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传铳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 “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答案
2.B
3.B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余光中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 和pluie 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20 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 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情调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25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20 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注】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评论家,祖籍福建。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二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 “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使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第一、三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或侧面)来写雨的,请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两个划线的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斌
(2)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3)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4)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 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5)《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 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动 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 .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6)1913 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 “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 “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 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 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7)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 年7 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 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 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8)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 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9)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 年开始之后的50 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10)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 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 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探究陈寅恪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明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这道观大门外的景色,真神奇极了。我当十几年前,在放浪的游程里,曾向瓜洲京口一带,消磨过不少的时日。那时觉得果然名不虚传的,确是甘露寺外的江山,而现在到了桐庐,昏夜上这桐君山来一看,又觉得这江山之秀而且静,风景的整而不散,却非那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所可与比拟的了。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的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直等到隔江的击柝声传来,向西一看,忽而觉得城中的灯影微茫地减了,才跑也似的走下了山来,渡江奔回了客舍。
第二日清晨,觉得昨天在桐君观前做过的残梦正还没有续完的时候,窗外面忽而传来了一阵吹角的声音。好梦虽被打破,但因这同吹筚篥似的商音哀咽,却很含着些荒凉的古意,并且晓风残月,杨柳岸边,也正好候船待发,上严陵去;所以心里虽怀着了些儿怨恨,但脸上却只现出了一痕微笑,起来梳洗更衣,叫茶房去雇船去。雇好了一只双桨的渔舟,买就了些酒菜鱼米,就在旅馆前面的码头上上了船,轻轻向江心摇出去的时候,东方的云幕中间,已现出了几丝红晕,有八点多钟了。舟师急得利害,只在埋怨旅馆的茶房,为什么昨晚不预先告诉,好早一点出发。因为此去就是七里滩头,无风七里,有风七十里,上钓台去玩一趟回来,路程虽则有限,但这几日风雨无常,说不定要走夜路,才回来得了的。
1.“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一句中的“流”字具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等到隔江的击柝声传来,向西一看,忽而觉得城中的灯影微茫地减 了,才跑也似的走下了山来,渡江奔回了客舍。”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物进行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1.下列对“学习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说”由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人不久前提出。
B.“学习说”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
C.黑猩猩能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
D.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来说,在游戏中学习都十分重要。
2.下列对“学习说”和“锻炼说”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认为,动物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偶尔也是一种锻炼行为。
B.约翰·贝叶和保尔·赖特并不排斥“学习说”,他们认为,动物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C.西伯利亚羱羊选择坎坷的斜坡作为游戏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锻炼自己,学会适应艰险的环境。
D.“学习说”和“锻炼说”都是对动物游戏行为提出的假说,从实际上看,“锻炼说”似乎更全面。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说”认为,动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游戏行为,能使动物从中学习到必要的生存技能。
B.动物在游戏中能获得大量的学习机会,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等巧妙地结合起来。
C.“学习说”也认为游戏是一种锻炼,能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
D.北极熊夏季开展的好像是体育运动的游戏,几乎没有 “学习”的成分,可见“学习说”不能成立。
4.假说,指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认定的说明。假说一旦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了理论。文中“假说”一词贯串始终,对此,你作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弗朗西斯·蓬热
关于蜗牛,有许多话要说。首先,它们自身的湿润,它们的冷血,它的延伸性。
此外,我们无法想象一只抛开背上甲壳而静止不动的蜗牛。它休息时立即将身体缩进壳内。相反,由于腼腆,它一露出它赤裸的身体,就赶紧往前运动。只要暴露自己就前进。
在干燥的季节里,蜗牛会隐居在壕沟里,而且它们的存在似乎有助于住地的潮湿。那儿,有许多其他的冷血动物与它们为邻居,如有癞蛤蟆、青蛙。可是,它们离开壕沟采用不同的方式。蜗牛更有资格住在那儿,因为它们离开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蜗牛虽然喜爱潮湿的土地,但并不喜欢沼泽或池塘。它们当然更喜欢坚实的土地,但这土地必然是肥沃和湿润的。
蜗牛也爱吃蔬菜和水分充足的绿叶植物。它懂得挑选最嫩的叶子,食后仅仅留下叶脉。
蜗牛待在壕沟到底干什么呢?它们喜欢那儿的环境,但那儿终不是久留之地。它们是壕沟的常客,但它们向往浪游的生活。而且它们在沟底和在泥土的小径上一样,背上的甲壳依然使它们显得矜持。
当然,到处背着这样一个重重的壳儿确实是个累赘,但它们并不抱怨,相反,它们把这当成一件幸事。无论到哪儿,它们随时可以躲进自己家里,使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无可奈何,这实在是一种可贵的长处。为此付出代价完全值得。
蜗牛由于有这个能耐、这个方便而洋洋自得。我是一个如此敏感、如此脆弱的生命,怎么能够固若金汤,不怕那些讨厌的东西的袭击,享受幸福和安宁?于是,这背上的掩蔽所应运而生。
我如此紧紧地附着于地面、如此令人怜悯、如此缓慢、如此一往直前、如此有本事离开地面缩进我的家屋,我还有什么忧愁?任你把我踢到什么地方,我有把握在命运放逐我的土地上重新站起来,重新附着于地面,而且去那儿找到我的饲料——泥土,这最普通的食粮。
啊!当一个蜗牛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它还用自己的流涎在它接触过的一切东西上面留下印记。它身后是一道银光闪闪的轨迹。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要生存就难免冒风险。
蜗牛是孤独的,的确如此。它的友人寥寥可数。可是,为了生活得幸福,它并没有这种需要。它同大自然如此亲密地粘附在一起,它如此亲切地享受大自然的恩宠;它是它用全身拥抱的土地和菜叶的朋友;它是天空的朋友,向它骄傲地抬起头颅和那双敏锐的眼珠,高贵、从容、睿智、自豪、骄傲。
请不要说蜗牛在这方面和猪相似。不,它没有那种平庸的小脚、那种惴惴不安的碎步小跑。
1.本文介绍了蜗牛的哪些习性特征?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语言特色。
(1)我如此紧紧地附着于地面、如此令人怜悯、如此缓慢、如此一往直前、如此有本事离开地面缩进我的家屋,我还有什么忧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蜗牛是孤独的,的确如此。它的友人寥寥可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九、十两段用第一人称“我”,而最后三段改用第三人称“它”。请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相比,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试题
- 1We were all ________ favor of this plan after we discussed f
-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发展的民族,必然要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一个前进的时代,必须有向上的精神。我们实现全
- 3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一直线运动,甲的s-t和乙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为匀速直线运动,
- 4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它试剂不能相互鉴别的是A.NaOH NaCl HCl CuCl2B.Na2CO3 H2SO4 HCl
- 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小题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①学而不思则罔,
- 6根据如图溶解度曲线,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只有在t1℃时,NaCl和
- 7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是[ ]A.苛政猛于虎
- 8静脉血流经心脏各腔及有关血管时,正确的流动途径是( )A.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B.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C.左心房→
- 9The city, _____ in the north of Shanxi, has a history of mor
- 10(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阿胶又名驴皮胶,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山东东阿阿胶集团传承历史技艺
热门考点
-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给我国文化生活带来了复杂的变化,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据此回答l-3题。1、文
- 2已知y=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在[0,+∞)上单调递增,则满足f(m)<f(1)的实数m的范围是______.
- 3人吃过梅子以后,在谈论梅子的时候也会分泌唾液,这与人类大脑中的( )有关.A.听觉中枢B.视觉中枢C.语言中枢D.躯体
- 4先化简,再求值.(2x+3)(2x﹣3)﹣4x(x﹣1)+(x﹣2)2,其中x=﹣.
- 5由Cl-、SO32-、Br-、CO32-、SO42-、Na+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然后依次进行下列
- 642. --- We really enjoyed ourselves at the party. Thanks aga
- 7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分)(1)图中的字母分别代表地球的哪个内部圈层?A_________B____
- 8仔细揣摩下面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15字以上的句子。(4分) 她一生演出了100多部剧目,其中《西厢记》《窦娥冤》
- 9下图以北极为中心,阴影部分是4月30日,指出北京5月1日2点应是哪幅 ( )。
- 10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细菌具有______的特性.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体积水缩小,______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