常的野生雄性昆虫竞争取胜,那么,通过反复地释放不育雄虫,就可能产生无法孵出的卵,于是这个种群就绝灭了。对这个建议,官僚主义无动于衷,科学家们怀疑,但克尼普林博士坚持着这一想法。在将此想法付诸现实之前,有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需要发现一种使昆虫不育的实际可行的办法。这些都在室内实验获得成功,不过,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
  当前使用毒剂这一流行做法的失败使人们考虑到了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就像远古穴居人所使用的棍棒一样,化学药物的烟幕弹作为一种低级的武器已被掷出来***害生命组织了——这种生命组织一方面看来是纤弱和易毁坏的,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惊人的坚韧性和恢复能力,具有一种以预料不到的方式进行反抗的秉性。生命的这些异常能力一直被使用化学药物的人们所轻视,他们面对着被他们瞎胡摆弄的这种巨大生命力量,却不曾把那种“高度理智的方针”和人道精神纳入到他们的任务中去。
  “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应用昆虫学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被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1.从全文来看,“另外的道路”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哪两个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为了保护地球,人类必须走“另外的道路”。紧扣全文,简要分析人类走“另外的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