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②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象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
  ④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⑥段应归为第二层次。
B.第③段中引用了《春水》中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的柔情。
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她疾恶如仇的性格。
(2)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E
(2)倡导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儿童文学上的成就;晚年创作的影响。
(3)使冰心走出狭小的家庭,成为有觉悟的新女性;让冰心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五四”精神在冰心身上成为一种明显确定的品质。
(4)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主观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何面对重拍经典
肖复兴
  今年是经典的重拍年,《三国》的电视连续剧刚刚揭开战幕,紧接着还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的电视连续剧将要陆续上演,一举囊括了我国的四大名著,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三国》开演伊始,立刻鲜花和“板砖”齐飞,正说明人们对于电视剧的关注,其实更是对经典的关注。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典不属于个人,里面不仅包含整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认知,也包含对于集体记忆的积淀和对于民族情感的寄托。因此,面对经典的重拍,很能够考验编导演,也能够考验观众:是对于经典艺术和电视现代艺术相互结合、彼此关照的考验;也是对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温故而知新的考验。
  因此,创新从来不是重拍经典之敌。这里所说的创新,包括对艺术和制作的现代化技术的双重投入。但是,这些创新的出发点一定来自经典本身,而并非对经典的背离,甚至完全的解构和颠覆。因为那样做,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创作属于你自己的新品种,却已经和经典背道而驰。我国四大名著里,特别是《三国演义》,和历史交融更为密切,很多人都愿意用《三国志》来改造《三国》,以历史的名义来修订艺术,殊不知我们拍的是《三国》而并非《三国志》。重拍的新版《三国》,之所以遭到那么多的“板砖”,因为它颠覆了《三国》原著里扬刘抑曹的基本艺术主旨,将一个已经完全艺术化和民族化的白脸曹操,翻案为乱世里的一代英雄。尽管为其披挂了国家统一的一袭耀眼的红袍,但这样的曹操已经不是经典里的曹操,也不是民族记忆、大众情感、民间言说里的曹操。
  重拍《三国》,将一世奸雄翻案为一代英雄。显而易见,大众心目渴望赋予刘关张主角人物身上的正义、仁义与道义,便有所弱化,乃至李代桃僵成为涂抹在曹操脸上的一道腮红。这样的颠覆,表面看是历史与艺术的错位,其实是我们如今对于政治与战争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的价值观的新的认知和判断,自作主张地移植到了经典之中。
  重拍经典,从来都是一条经久不衰的艺术之路,好莱坞重拍自己的经典不知有多少,而且近年重拍东方经典,为其开辟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因此,重拍经典,从来都是好事,值得努力。只是我们对于重拍经典的认识,首先需要提高。颠覆和解构,并非是重拍经典创新的唯一之路。重拍经典,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对于经典的谦恭与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我们一定比古人或前人高明。其次,重拍经典,需要我们艺术的积累和准备,不需要一窝蜂地扎堆儿,不需要抢占地盘一样先下手为强。好莱坞当年由费雯丽和盖博主演的电影《乱世佳人》,如今已经过去了71年,没有人敢涉足重拍,这是一种态度,因为尊重那曾经的一种高度,没有足够的积累和准备,不敢轻易去碰它。经典不是可以畅销至今的一块肥肉,如果说经典的价值,已经是我们的公共资源和财富,我们需要像爱护我们的公共绿地或文物一样珍惜它,而不是随意地占有它,轻而易举地撕裂它。(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5月8日,有删节)
1.下列关于“重拍经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观众来说,重拍经典是经典艺术和电视现代艺术相互结合、彼此关照的考验。
B.重拍经典可以创新,但创新是有限制的,它包括对艺术和制作的现代化技术的双重投入。
C.要想艺术经久不衰,或开辟新品种,开拓新市场,重拍经典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D.重拍经典,需要对经典的谦恭与尊重的态度,需要艺术的积累和准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尽管这部作品与历史交融密切,但不能用史书《三国志》来改编《三国演义》。
B.新版《三国演义》,颠覆了原著里扬刘抑曹的基本艺术主旨,背离民族记忆、大众情感,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C.重拍经典,是一件好事,值得努力,但是我们要提高对于重拍经典的认识,不能一味地颠覆和解构经典。
D.好莱坞当年的电影《乱世佳人》,过去了71年没有人重拍,因为它达到了后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才是真正的经典。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属于个人,而属于整个民族,它包含整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认知,也包含了民众对于集体记忆的积淀和民族情感的寄托。
B.重拍经典的创新,要从经典本身出发,不是对经典的背离,完全解构和颠覆经典更不可取,因为这样做还不如创作新的作品。
C.重拍的《三国》,推翻原作主旨,创作者对于政治与战争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的价值观的新的认知和判断是错误的。
D.经典是我们的公共资源和财富,不是获利的工具,要爱护、珍惜,不要随意地占有它,轻而易举地撕裂它。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这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巧妙地通过“我”的同情逐步展现了男孩遇到的困境,通过“我”的误会,逐步展现了银行职员帮人解困的责任感。
B.当“我”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他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我”,这一细节意在表明他对“我”质疑规定的真实性很生气。
C.银行职员默默地了解了真相,暗中对男孩进行保护,并将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这都表现了他的严谨细心还有善良。
D.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尽职尽责、默默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E.小说情节不很复杂,但在构思上,以矛盾误会为主要内容,以对话、辩论为主要表述方式,这样也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与吸引力。
(2)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开头通过对银行职员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那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细心谨慎?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银行职员的角度看,“我”的确不该插一杠,但从小说艺术构思的角度看,“我”还真该插一杠。试探究作者这样设计的艺术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近代爱国“布衣”——王韬
  王韬(1828—1897)字紫诠,号仲伎,江苏吴县人。他出身于读书世家,“少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人,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能终身不忘”。然而,他却不喜爱八股时文,“虽勉为之,亦豪放不中绳墨”。他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第二年到南京乡试却未能考中。此后,他即转而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
  1849年夏,王韬的父亲在上海病逝。为生计所迫,王韬受聘到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工作。深受林则徐、魏源等影响的王韬,阅读了许多西方有关科学、史地等著作,思想上受到启发。对西方先进思想、技艺的了解,使他认识到“西夷”不同于一般的夷狄。针对中国积弱的现实,他继魏源之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王韬用向当权者上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意见。1859年,他在给江苏巡抚徐有壬的信中,提出了“和戎、防海、弭盗”三大主张,徐有壬对其建议很重视。可是,徐有壬不久即故去。王韬在失望之余又向上海道吴煦等献策,吴煦等虽采纳了他的某些建议,却未重用他,这使他很失望。在“西事方殷,海疆多故”之际,王韬忘却了个人的饥寒,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此岂肉食者所能远谋,而草野布衣所私心窃虑者也。”他在同朋友谈论国事时,“往往声震四壁,或慷慨激昂,泣数行下”。
  1861年,李秀成领导太平军向上海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满怀失意的王韬在避难回乡后出于一展抱负的想法,于1862年初上书太平军,建议太平军停攻或缓攻上海,力争长江上游以巩固后方。这个策略是很合理的,但可惜太平军未能采纳。后来,此书落入清军手中,王韬因“通贼”而受到通缉,被迫逃到香港。王韬到香港后,没有可能再参加秀才必须进行的岁试,这使他失去了秀才身份,成了地地道道的“布衣”。王韬在香港曾与英国学者理雅各合译中国的四书五经,理雅各回国后,他又应邀去英国与其继续合作。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文明使他大开眼界,促进了他对西方的认识,对他整个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英国居住的三年中,王韬仍时时关注着苦难的故国,如其诗中所写,虽然“九万沧溟掷此身,尚戴头颅思报国”。他曾与英国友人一起探讨禁绝鸦片的办法,他的《漫游随录》详细记载了其在英法等国的见闻,也是为使国人“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1870年,王韬返回香港后,根据外交资料编著了《法国志略》,该书是要通过法国由强转弱一事来说明:忽略历史发展的趋势,不知己知彼就必然失败,但失败可使人清醒,可以成为转败为胜的关键。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中国人办的第一家日报——《循环日报》,意在借时论影响当世。他公开宣称要借“日报立言”,以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他经常在报上发表评论,鼓吹变法,图谋富强。其《变法》、《变法自强》、《洋务》等文章有力地阐明了变法的重要性,他说:“设我中国至此时而不一变,安能埒于欧洲诸大国,而与之比权量力也哉!”这种力倡变法的主张对于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影响甚大。
  王韬不仅提出了变法的主张,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变法的内容。他在指出中国官场中“因循、苟且、蒙蔽、粉饰、贪罔、虚矫”等弊端后,提出取士、练兵、学校、律例等都应加以变革的主张。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还多次呼吁要开矿、修铁路、架设电线,认为这些都是“实关至要”的事情。对于只重视“船坚炮利”的洋务派们,他则给以有力的批评,说他们“虽袭西法之皮毛,而犹如附肉于骨,剪彩为花,其血脉终不能流通,色泽终不能焕发”。这确实是道出了洋务派的一大弱点。
  王韬在香港期间还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君民共治”才能“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才能“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磐石焉”。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思想家。他的这些说法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有见地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王韬少年时聪明好学,虽然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因为他不喜欢写八股文,在乡试中没认真答卷故没能够考中。
B.王韬深受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影响,通过阅读西方科学、史地等著作,使他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积弱的现实,就要向西方学习。
C.王韬曾先后给江苏巡抚徐有壬、上海道吴煦等上书献策,两人对他的建议都很重视,也采纳了某些建议,却都未重用他,令他很失望。
D.王韬提出对西方列强要“师其所长,夺其所恃”,意在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其“所恃”是为了“强中”,而“强中”才能“攘外”。
E.王韬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思想家,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有见地的,它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
(2)王韬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针对中国的现实,他认为主要应学习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韬力倡变法,请用自己的话对其变法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韬既向朝廷官员上书,也向起义军将领上书,怎样看待他的这些行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1.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2.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题型:江苏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因为起点定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元朝才有多卷册小品,在桌上摆着,作为案头玩赏的东西。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这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非常不及格,但这是真的。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今天研究绘画确实方便多了,印刷品越来越精了,越来越多了。我们现在要想研究古代绘画,研究绘画沿革历史,只看书本上说的不够,只听别人讲的也不够,必须从实物出发,得看到真正的原作(包括影印品),客观地比较,虚心地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和新颖的见解。这种比较在古代,在从前印刷困难、地下出土的东西不多时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研究古代的绘画,又出现了两种困难。一是出现了太窄的现象。我认为,研究绘画,研究绘画沿革,不论在中国在外国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研究一家,只抱住一家,翻来覆去地考证探索,没能和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时代联系起来。“窄”还表现在只研究一家的一个方面,如一个画家又会画兰竹,又会画山水,又会画松树,却只是专门研究他画的竹子。这样就钻进了牛角尖而不自觉。另一方面,论据必须是真品。如果你根据的真伪还不分,不能“去伪存真”,又怎么能“去粗取精”呢?
  总之,今天研究绘画,必须根据可靠的、可信的资料,要辨别真伪,真到什么程度,是作者亲笔还是复制品?我们为研究一种风格,复制品虽与原作不同,但从学术上讲,是有研究价值的。现在印刷品很多,有了彩色印刷,虽然比起原作还有差距,但无论如何比黑白的好多了。我们受近代科学的嘉惠,受近代科学之赐,研究绘画更方便了。(摘自启功的《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看,我们对画成熟的时代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
B.古代绘画作品有真品与复制品之别,复制品虽是真品原作的摹本、仿本与临本,但终究与真品原作不同,是没有_价值的。
C.武梁祠画像与汉朝墓壁里的壁画以及张挂在屋里的室内装饰画实际上是同一画派,而元朝多卷册小品属于文人案头画,是另一画派。
D.文人案头画这一画派,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与米芾的某些画作。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据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有人认为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因为我们先前推论的起点定错了。
B.研究古代绘画,必须要有可靠可信的资料、正确的看法,从实物出发,客观地比较,虚心地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C.现在,由于印刷品越来越精,越来越多,地下出土的古代绘画文物越来越丰富,我们受近代科学的嘉惠与恩赐,研究绘画确实方便多了。
D.作者认为,研究绘画,研究绘画沿革,不论在中国在外国都出现了研究一家,只抱住一家,翻来覆去地考证探索,没能和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时代联系起来的太窄的现象。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现在,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印刷水平得以极大提高,有些彩色印刷的复制品比起原作差距变小,这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研究绘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支持。
B.研究古代的绘画,论据必须是真品,包括原作的影印品,否则,不能“去伪存真”,又怎么能“去粗取精”呢?
C.苏东坡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非常不及格,这说明这种文人游戏的笔墨画不能算是绘画作品。
D.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必须有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古代绘画的真品原作、复制品、当时的环境与当时的时代方面的材料以及该绘画作品作者的各方面情况等。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