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帆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有删改)
1.本文题目是“马克思之墓”,而文章前四段却写英国其他名人的塑像和海德公园中戴安娜曾经走过的几条路。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作者说“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结合文意,谈谈应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在表现世俗的心态和世人的浅陋。
2.马克思终生为平民奋斗,在身后却被众多平民冷落,人们的势利之心并没有因为马克思的呐喊而有所改变,这里的感叹中饱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
3.(1)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
(2)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所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4.(1)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
(2)交代马克思后代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意对即可)
蔡元培
②说蔡先生是“前不见古人”或许属过誉之词,但从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来看,誉他是“后不见来者”则是实事求是。
③蔡先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当然莫过于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在他的眼里,只要有学问,无论是守旧的陈汉章、黄侃,主张清帝复辟的辜鸿铭,参与洪宪闹剧的刘师培,还是主张新学、观念激进的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都可招入北大。
④他唯才是举,陈独秀既无博士学历,也无任教大学经历,只是区区一中学教员,但蔡先生决定聘请他为北大文科学长;梁漱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蔡先生读了其文,便决意聘来北大教印度哲学。而今天的中国大学,动不动就打出“高薪”“全球纳贤”的招牌,可惜真正看重的却是学历、资历,“国际一流大学”非博士一概不予考虑,唯有高官、明星、富贾才有被破格聘用之可能。
⑤此外,为了反抗当局对大学的粗暴干涉,蔡先生曾数次辞职。此等风范,今日何处可觅,现今中国高校还有几位校长敢自诩与其比肩?
⑥蔡先生仙逝后,教育部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先生所处之时代堪称乱世,办学条件比今日要差得多,犹能如此坚持原则,令人在酒足饭饱之余,固当汗颜矣!试想以今日之物资富足、社会稳定,再加上蔡氏之办学意志、自由精神,则中国教育何愁不能更加辉煌!中国之学术何愁不能更加灿烂!
⑦几千年前中国出了个孔子,可是,几千年来孔子最大的不幸就是他成为了偶像,被无数中国人顶礼膜拜而无人超越。近代,中国的教育终于又有了蔡元培,但今天我们是否也只能继续把蔡元培放在纸张上去研究、放在图书馆里去珍藏,是否只能在他的故居徒兴高山仰止之情?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那么,一个有了伟人而只知道顶礼膜拜却不敢再去超越他的民族是不是更令人忧伤呢?
⑧今天,我们纪念蔡先生,决不能只是在茶余饭后发一发“思古之幽情”,而应该切实借鉴学习蔡先生的精神品质,务必做到“后有来者”;蔡元培故居纪念馆,也不应该仅仅是供后人凭吊乃至游乐之场所,而应该是一块弘扬蔡氏精神、激发更多“后来者”的基地。
1.传记中的蔡元培有何特点?请加以概括,分条列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⑦段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话,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至少答出两点,并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光潜
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入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功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能领略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了诗的一关。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1.下面是作者对“趣味”问题的看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阅读兴趣偏狭,不利于初学文艺者的入门。
B.没有入门的人,他们的趣味往往比较广泛。
C.学文艺者入门不能不偏,入门后则不能偏。
D.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但与民族和时尚无关。
2.下列材料中,与“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
A.拉丁民族的诗歌不为日耳曼民族所能够欣赏。
B.明代推崇唐代的风尚,清代推崇宋代的风尚。
C.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D.法国新古典主义盛行时“七星派”诗遭指摘。
3.下列不符合作者看待文艺上的“门派”的观点认识的一项是( )
A.文艺上的门派,可以让初学者有所效法。
B.文艺上的门派,又会使人囿于偏狭。
C.门派之分和门派之见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很严重。
D.入门后,就要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吸纳一切门派的优点。
朱国良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大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说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出奇,甘愿被春天俘虏。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的题目交代了描写对象、重点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点明主旨的作用。
B.在开篇作者引用“杏花春雨江南”的诗句,把读者带入江南春天濛濛细雨、缕缕花香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后文的抒情议论作好铺垫。
C.第②段“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一句,“那”指代“对冬天有比较而有鉴别”的哲理的分析,对事物“反衬和折射”出的品质。
D.第②段中的三个反问句,采用了反衬和比喻的手法,用以突出春天到来之不易。
E.作者在文中引用大量事例,从古今中外不同角度,揭示春天的品质内涵,激励人们在人生岁月里永远珍爱美好的春天。
(2)作者引用大量诗句丰富思想内容,第③段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请概括说明本段大量引用诗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拜伦同情盲人乞丐而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为什么说“更是春天的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作者从春天那里获得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昌华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群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入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言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地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忠范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黄昏来临,草原上,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一如黄昏,在眼前无边际的漫延。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凝视远方,倾听草原,像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
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有删改)
1.对“马头琴的黄昏”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头琴的黄昏”既是实指,又是隐喻。
B.点明作者所写的是聆听马头琴演奏时大草原的黄昏景色。
C.暗示他要表现的其实是拉马头琴的巴音图老阿爸这样的草原老人的精神风貌。
D.暗喻草原的没落,无人继承老一辈人的传统技艺。
2.对第3段景物描写与第4段娜日斯老阿妈“风葬”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了“听琴”前草原上悲寂的气氛。
B.表达了“我”此时惆怅的心情。
C.说明生命太脆弱太短暂,要懂得珍惜。
D.与听琴后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形成一个对比。
3.全文围绕着“我”聆听巴音图老阿爸演奏马头琴和心绪的变化来写。请梳理并概括作者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找到相关的句子列举出来,并结合内容谈谈你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It"s reported the Olympic flame for 2008 Beijing Games _____
- 2下列核反应或核衰变方程中,符号“X” 表示中子的是[ ]
- 3据调查,中国居民工资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仍然过大。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别
- 4材料一:展示中国发展新貌,荟萃世界文明精华。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4月30日晚隆重开幕,246个国家和国际组
- 5如图,已知D、E分别是ABC的AB、AC边上一点,DE∥BC,且S△ADE:S四边形DBCE=1:3,那么AD:AB等于
- 6下图是我国近代一所著名学校的毕业证。这所学校的显著特点是 [ ]A.开始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B.首先传播民主科学
- 72012年3月27 日,胡锦涛主席在首尔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国家核安全能力建设,严格履行国际义务,广泛开
- 8应用(a+b)(a﹣b)=a2﹣b2的公式计算(x+2y﹣1)(x﹣2y+1),则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A.[x
- 9水中能较多地溶解二氧化碳气体的条件是( )A.高压、低温B.高压、高温C.低压、低温D.低压、高温
- 10材料一:2011年9月20日晚,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
- 1用方框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5分)小题1: He is _______ for Sanya tomo
- 2The first thing we should do is to tell him the ne
- 3我市有丰富的NaCl矿产资源,NaCl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于生产烧碱、氯气等重要的化工产品。某化工厂购进一批以N
- 4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为( )A.小麦、玉米B.水稻、油菜C.青稞、小麦D.长绒棉、葡萄
- 5【题文】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摄(shè)影哂(shěn)笑舞雩(
- 6One night I went to Himeji, a city not far from Kobe. As I w
- 7We should wear special boots __________ us floating away int
- 8综合性学习(6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汉语方言有些已趋于萎缩和衰亡。为了抢救
-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B.温度升高,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速率都增加
- 10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满足(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