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
题目
题型:江苏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1.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2.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答案
1.C
2.B
3.A
4.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因为起点定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元朝才有多卷册小品,在桌上摆着,作为案头玩赏的东西。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这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非常不及格,但这是真的。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今天研究绘画确实方便多了,印刷品越来越精了,越来越多了。我们现在要想研究古代绘画,研究绘画沿革历史,只看书本上说的不够,只听别人讲的也不够,必须从实物出发,得看到真正的原作(包括影印品),客观地比较,虚心地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和新颖的见解。这种比较在古代,在从前印刷困难、地下出土的东西不多时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研究古代的绘画,又出现了两种困难。一是出现了太窄的现象。我认为,研究绘画,研究绘画沿革,不论在中国在外国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研究一家,只抱住一家,翻来覆去地考证探索,没能和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时代联系起来。“窄”还表现在只研究一家的一个方面,如一个画家又会画兰竹,又会画山水,又会画松树,却只是专门研究他画的竹子。这样就钻进了牛角尖而不自觉。另一方面,论据必须是真品。如果你根据的真伪还不分,不能“去伪存真”,又怎么能“去粗取精”呢?
  总之,今天研究绘画,必须根据可靠的、可信的资料,要辨别真伪,真到什么程度,是作者亲笔还是复制品?我们为研究一种风格,复制品虽与原作不同,但从学术上讲,是有研究价值的。现在印刷品很多,有了彩色印刷,虽然比起原作还有差距,但无论如何比黑白的好多了。我们受近代科学的嘉惠,受近代科学之赐,研究绘画更方便了。(摘自启功的《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看,我们对画成熟的时代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
B.古代绘画作品有真品与复制品之别,复制品虽是真品原作的摹本、仿本与临本,但终究与真品原作不同,是没有_价值的。
C.武梁祠画像与汉朝墓壁里的壁画以及张挂在屋里的室内装饰画实际上是同一画派,而元朝多卷册小品属于文人案头画,是另一画派。
D.文人案头画这一画派,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与米芾的某些画作。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据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有人认为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因为我们先前推论的起点定错了。
B.研究古代绘画,必须要有可靠可信的资料、正确的看法,从实物出发,客观地比较,虚心地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C.现在,由于印刷品越来越精,越来越多,地下出土的古代绘画文物越来越丰富,我们受近代科学的嘉惠与恩赐,研究绘画确实方便多了。
D.作者认为,研究绘画,研究绘画沿革,不论在中国在外国都出现了研究一家,只抱住一家,翻来覆去地考证探索,没能和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时代联系起来的太窄的现象。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现在,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印刷水平得以极大提高,有些彩色印刷的复制品比起原作差距变小,这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研究绘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支持。
B.研究古代的绘画,论据必须是真品,包括原作的影印品,否则,不能“去伪存真”,又怎么能“去粗取精”呢?
C.苏东坡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非常不及格,这说明这种文人游戏的笔墨画不能算是绘画作品。
D.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必须有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古代绘画的真品原作、复制品、当时的环境与当时的时代方面的材料以及该绘画作品作者的各方面情况等。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在乡下
莫泊桑
  两间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两个庄稼汉为了养活他们的孩子,终年辛辛苦苦地在土地上劳动。两所房子中头一所住的是蒂瓦什夫妇,另外一所住的是瓦兰夫妇。两家各有四个孩子。从早到晚这帮孩子聚在贴近的两家门口玩耍。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完全分不出。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这天父亲会留在饭桌上不肯离开,一遍遍地说:“我不反对每天都这么吃。”
  八月的一天下午,一辆马车停在两间茅屋前,一个亲自赶车的年轻女人对身边的先生说:“啊!亨利,这堆孩子在尘土里打滚,多么可爱!我希望也有一个,顶小的那个。”说着从车上跳下来,向孩子跑过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把他抱起来,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儿、沾满泥土的鬈发和为了躲开她的爱抚而挥动的小手。
  后来她登上马车走了,下个星期又来了。她也坐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跟他们一起玩耍。她又来了一次,和那孩子的父母认识了。以后每天都来,她叫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来了以后,丈夫跟她一起下车,径直走进了那间茅屋。那个年轻女人用发抖的、断断续续的声音说:“我好心的人们,我想把你们的……你们的顶小的男孩……带走。”
  那两个乡下人一惊之下,听不懂是怎么回事,没有回答。她喘过气来,继续说下去:“我们没有孩子,我丈夫和我很孤独……我们想把他留在身边……你们答应吗?”那个乡下女人开始明白了。她问:“您想带走我们的夏洛?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德·于比埃尔先生出来调停:“我们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会来看你们的。从各方面看来他以后会有出息,如果真有出息,那他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如果我们万一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一样跟他们平分。不过,如果他辜负我们的一片心意,我们到了他成年以后会给他两万法郎,这笔钱可以立即用他的名义存在公证人那里。我们也考虑到你们,我们要送给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一百法郎。”
  那个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是要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行。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应该对做母亲的提出来!啊!不行!那简直是太卑鄙了!”那个男的表情严肃,不断地点头,表示赞成他妻子的话。
  德·于比埃尔太太哭了起来,她朝她丈夫转过身来,于是他们作最后一次努力:“但是,请考虑考虑孩子的前途,他的幸福,他的……”那个乡下女人怒不可遏,打断他的话:“给我出去,以后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夺走人家的孩子!”
  德·于比埃尔太太朝外走着,这个被宠坏了的、想要什么就要立刻到手的任性女人噙着眼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他们家去。”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不过这一次提得比较婉转、谨慎,比较巧妙。
  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地保持沉默,那女的最后问道:“孩子他爹,你看怎么样?”他一本正经地说:“我看这并不丢脸。”
  德·于比埃尔太太急得浑身哆嗦,跟他们谈起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以及他以后可能给他们的钱。那庄稼汉问:“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在公证人面前立字据吗?”德·于比埃尔先生回答:“当然。”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咱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德·于比埃尔太太听了以后立刻表示同意。她想把孩子带走,因此在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又额外送了一百法郎,立即请来了村长和一位邻居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望着那孩子给抱走,他们一声不响,也许心里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从此以后就再也听不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了。他的父母每个月到公证人那里去领一百二十法郎。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因为蒂瓦什大婶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简直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件卑鄙龌龊的事,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有时候她故意炫耀自己,抱着夏洛,大声对他说:“我没有卖掉你,我没有钱,但是我不卖我的孩子。”一连多少年天天都是如此。瓦兰夫妇靠了赡养费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下去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一天早上来了辆华丽马车停在两间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他自己家一样。
  老妈妈在洗围裙,老大爷在壁炉旁打盹。年轻人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他们惊讶地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他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了一遍:“你好,妈妈。”他们相认后,做父母的一定要立刻领儿子出去见当地的人,见村长,见村长助理,见教堂神父,见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走过去。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要责备我们把你留下吗?”年轻人粗暴地回答:“对,我要责备你们,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眼泪哗哗流到汤盆里,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你养大,落这么个下场!”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是这样子。我最好还是别留在这儿。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他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他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他消失在黑夜里。(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蒂瓦什与瓦兰两家原本非常友好,关系非常和谐,由于德·于比埃尔夫妇要以优厚的条件收养他们的小孩,打破了他们两家的平静生活,导致了两家关系的破裂。
B.瓦兰夫妇因为生活的贫困和金钱的介入而将自己的骨肉当做商品一样出售,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是没有爱的,他们的行为令人不耻。
C.“啊!亨利,这堆孩子在尘土里打滚,多么可爱!我希望也有一个,顶小的那个。”德·于比埃尔太太说着从车上跳下来,向孩子跑过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把他抱起来,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儿、沾满泥土的鬈发和挥动的小手。这说明她是出于爱才买孩子的。
D.把儿子卖掉了,却获得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儿子,庄严、华贵、彬彬有礼;不卖儿子的最终在年老体衰中丢失了儿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金钱对夏洛一家人性扭曲得更为厉害。
E.小说的结尾“他消失在黑夜里”,发人深思,消失的不仅仅是夏洛,而是夏洛那颗为人子女的心,消失的是正常的灵魂,同时,也预示着夏洛的结局。
(2)德·于比埃尔太太提出收养一个孩子,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两家的反应各是怎样的?应如何理解卖子这件事发生之后蒂瓦什夫妇的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艺术特色鲜明,通过贯穿全文的对比,展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通过伏笔和照应,表现了小说情节无穷的魅力。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子事件”前后,两家人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想以此来阐明什么主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
  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
  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
  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
  于丹: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之所以选择“心得”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大众需要了解吗?“心得”就是“一心所得”,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
  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子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
  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有删改)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般来说,在做访谈节目时,记者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相对平和的,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从而影响下一步的采访。但是本文一上来就提出外界对被采访者的争议这样的话题,其实并不高明。
B.过去的很多文化人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这都是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导致的。
C.于丹认为,文化是个“金字塔”,精英研究需要的是“塔尖”,大众需要的是“塔底”,他们对于经典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D.在嘲答第二个提问时,于丹认为当有人怀疑自己的心得跟孔子的原意不同时表示希望不要把矛头对准她,而是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论语》,自已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E.于丹认为自己对于《论语》《庄子》所做的是心得而不是解读,不需要精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了避免争议,于丹还在书后附了原文。
(2)记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角度)对于丹进行深入访谈的?请简要概括。(每个方面15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有“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金字塔”和“草根”来表达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说:“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终点。”请联系文中提到的“精准性”和“本意”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20世纪80年代,“网际互联协议”使得人们可以连接任意两台计算机,这样,一个巨大的网络——因特网——在全球蔓延开来。20世纪90年代,随着“超文本传输协议”的出现,人们可以链接任意两个文件,这样,一个庞大的在线图书馆兼大卖场般的万维网在因特网上迅速形成。到了今天,新的协议又出现了,它就是“网格协议”。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伊恩·福斯特说:“人类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未来,计算机资源的实际位置已不再重要。”福斯特和南加州大学信息学院的卡尔·克塞曼是网格计算领域的先驱者,他们主张网格计算类似于电网,而且需要有一个协议来支持。这种协议是实现网格计算的基本条件,因为它能够保证异构系统工作起来像单一的系统那样协调,能够使家庭和公司的计算机有能力进入到网络中寻找和调用资源而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与其他人一起开发了Globus Toolkit这种能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网格计算软件,并使之成为实际上的网格计算标准,也就是网格协议。
  克塞曼说:“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应急小组的领导,正在处理一起重大有毒化学物泄漏事故,你可能想要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如泄漏物中含有哪些化学物,预报的天气状况如何,它们对事故处理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交通状况怎样,它对疏散线路有什么影响……要在今天的因特网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因为登录步骤的繁琐和软件的不兼容随时可以使你陷入困境,而如果采用网格计算,问题的解决将变得易如反掌。网格协议不但为人们发现、访问和调用几手所有的在线资源提供了标准的平台,而且也为安全和认证等要求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网格计算技术的最直接应用之一是网格计算机的研制和开发。目前,世界各地正在建造很多台网格计算机,它们都得到了许多汀业巨头,如IBM公司、SUN公司和微软公司等的大力支持。事实上,所有这些计算机都采用了GlobusToolkit,拥有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可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粒子物理学、地震工程学等领域。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8800万美元建造的Tera Grid就是这样的一台网格计算机。它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设计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l万亿次浮点运算,建成后将成为当今地球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之一。
  由于福斯特和克塞曼对网格计算的巨大贡献,他们关于网格计算协议和标准的工作开始于1995年,因而,加利福尼亚通信和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拉里·斯马尔和其他一些科学家称1995年为网格计算运动的起始年。福斯特和克塞曼的工作使得网格计算变得现实可行。随着网格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将能随时随地把整个网络整合成一台功能异常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等诸多资源的全面共享。
1.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格协议实际上是一种网格计算标准。
B.网格协议使人们能够链接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等许多东西。
C.网格协议能够确保异构系统工作协调。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2.根据原文意思,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入文中第二自然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
A.不在乎与对方的计算机是否连接
B.不在乎对方的计算机位于何处
C.不在乎对方的资源是否在线
D.不在乎对方是否签署了网格协议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A.网格计算技术及其应用
B.网格计算机与网络资源的全面共享
C.网格计算机与网格计算技术
D.网格协议及网格计算方法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网格计算相类似的电网是需要有一个协议来支持的异构工作系统,它工作起来像单一系统那样协调。
B.网际互联协议和超文本传输协议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特网上登录步骤繁琐和软件不兼容的问题。
C.有了网格计算机,应急小组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处理重大有毒化学物泄漏等事故,从而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D.今天的因特网由于没有网格协议的支持还不能应用于遗传学、粒子物理学和地震工程学等领域。
题型:辽宁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