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 ,您瞧,绳子在这儿。”(有删改)
[注]坍台:吴方言,丢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 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种: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
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
③这三股力量汇集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
(3)①奥士高纳大爷是法国社会中一个勤俭、诚实的农民,作者着重描写的不是他物质生活的贫穷,而是精心刻画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
②将奥士高纳大爷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群体精神麻木的思想状态下,围绕着诚实与说谎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展示奥士高纳大爷的性格特点 。
③小说紧紧扣住奥士高纳大爷“诚实”的性格这一特征,以洗练精确的细节描写,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描写了他的性格发展,心理变化,写得细致生动,自然而无雕琢。
(4)观点一:以“老实人 的 故事”为题不合适。①小说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观点二: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合适。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 人物的形象特点。②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做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融相符的。
朱千华
②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奇怪的是,行遍北方大地,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菩提树只适宜热带和亚热带生长。两年多来,我穿越蛮烟瘴雨,进入岭南腹地,终于有一天,在邕城良凤江畔,看到了向往已久的菩提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在风中舞飞,刹那间,有一丝白莲花般的亮光闪过我的心际,一种奇怪的感觉在我心里触动。
③玄奘在书中详细介绍过那棵佛陀菩提树。此树原也是极平常的,生长在印度一个偏僻村野。两千五百多年前,乔达摩?悉达多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人世困苦的灵丹妙药。他风餐露宿,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后来到了一个野村,悉达多独自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盘腿静坐,凝神静思。经过七天七夜的朝思暮想,他获得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毕钵罗树亦从此称作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以后的佛教一直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而这个小野村,从此名扬四方,叫做菩提迦耶。目前在菩提迦耶小镇上的那棵菩提树,虽非佛陀当年原物,却是从当年原树枝叶辗转传承下来的。据说,那棵菩提树自然落下的一片叶子,在黑市上可以卖到十美元。
④丁亥正月初五,我们驱车去良凤江。来此之前,我曾听好多人说过,良凤江有棵非常奇异的菩提树,至于如何的奇异,多数语焉不详。我决定亲自寻访。良凤江在邕城西南,约七公里。满目翠绿迎面扑来,良凤江的草木山色淹没了我们。沿一条泥泞小路,攀上小山坡,坐在草丛里,凭眺远望。远处有一棵大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那里好像是个村庄,小村背后,是长满青翠的山冈。树在村中兀自挺拔,周围是绿色的灌木丛。远远望去,云烟缭绕,一派空濛。
⑤我没想到,和菩提树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相遇。
⑥树干十分粗大,约要五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围。树的模样,给人感觉总有些特别,对它凝视半天,才明白,这是一棵合抱树。原是两棵,时间长了,一棵树把另一棵树搂紧,不再放开,形成了一棵树。我被这种奇特的造型震撼。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紧密的拥抱,密不透风,以身相许。我们只有在树叶上才可以区分这是两棵树。树枝分叉;有两部分,一边枝节直挺粗大,是大树叶,另一边,枝节小巧,柔媚多姿,是小树叶。风一吹,大小树叶互相摩挲,耳鬓厮磨,窃窃私语,说不尽的恩爱衷肠。
⑦有人告诉我,这是国内惟一的阴阳菩提。正是正月头上,菩提树下,香烟缭绕,观音像,香炉,果品,点心,层层堆叠。据我观察,由于南方人口音差异,阴阳树,会听成姻缘树。这样岂不更好?难怪树下聚集了许多青年男女,他们焚香祈祷,神态虔诚,把写着愿望的红丝带,一条条抛在菩提树上。丝带千丝万缕地挂着,满树通红,若不是偶尔看到青枝绿叶,真让人会误以为这是一棵火红的枫树。旁边就是静静的良凤江。那里有个古渡口,很多人从渡口走上岸来,又有一些人走下去。上上下下,人生就这样沉浮。世上多数人并不快乐,就要来找寻,要梦想成真。那些快乐的人呢,又想佛祖保佑。就这样,菩提树上年复一年地系满了红丝带。
⑧出于好奇,我想看看那些红丝带上,都写着什么。风一吹,就有红丝带从树上掉下来。心头一紧。我捡起一条看,上面写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安。能写这几句话,应该是位书生吧。有一天,他与她来到良凤江的菩提树下,两人的海誓山盟,系在菩提树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红丝带掉下来了。他们现在还好吗。我的心中,忽然觉得难过。
⑨其实,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也不必相信那些姻缘寄托。如果佛祖当年坐在榕树下,那么,榕树又会成为佛树。只要你心中有菩提,则山川草木皆是佛。事实也是这样,我在南方,看到很多古老的榕树上,同样系了许多红丝带。那些榕树盘根错节,苍老得让人产生敬畏。若只迷信那些所谓的姻缘树,任你把红丝带系满了树枝,也无济于事。
⑩正想着,一片碧绿的菩提树叶轻飘飘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多么美丽的叶子。叶片心形,状如水滴。我把这片菩提树叶带回家。夹在书中。不几日,叶片干枯。吹去叶皮,得到了一片清晰透明、薄如蝉翼叶脉。我叫它菩提纱。
1.第②段中的加粗词“触动”用得是否恰当?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用“猝不及防”’来表现与菩提树的相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说“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第⑨段又认为“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耐人寻味,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近年来,文学的发展状况遭到不少质疑,无论是文学界内部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当下文学的表现感到有些困惑。文学被推向边缘,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一些人将这种状况归因于商品经济和数码技术的冲击,抱怨大众文化的风行降低了读者的品位,甚至指责文化整体水平下滑。问题的要害到底在哪里?纵观近年来潮水般涌现的各类作品,我们认为,不是人民大众疏远了文学,而是文学遗忘了自己的责任,远离了人民。责任历来就是文学的脊梁,是文学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责任意味着使命和担当。文学的责任与生俱来,无可推卸。作为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文学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镜像,是人民大众的道德指引,是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负有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职责。对于人民大众来说,他们需要文学创造爱的表述、提供美的享受;也需要文学挖掘人生的意义、明晰人生的路向;更需要文学来提升自我、陶冶情操。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正视并且践行了自己对社会分工的职责,履行了对人类理性社会分工的承诺,各类文学才得以生存和传世。这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
有一种观点认为,真正的文学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文学就是文学,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成为时髦的口号。在类似观念的指引下,文学的责任被置诸脑后,创作不再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是异化为片面追求先锋性、专业性的贵族游戏。在学科意义上,文学自有它的专业特性,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具备专业性,恰恰是因为文学在社会分工中,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担负起引导人民大众精神成长的责任。放弃 了这个责任,文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责任并不是强加给文学的负累,而是文学存在并生长的根基。对文学责任的放弃,说到底,是对文学存在意义的放弃,是对文学学科合法性的放弃。
当前,在一些作家那里,文学的责任遭遇各种各样的背离。表现之一是沉迷于技巧而放弃内容。一些作家在创作时,考虑更多的是文本本身是否开创了前人未有的新形式,至于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品对大众,对社会,对民族国家所应担负的责任,则被弃之不顾。文学创作离不开技巧和形式,但是,它又不仅仅只是技巧和形式,文学更核心的力量和价值来源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没有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提升,即便技巧再高超,形式再华丽,也只能使作品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阶段,而不能“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文学对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摘编自廖文《文学的责任》)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任是文学的脊梁,是文学的生命和力量所在,文学只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才会被人民所接受,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B.文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指引了人民大众的道德,审美地表达了现实生活,它还以构建人类精神世界为重要职责。
C.为人民大众创造爱的表达、提供美的享受,挖掘人生的意义、明晰人生的路向以及提升自我、陶冶情操,都应是文学的重要使命。
D.正视并且践行自己对社会分工的职责,履行自己对人类理性社会分工的承诺,是各类文学千百年来得以生存和传世的根本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近年来各类作品如潮水般涌现,但真正受到人民大众欢迎的作品并不多见,文学界内部和社会舆论都对当下文学的表现感到有些困惑。
B.文学的责任一旦被置诸脑后,创作便不再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是异化为片面追求先锋性、专业性的贵族游戏,文学与人民的距离便会越来越远。
C.因为文学在社会分工中,以自己的独特优势,引导人民大众精神成长,所以文学能够成为一门既具有先锋性,又具备专业特性的可以独立完成的学科。
D.不顾作品的精神内涵,放弃作品对大众、对社会、对民族国家所应担负的责任,一味沉迷于技巧和形式,这是文学背离其责任的一种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被推向边缘,其原因并非商品经济和数码技术的冲击,读者品位的降低和文化整体水平的下滑,而是文学遗忘了自己的责任,远离了人民。
B.责任是文学存在并生长的根基。文学放弃了自己应当担负的引导人民大众精神成长的责任,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学科的合法性,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C.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需要注意作品的技巧和形式,但更要关注作品所提供的精神内涵,而精神内涵则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力量和价值来源。
D.文学作品由“悦耳悦目”的初级阶段上升到“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高级阶段,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文学对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
(意大利)卡尔维诺
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
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
“一个敌人。”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他们跟他解释说他应该去杀某一类敌人,而不是他自己随便想杀就杀谁。
“怎么?”吕基说:“你们以为我是笨蛋吗?这个阿尔伯托正是那类敌人,是他们中的一个。当我听说你们要和那么多人打仗,我就想我也得去,这样我就能把阿尔伯托杀了。这就是我来这儿的原因。我了解这个阿尔伯托,他是个恶棍。他背叛了我,几乎没个由头,他让我在一个女人那儿变成了小丑。这是旧话了。如果你们不相信我,那我可以把整个经过跟你们讲一下。”
他们说行了,这已经够了。
“那么,”吕基说:“告诉我阿尔伯托在哪儿,我这就去那儿和他干一场。”
他们说他们不知道。
“不要紧。”吕基说,“我会找到人告诉我的。迟早我要逮住他。”
他们说他不能那样做,他得去他们叫他去的地方打仗,杀恰好在那里的人。关于阿尔伯托,他们是一无所知。
“你们看,”吕基坚持说:“我真是应该跟你们讲一下那件事。因为这个家伙是个真正的恶棍,你们去打他是完全应该的。”
但是其他人不想知道。
吕基看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抱歉,也许我杀这个或哪个敌人对你们而言是一样的,可是如果我杀了一个和阿尔伯托没关系的人,我会难受的。”
其他人不耐烦了。其中一个人颇费了番口舌,跟他解释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不可以认定自己要杀的某人是敌人。
吕基耸了耸肩。“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他说,“你们就别把我算上了。”
“你已经来了,你就得呆下去。”他们吼道。
“向前走,一、二,一、二!”这样他们就把他送上战畅了。
吕基闷闷不乐。他可以随手杀人,但那不过是为了看看他是否可以找到阿尔伯托,或者阿尔伯托的家人。他每杀一个人,他们就给他一个奖章,但他闷闷不乐。“如果我杀不了阿尔伯托,”他想,“那我杀那么一大堆人是一点都不值得的。”他感觉很糟。
同时他们仍在不断地给他颁发奖章,银的,金的,各种各样的。
昌基想:“今天杀一点,明天杀一点,他们就会越来越少,然后就会轮到那恶棍了。”
但是在吕基可以找到阿尔伯托前,敌人投降了。他感觉糟透了,自己杀了那么多的人,却毫无意义。现在,因为和平了,他就把他的奖章都装在一个袋子里,去敌国到处转悠,把奖章分给死者的妻子和孩子。
这样转悠的时候,他遇上了阿尔伯托。
“好,”他说,“迟来总比不来好。”他就把他杀了。
那样他就被捕了,被指控为谋杀并判处绞刑。在审判中,他不停地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良心,但没人听他的。(选自《卡尔维诺寓言作品选》,毛尖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吕基愿意作为志愿者参战,原本只是为了杀一个恰好在敌方的属于他个人的敌人阿尔伯托,这一想法在战场上却始终无法实现,于是他随手杀人,得了不少奖章。
B.吕基从一开始就想要复仇,阿尔伯托的死就在情理之中。吕基杀了那么多人未受到审判,这一次却被处以绞刑,结尾实在是出人意料,表现了法律的无情和公正。
C.本文故事情节较为单纯,所叙之事并不复杂,但主人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耐人寻味,这种艺术效果得益于作家不动声色、沉着冷静的叙述。
D.战争结束后他到敌国去转悠,终于发现并杀掉了阿尔伯托,被指控为谋杀并判处绞刑。但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于是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一结果。
E.小说语言简洁洗练,幽默风趣。风格上和一般现实主义小说不同,情节有些荒诞而并不离奇古怪,人物不多却饶有趣味,很像一则寓言故事。
(2)这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有哪些主要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中的“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和主人公吕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4)主人公吕基为了杀一个他个人的敌人而参战,在战场上杀了许多敌人.获得了不少奖章。战争结束后,他到敌国发现了自己的敌人,并把他杀掉,结果被指控为谋杀并判处绞刑,在审判中,他一再说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良心但没人听他的。请你就对“战争”、“敌人”和“良心”三个问题的理解,任选一个问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技术风险本质的根源在于科技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副作用。人类过分相信自己的科学理性,竖信只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就能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切问题.竖持科擘至上静、科技万能论。这种片面的乐观主义导致科技发展缺乏应有的规范和预警。科学技术不受限制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对自然的控制,但同时也使这种控制达到极限,因为由这种控制所产生的是新的意外后果,即产生各种风险和危机。
现代化初期,人们总是试图利用科技手段来定位并控制风险,通过进一步发展技术来规避风险,消除不确定性,认为只需掌握更好的技术、知识、方法,并且更准确地重建联系和模型,就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事实上,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使我们真正置身于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为了执行和完成难度很大的确定性判断,各种门类的专业系统程序自身设计超乎寻常的复杂,然而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将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带入这个人类世界,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混乱无序,甚至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可以说,技术风险的存在,既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高度和理性的力量,同时也暴露了理性的弱点和限度。
另外,在控制和治理技术风险方面,又往往会陷入风险循环论的怪圈。用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化解风险、危险,建立灾难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又必然会导致另一种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就是这种风险预譬与控制机制可能会产生新的进一步扩展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的危机和无序。这种多元复杂背后的风险循环和风险辐射问题不容忽视。
技术风险的问题与技术政策密切相关.而技术政策的最终形成是多方知识博弈的结果。传统技术政策注重促进技术,而较少关注对技术后果的控制。对于现代科技的技术风险控制,是公共干预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城之一。针对技术变迁对人的安全、健康、环境、工作和更新的社会模式的影响,相应的应对系统显得迟钝而滞后,以至于很少能提供真正对技术改革的机会。在这种情境中,工具理性垄断着关于风险的解释与判断标准,专家们控制着社会的技术选择,掌握着关于科技风险的社会判断和政策制定,而作为外行的普通公众则因为知情不充分而被剥夺了参与评论的机会。(摘自《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作者张彦,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风险”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风险是指困受技术埽限性和不成熟影响以及缺乏与安全技术配套的技术而产生的风险,科技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副作用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B.技术风险包括技术本身的风险和技术使用者方面的风险,风险减少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与科技工作者能对技术的不确定性的关注程度有必然的关系。
C.技术风险中人为的因素较技术本身的因索可能更多一些,人类的科学理性和盲目乐观使得科技发展缺乏规范和预警.从而产生新的风险和危机。
D.技术风险的相关问题与多方知识博弈之后形成的技术政策密切相关,多方公共干预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对现代科技的技术风险控制。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技术风险的两方面原因中,技术使用者如果在使用技术时操作恰当,重视或会使用与之相配套的安全技术等,也能够减少风险伤害。
B.利用科技手段控制、规避风险,在现代化初期产生过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随着各种门类的专业系统程序的复杂化,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C.控制和治理技术风险的同时,必须重视新的进一步扩展的风险的出现,因为技术风险有时候会落入风险循环和风险辐射的怪圈。
D.现代科技条件下,既要注重技术,也要注重对技术后果的控制,其应对系统甚至要超前考虑,提供真正对技术进行改革的机会。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某些方面来说,技术风险中人为的原因可能比技术本身的原因要多。科学家如果能及早关注某些技术的不确定性,就有可能减少这些技术对人类的伤害。
B.现代社会技术风险是技术发展中的客观产物,但通过运用技术方法建立灾难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就可以规避风险、化解危险。
C.利用科技手段来定位并控制风险,就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D.对技术风险的预警、控制和治理,体现了人类应对技术风险的智慧达到一个新高度,从而更多地提供真正对技术改革的机会。
- 1(10分)2010年2月5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
- 2The sunlight is white and blinding, hard-edged shadow
- 3若函数f(x)=x2+bx是偶函数,则b=( )。
- 42012年7月,全国首届微艺术季在武汉落下帷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7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在“微艺术”这一概念下创
- 5单项式的系数是__________.
- 6下列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 ]A.NO B.CO
- 7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佳物质是 [ ]A. 水 B
- 8下列语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老汉是一个短小精悍的人,别看他已经六十岁开外,依然精神矍铄,
- 9正五边形广场ABCDE的周长为400米,甲,乙两个同学做游戏,甲从A处,乙从C处同时出发,沿A-B-C-D-E-A的方向
- 10对于“成功”,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请根据提示将你班对此话题的讨论出现的三种观点整理成文,并阐述你个人的观点。1、赚大笔钱:
- 1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假若要以该新闻事件为背景写一篇时政论文,评
- 2(本小题满分12分)设为实数,且(1)求方程的解;(2)若,满足,试写出与的等量关系(至少写出两个);(3)在(2)的基
- 3Without that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m, they would ______ be
- 4 –We got here Tuesday afternoon.-- Why didn’t you c
- 5如图,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A、C的坐标分别为(3,0)、(0,1),点D是线段BC上的动点(与端点B、C不重合),过
- 6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常涉及到化学知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未成熟的苹果遇碘水会变蓝B.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
- 7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8已知点P在第四象限,且P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为4,则P点的坐标为[ ]A.(3,-4)B.(-3,4)
- 9— The weather is so bad and it is going to rain again. — ___
- 10已知函数f(x)由表给出,则f(f(2))=______,满足f(f(x))>1的x的值是______.x123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