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沈宏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的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儿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小说结尾说“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你认为文中的“大家”具体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划线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肇教授,有人则认为主人公应是文中的“我”。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线索作用,用“水壶”串联起明暗两条线索(或说“两个故事”),肇教授与“我”的故事和“我”与其他几人走出沙漠的故事由水壶关联起来;
(2)是叙事的焦点,全篇围绕“水壶”叙事,队员的品格由生死攸关时的一壶“水”得以显现;
(3)制造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悬念”,揭开了“水壶”的谜底,也就明白了事情的全部真相。(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3.(1)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傍晚时分沙漠冷峻的景色,渲染“我”与孟海等对峙的紧张气氛;烘托人物绝望时的悲壮心情。
(2)描写绿洲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色,渲染舒缓轻松的氛围,烘托人物找到水源即将走出沙漠的轻松惬意心情。
4.(1)从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性格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是肇教授。肇教授是大家“走出沙漠”计划的设计者,生命即将结束,能选准接班人,最终实现“走出沙漠”的目标。全文表现肈教授先人后己、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而“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肇教授而塑造的线索人物。
(2)从故事情节围绕谁展开和文章对人物的着墨多少看,“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只有我能够继承肇教授的遗志,机智地实施计划,没有绝望,没有放弃,最终实现“走出沙漠”的目标。“我”沉着冷静,有顾全大局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整个故事发展中表现得非常丰满。而肇教授的形象只是在插叙和侧面描写中展现,比较单薄。(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走出沙漠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徐百柯
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Real Gentleman的精神。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动。”
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
梅贻琦嗜酒,并且在这一点上也堪称“君子”,以至于被酒友们尊为“酒圣”。考古学大师李济回忆:“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我没看见他闹过酒。这一点在我所见的当代人中,只有梅月涵先生与蔡孑民(蔡元培)先生才有这种‘不及乱’的记录。”
曾经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叫作《清华和酒》。“在清华全校师生员工中,梅先生的酒量可称第一……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爱的时候,是吃酒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敬酒人的好意,他干杯时那种似苦又喜的面上表情,看到过的人,终身不会忘记。”
1947年,抗战胜利之后清华第一次校庆,在体育馆摆了酒席,由教职员开始,然后1909级,逐级向校长敬酒。梅贻琦总是老老实实地干杯,足足喝了40多杯。
“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1955年梅先生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选自《中国青年报》)
1.划线句子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梅贻琦先生是一个真君子,他的君子风度体现在那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称梅贻琦为“永远的校长”,试根据文意谈谈你对“永远”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种弥漫全世界的迷信或思潮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它是一种“新蒙昧主义”,也就是一种“美国什么都好”、“代表了人类历史和进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学习美国、依照美国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思潮。
新蒙昧主义是相对于旧蒙昧主义而言的。旧蒙昧主义是指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欧洲,宗教迷信和教会教条统治人们思维意识的时代,是罗马教廷企图以他们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时代。历经千辛万苦,通过无数斗士的不懈努力,欧洲终于摆脱了旧蒙昧主义的统治。但是,一种新蒙昧主义也应运而生。
最初也是最持久的理念就是“西方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其核心思想是欧洲(主要是英国)代表着人类的前途,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道德价值、语言文化乃至吃穿住行,欧洲都代表着人类进步的唯一方向。到20世纪,西方中心论或者说新蒙昧主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极端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精英发明的“历史终结学说”,代表作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重要人物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历史终结学说宣称:“美国模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乃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是人类最后的一种统治形式”。基辛格在回顾20世纪的历史时曾宣称,整个20世纪的历史,就是美国试图依照自己的理想来塑造整个世界的历史,美国要把它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以此来构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新蒙昧主义是一个世界现象,已存在数百年了。其表现方式花样繁多,譬如,国际战略领域推行单极世界和单边主义;政治制度领域推行美国式民主、自由和人权;娱乐领域推崇好莱坞和百老汇等。在经济、金融、货币领域则是“华盛顿共识”。这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套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其基本目的是将世界各国经济金融政策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最近30年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一旦世界各国真的依照“华盛顿共识”,完全放开金融市场、彻底取消外汇管制、实施完全的浮动汇率,那么,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对美元的依赖就更加彻底。美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历史早就证明,这套完全不顾各国实际的极端政策不仅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稳定增长,反而酿成了巨大灾难。当年迫于压力,接受“华盛顿共识”的几个亚洲国家,早就与“华盛顿共识”分道扬镳了。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经验,是对“华盛顿共识”有力的驳斥。中国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而华尔街爆发的金融海啸已将美元霸权的神秘光环席卷而去,新蒙昧主义也已江河日下。全世界都在反思和批评华尔街模式,重建国际经济、金融和货币体系的强大呼声振聋发聩,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狂热推销“华盛顿共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新蒙昧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是新蒙昧主义最初也最为持久的理念;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代表着人类的前途和人类进步的唯一方向,是其理念的核心。
B.“新蒙昧主义”是从“旧蒙昧主义”脱胎而来的,旧蒙昧主义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前世界各国人民的思维意识被罗马教廷用宗教迷信和教会教条统治的时代。
C.新蒙昧主义20世纪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新保守主义的重要人物福山等美国精英狂热鼓吹“历史终结学说”,宣称美国模式是人类最后的一种统治形式。
D.新蒙昧主义实际上就是美国“什么都好”、“代表了人类历史和进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学习并依照美国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等说法的同义语。
2.下列对“华盛顿共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洲的几个国家当年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华盛顿共识”,后来又将其抛弃,因为“华盛顿共识”不仅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稳定增长,反而酿成了巨大灾难。
B.“华盛顿共识”是新蒙昧主义在经济、金融、货币领域的表现,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顾各国实际而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套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
C.世界各国一旦真的依照“华盛顿共识”那一套去做,各国的经济金融对美元的依赖就更加彻底。这已为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最近30年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D.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极力贩卖“华盛顿共识”,其基本目的是要把世界各国经济金融政策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左右世界各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的“笼罩在世界许多人头脑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种曾经被灌输给世界人民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指的就是“新蒙昧主义”思潮。
B.新蒙昧主义是一个已存在了数百年的世界现象,“全盘西化”思潮曾在许多国家广泛流行,的确有大量知识精英和各界人士,深信美国模式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C.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既完全放开金融市场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这是对“华盛顿共识”的有力驳斥。
D.华尔街爆发的金融海啸虽然给了“新蒙昧主义”致命一击,但是我们批判新蒙昧主义,并不意味着要将美国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以及其他宝贵经验全盘否定。
王安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心,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到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有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候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一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是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洗澡的时候舒服,热水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注:“黄鱼车”即人力三轮运货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的地域色彩,暗示了故事的背景。
B.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后推了半步,这表明他很有礼貌,也非常害羞。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强烈地传达出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情感。
2.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反复出现的“洗澡”一词有何意蕴?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瑞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溶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有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秦准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扉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娟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有些变形。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扬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结合原文,回答问题。
(1)第二段中“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一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作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容量大,但思路清晰,结构分明。请说出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的特点,并分点概括作者对秦淮河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看,“桨声”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舒舒
约半小时后,雨声渐稀。拿了一把绛色的小伞,出了门。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夏的香息沁入心脾,淡淡的,纯纯的。淅沥的细雨在薄薄的伞面轻轻弹奏,多么柔美的乐曲。
行至森林公园,潇潇暮雨已歇。
蜿蜒的青石路干净,湿湿的,带着雨水的味道,夹杂着百草的气息和野花的幽香。石径旁的紫罗兰,不再像前几次看到那样灰扑扑,蔫耷耷,被雨水一洗,清新亮丽,深紫细长的叶片上晶莹的水珠熠熠生辉,好似镶嵌了一颗颗细碎闪亮的水钻。若摘一枚叶片别在素薄的衣衫上,不知要比饰品店里那些华丽精致的胸针美上多少倍呵。可我,终究不是美眷如花的年龄了,已不习惯张扬地佩着那些绚丽的饰物了。
再往前走,突然发现,一段斑驳的老墙前种了一大排木槿。细密的绿叶间,粉的、白的木槿花纷繁而美好。
记得小时候,母亲在菜园边上种了许多的木槿。一入夏,那些白的、紫的、浅粉的木槿花便争先恐后地绽放,娇美妍丽,形成了一道姹紫嫣红的花墙。我和姊姊常摘了大朵娇艳的木槿花别在衣襟上,插在发辫上,四处炫耀,引来小伙伴艳羡的目光。当然,我和姊姊也会很大方地带着小伙伴到我家的园子,让他们摘上几朵。
倘若谁不小心烫伤了,母亲便会摘几朵木槿花,和上香油捣烂,涂抹在伤处。不一会,红肿便消失了。
那时,还不知道木槿花可以食用,母亲也从来没给我们做过。我想,萱草花、蔷薇花、漏露花等都可以吃,想必木槿花也能吃吧?有一次,母亲在煮面条,我趁她不注意,摘了几朵木槿花,洗净,放进锅里。等和面条一起捞进碗里吃,感觉很是滑爽,味道不错呢。自此,但凡木槿花开时,每次煮面条,我都会摘些花朵放进去。
光阴流转,那道木槿花墙早已不在了,我也离开了故乡,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那清丽的木槿花,却一直盛开在我的记忆里。
没想到,在这个雨后的傍晚,在一段废弃的老墙前邂逅了这些木槿花。这条路偏僻冷清,人迹罕至。这些木槿寂寂地长在这里,倚着残垣断壁,独自盛开,素静而况味。风里飘来一丝淡淡的若有若无的香息,带着浅浅的忧伤。
人,总是喜欢往那景美热闹处走,看满园的姹紫嫣红,而残垣荒凉处,就鲜有人问津了。人心就是这样寡淡呵。然,这些素婉的木槿,不管生长在何处,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依然静静地开,簌簌地落——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那清雅素然的木槿花,如一首仓央嘉措的诗,美得蚀骨而寂静,温柔地坚持着,不遗余力地绽放着,坚韧倔强。
傍晚的这场骤雨,让白的、粉的木槿花落了一地,浅浅的雨水浸润,如苍白的绢纸,被人胡乱地揉作一团,随手弃之。那么黯然,那么寥寞。树上的花朵也微微褪色卷起,陈香式微。这些木槿花,我还没看见它们盛放的样子,就开始颓败了啊。心下一阵怅然。
抑或,这不过是我在惆怅,我在叹惋,我在黯然罢了。或开,或谢,那木槿仿若素色的女子,不动声色,安静而坦然。
想来,我还是不似那些木槿,做不到心静如水、安之若素呵。
盛而衰,衰而败,花开复花落。花谢了还会再开,而我们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复返了。譬如方才一路行来,所见之景色,再美丽,再夺目,终究难逃归宿,都是留不住的。
再美的花儿,也终将离枝,再美好的时光,再曼妙的年华,终抵不过光阴的薄凉啊!
但,尽管如此,我们亦应如那些况味清凉的木槿,坦然面对,安然盛放,优雅老去吧。
1.怎样理解“风里飘来一丝淡淡的若有若无的香息,带着浅浅的忧伤”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木槿花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围绕“木槿花”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写道:“但,尽管如此,我们亦应如那些况味清凉的木槿,坦然面对,安然盛放,优雅老去吧。”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先化简,再求值:(1-1a-1)÷a2-4a+4a2-a,其中a=-1.
- 2如图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 32010牟11月11日至14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台湾商业总会主办的“首届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在台北世贸中心南港展览馆举
-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风靡 吻颈之交 自诩 一筹莫展 B.寒碜 礼尚往来 偿试 ***一儆百 C
- 5It"s sunny today. It"s the best time _____ rockets.A. launch
- 6(本小题满分13分)已知函数(I)求函数的通项公式;(Ⅱ)设的前n项和Sn。
- 7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傅雷先生耻于蜗角虚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ēn)
- 8加在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6V时,导体中的电流为2A;若要使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变为0.5A,则导体两端所加电压应为_____
- 9If you _____ faults but you still want the bicycle, ask the
- 10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make a good impression at work. If
热门考点
- 1如图1,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分别延长OA、OD到点F、E,使OF=2OA,OE=2OD,连接EF,将△EOF绕点O
- 2关于京杭运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京杭运河是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B.由北而南流经京、冀、鲁、皖、苏、浙C.沟通了海河、
- 3“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多,从而使农作物受害。[ ]
- 4在括号中清晰地填写汉字。 ①哪知老境却如此tuí( )唐!他触目丧怀,自然情不得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A.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估算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B.
- 6下列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的是( )
- 7下列标志所代表的国际组织,与欧元密切相关的是ABCD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小题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小题2:
- 9已知在线段NM的中垂线上,则x等于( )A. B.C.D.-3
-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龙井问茶钱汉东 ①杭州西湖是最令人向往的,它的美妙,不仅在于湖光山色,还在于湖边、山里的那些清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