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1-3题蚁国之镜筱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1-3题蚁国之镜
筱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沿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 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它们侵略,***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渐失保护自己的结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女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 包括强力和暴力-- 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只是威尔逊先生们端出来的那面镜子,备受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1、文章开头为什么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 ,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
                                                                                                                      
2 、  如何理解下列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 )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
(1 )                                                                                                               
(2 )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
(2 )                                                                                                              
3、“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从文中看,蚂蚁王国是怎样一个令人惊骇的社会?人们从“蚁国之镜”中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不免“震悚”、“惊惕”。“惊骇”和“惊惕”的内涵一样吗?请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都只知其形,我们无所容心,对蚂蚁与人类自身都缺少足够的深入了解、由衷的关怀。说蚂蚁是为了说人,说蚂蚁的生存状态是为了。形成了首尾呼应。
2、(1)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2)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通过蚂蚁的生存之道,可以解释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
3、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战争、侵略,扩张势力范围。畜养家畜,奉行的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来完成部族的理想(利益)。惊骇:面对蚂蚁王国的奇特景象后感到的惊奇与害怕。惊惕:是由蚁国之镜中反思人类社会行为的细微部分后的震惊与惊惕。(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3题蚁国之镜筱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商人安东尼奥借了高利贷者夏洛克(犹太人)3 000块钱过期未还,夏洛克要坚持按契约处罚,在安东尼奥的胸口处剜下一磅肉。下面是就此事进行的法庭辩论的片段(巴萨尼奥是安东尼奥的朋友,愿意代为还债)。
        夏洛克 我的意思已经向殿下告禀过了;我也已经指着我们的圣安息日起誓,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销贵邦的特权。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了您吗?有的人不爱看张开嘴的猪,有的人瞧见一头猫就要发脾气,还有人听见人家吹风笛的声音,就忍不住要小便;因为一个人的感情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现在我就这样回答您:为什么有人受不住一头张开嘴的猪,有人受不住一头有益无害的猫,还有人受不住咿咿唔唔的风笛的声音,这些都是毫无充分的理由的,只是因为天生的癖性,使他们一受到刺激,就会情不自禁地出现丑相来;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现在您不是已经得到我的回答了吗?
        巴萨尼奥 你这冷酷无情的家伙,这样的回答可不能作为你的残忍的辩解。
        夏洛克 我的回答本来不是为了讨你的欢喜。
        巴萨尼奥 难道人们对于他们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
        夏洛克 哪一个人会恨他所不愿意***死的东西?
        巴萨尼奥 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
        夏洛克 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安东尼奥 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由于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是摇头摆尾发出簌簌的声音。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所以我请你不用跟他商量什么条件,也不用替我想什么办法,让我爽爽快快受到判决,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吧。
        巴萨尼奥 借了你3 000块钱,现在拿6 000块钱还你好不好?
        夏洛克 即使这6 000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成6份,每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1.夏洛克对“为什么不愿意接受3 000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这一问题的实质性回答是(  )
A.“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
B.“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赶掉,谁管得了我?”
C.“天生的癖性。”
D.“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样。”
2.夏洛克说,同安东尼奥进行这一场诉讼“并没有好处”。实际上,夏洛克心里认为打这场官司是有好处的,他的真正的意图是(  )
A.可能满足他割肉的心愿
B.可以获得遵守宪章的美名
C.可以“不给毒蛇咬两次”  
D.可以借机报复,消灭对手
3.夏洛克同巴萨尼奥对话时为什么两次使用反问句?最符合他当时心态的是(  )
A.不愿正面回答问题  
B.不敢正面回答问题
C.不甘正面回答问题  
D.不屑正面回答问题
4.《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主要产生在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剧本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社会矛盾
5.以上人物的对话,暴露出夏洛克性格中的什么特征?试分析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数学与文化——是与非的观念(节选)
克莱因(美国)
  数学语言是精确的,它是如此精确,以致常常使那些不习惯于它特有的形式的人们觉得莫名其妙。如果一个数学家说:“今天我没看见一个人”(I did not see one person today),那么他的意思可能是,他要么一个人也没看见,要么他看见许多人。一般人则可能简单地认为他一个人也没看见。数学的这种精确性,在一个还没有认识到它对于精密思维的重要性的人看来,似乎显得过于呆板,过于拘泥于形式。然而任何精密的思维和精确的语言都是不可分割的。
  数学风格以简洁和形式的完善作为其目标,但有时由于过分地拘泥于形式上的完美和简洁,以致丧失了精确竭力要达到的清晰。假定我们想用一般术语表述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很可能说:“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画两个以该三角形的直角边作为其边的正方形,然后再画一个以该三角形斜边作为其边的正方形,那么第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前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但是没有一个数学家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会这样说:“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种简洁的用词使表述更为精炼,而且这种数学表达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的确是言简意赅。还有,由于这种惜墨如金的做法,任何数学文献的读者有时会发现自己的耐心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的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学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满足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美妙音乐的冥想;甚至可能有时以难以觉察到的方式但无可置疑地影响着现代历史的进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大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数学还有一个更加典型的特征与我们的论述密切相关。数学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树,它随着文明的兴衰而荣枯。它从史前诞生之时起,就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这场斗争经历了史前的几个世纪和随后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几个世纪,最后终于在肥沃的希腊土壤中扎稳了生存的根基,并且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茁壮成长起来了。在这个时期,它绽放出了一朵美丽的花朵——欧氏几何。其他的花蕾也含苞欲放。如果你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三角和代数的雏形;但是这些花朵随着希腊文明的衰亡而枯萎了,这棵树也沉睡了一千年之久。
  这就是数学那时的状况。后来这棵树被移植到了欧洲本土,又一次很好地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中。到公元1600年,她又获得了在古希腊顶峰时期曾有过的旺盛生命力,而且准备开创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前景。如果我们将17世纪以前所了解的数学称为初等数学,那么我们能说,初等数学与从那以后创造出的数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事实上,一个人拥有牛顿处于顶峰时期所掌握的知识,在今天不会被认为是一个数学家。因为与普通的观点相反,现在应该说数学是从微积分开始,而不是以此为结束。在我们这个世纪,这门学科已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以致没有任何数学家能够宣称他已精通全部数学。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数学语言都是精准而言简意赅的。
B.数学考验着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耐心,因为数学往往惜墨如金。
C.数学语言的精准性就是呆板而且拘泥于形式的。
D.数学因形式上的完美和简洁而使精准失去了清晰。
E.数学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精通全部数学。
2.不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数学成果的一项是(     )
A.三角和代数的雏形。
B.毕达哥拉斯定理。
C.微积分。
D.欧氏几何。
3.数学作为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的作用巨大,文本中列举了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数学是一颗富有生命力的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 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 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基本装饰手法。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既体现了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1.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彩陶是一种陶壁上有各种彩纹的远古陶器,其纹饰的特点有时作为原始文化类型划分的依据。
B.彩陶是一种集实用、审美等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远古陶器,在中国原始文化遗存中具有代表性。
C.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 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D.彩陶是在素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带彩陶器,体现了中国远古先民对美的追求。
2.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化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
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
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不论先后,都经历过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中国是出现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
B.中国的彩陶制作精美,文化信息丰富,出土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年代最为准确,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C.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造型却颇具匠心,例如让编织纹和几何形纹的彩纹与底色相互衬托,产生出虚实相应的双关效果。
D.与其他几类原始文化遗存相比,只有彩陶能同时为探索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等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依据。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也是其他经历过彩陶阶段的国家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B.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因为从考古学来说,彩陶文化其实是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
C.彩陶的制作颇具匠心,体现了远古先民的审美追求,但它的制作主要还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
D.彩陶虽然是原始人类生产的一种器物,但它的一些制作经验却对后世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理 发
内森·杜尔

  我走进昏暗的店铺,形销骨立、蓬头垢面。理发师拧开开关,一个歌手开始在老式收音机里轻声歌唱,电风扇在头顶吱吱作响,传递着一丝生机。我想要怎样,不知道。几个月前我就停止打理,现在,我的脸上,荒草丛生。
  理发师点头示意,我轻叹一声,坐下。他用喷壶打湿我的头发,我下意识地闭上眼睛。然后我的头开始眩晕,惊恐和悲伤又开始灼烧我的喉咙。
  几个月前,佛罗里达的医生告诉我,父亲病重。在X光下,能看到幽灵般的海星状物体绕在他的脖子上,同时紧紧纠缠着连接头部与心脏的血管。
  现在的我依旧提心吊胆,剪刀的声音又将我带到医院里。我睁开眼睛看到一片片的头发坠落在地,理发师从纸袋里取剃须刀,然后我觉得我似乎又闻到了消毒水的味道,看到手术刀片侵入骨节,我几乎呕吐。
  几个月前的手术尽可能多地切除了父亲的肿瘤,但仍为时已晚,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骼和血液。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脖子上巨大的伤口让他再也无法吃饭和说话。我们昼夜守候,为他准备化疗。房间里一直回荡着医疗蜂鸣器和警报的声音。同时,他的胃里注进流质食物,我们不断轮流擦拭他发烫的额头。我看到他因疼痛而深凹进去的眼球,他在无声地尖叫。
  几个月后的现在,在理发师的椅子里,我的牙齿仍在不断打战。身高6尺2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他生活井井有条,喜欢阅读,衣着考究。所以当几年后,我看到在病床上的他时,才会受到如此大的打击。他的胳膊虚弱地低垂着,因为疼痛而神志不清,变形的眼镜挂在鼻子上。我将毛巾放入温水中,在他脸上涂上剃须膏,这是一个紧张的时刻,父亲一直对剃胡须要求严格,但现在,由于他使用的那些血液稀释剂,我不仅不能保证达到他的标准,而且一个极小的失误都会导致他流血致死,此时不允许有任何闪失,在医院的那些紧张的日子里,容不得半点闪失。我们竭尽了所能,然而,几个星期后,父亲还是离开了,在59岁的年纪。
  痛苦的不仅仅是因为父亲的离世,因为每个人最终都要离开。痛苦还体现在,我们这些在医院竭尽心力地活着的人,要试着摆脱那白色的房间,试着让生活恢复正轨。我尝试了,但似乎消失的只是一天天的时间。
  锋利的刀片滑过我的皮肤,理发师将我的头侧向一边,灵活的手腕翻动对付着我荒草般的毛发。他用两根有力的手指扶稳我的耳垂,沿着脸颊到下巴划出完美的线条。收音机里的歌手开始欢歌,理发工具在墙上整齐地排列,阳光开始从敞开的大门里倾泻进来。胡须被很熟练地修剪,我都记不清上一次这样精细的打理是什么时候,我的心情突然变得有些愉悦。
  终于修剪完毕,我看见镜子中的自己,这是一位失去父亲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有了新发型的年轻男子——我似乎从来没有这样修饰整齐过。理发师满面笑容地打量着他的作品,启动吹风机,然后放下工具在我的头发上涂柠檬发油。荒草般的毛发被修剪掉了,我即将去面对崭新的一天。是的,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选自《意林》2011年第20期  李倩/译) 1.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句“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小说以“理发”为标题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插叙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和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的构思,便正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想象—— 
        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与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鸿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的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钢筋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归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每个方面的表述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说 “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请说明这个比喻在文中的含义(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认为“建筑语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埃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长城”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来揭露秦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句和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窑洞以黄土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
D.“‘想象’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E.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容存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欣赏建筑的美。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