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我心力交瘁——陈丹青喊辞的幕后真相  有观点说,从某个意义上讲,“陈丹青出走清华”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采访陈丹青是在一个阳光和...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我心力交瘁——陈丹青喊辞的幕后真相
  有观点说,从某个意义上讲,“陈丹青出走清华”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采访陈丹青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他极度疲惫和沧桑的声音和这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丹青,52岁,画家。1980年他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日后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2000年,他作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真相究竟如何?
  《周末》:你提出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陈丹青:目前我因为这个事情心力交瘁。这只是个人的决定,完全出于自己的性格。
  我在这里可以向大家再次表明我辞职的原因: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在清华任教的5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同时,画画的业务也被荒废了。其实,我只是希望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周末》:能不能具体谈谈你“对体制的不适应”?
  陈丹青:2001年5月,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在本院举行,那是本人第一次的招生经验。在24位各地考生中,5名入围,然因外语不过关而搁置。院方为支持本人首次招生,经研究生院领导同意,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招入5位学生。后来,这5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但由于在为转为正式博士生而设的外语考试中再度失败,结业离校。
  第二次博士生考试,全国共22名考生,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访问学者2名。同年,首次接受研究生报考,约8人,无一通过政治和英语考试。  
  我认为,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已有社会的长期共识,这就不多说了。而考试制度中,尤以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政治考试严重滞碍并扭曲艺术教育的品质与性质。前者无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规律与成才规律,既光有形式,又削弱艺术学生起码的中文水准,看看历届落选博士硕士考生试卷,已在事实上持续造成考生文化素质的直线下降。 “艺术学院充满教条”
  《周末》:你认为具备什么资格才能拿到美术学博士学位?   
  陈丹青:什么是美术学博士生?什么是考量并检测艺术博士生令人信服的标准?由谁界分艺术与史论博士生的异同?最后,谁有资格当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这些问题,我自己始终没能找到答案。
  但是,有一点我倒是很清楚:外语不及格,毕业论文不满8万字,断然拿不到博士学位。  
  当下学院的种种学位只是谋饭碗的手段,对此我表示非常理解,因为我理解中国的现实,我想带瞧不起博士的博士生。
  我在述职报告的附件中提到,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师生“双方”应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直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中国是一个绘画大国,在绘画上还有很多路要走。绘画是高度手工的艺术形式,手工的事情是没那么容易做的。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没完没了的表格、会议、研讨、论文,加上满坑满谷的教材——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臃肿庞大,像今天这样充斥办学的教条。  
  我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试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谬与侮辱。
  值得一提的是,从没有一位领导对我的“叫嚣”予以制止和批评。个别领导还会鼓励我把想法讲出来。我有一些同事对我非常善意,年轻教师更是私下里认同我的表达。不过,每当我在会议上发言完毕,周围便一片沉默,或者话题随即切换。这就是体制的厉害。(选自《周末报》2005年04月07日)
1.这篇采访稿在开篇有“采访陈丹青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他极度疲惫和沧桑的声音和这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一个细节描写。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文中陈丹青提出辞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提到:“从某个意义上讲,陈丹青出走清华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陈丹青的关于目前人文艺术教育的观点怎么看?请做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必要。首先,这个细节交代了这次采访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其次,交代了陈丹青接受访问时的精神状态,照应了文章题目;再次,这种环境上的明朗和温暖与陈丹青的“极度疲惫”的对比,确定了这次访问的情感基调,让读者先对被访者的情感倾向有个大致的了解,给下文做铺垫。
2.一是因为他至今都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他对这种体制不适应,也不愿适应。二是他的教学在现行体制下被动而勉强,画画的业务也被荒废,这与他希望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的愿望相背离。
3.教育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是顽固僵化的,清华不能幸免,陈丹青也无力扭转,这对于一个对艺术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来说是无奈的。另外,其他人选择明哲保身的沉默,也是他无奈退出的原因之一。
4.示例:①我也同样认为目前中国人文艺术教育存在他所说的问题。艺术是非功利的,是最鲜活、最具灵性的,任何的政治和英语的考试成绩都不能和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成正比。艺术的招生应该以本专业的能力为基本标准,而不是政治、英语等硬线。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该贴近艺术的本真,遵循艺术规律,不应该在表格、会议、教学评估等办学的教条上浪费资源。②我不是完全认同陈丹青的观点。中国现在的人口太多,教育压力很大。为了能对全国的学生进行筛选,就要有相对公平的途径。而政治和英语是全国考试,就是公平的一个体现,也是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基本保证。
(意思正确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我心力交瘁——陈丹青喊辞的幕后真相  有观点说,从某个意义上讲,“陈丹青出走清华”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采访陈丹青是在一个阳光和】;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拨开云雾探金星
  4月11日,经过历时153天、行程4亿公里的飞行,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成功进入环金星椭圆形轨道,开始撩起金星神秘面纱之旅。
  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古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这位维纳斯被浓雾遮盖,人们难以认清其真正面目。在金星大气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不同的是,金星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摄氏度,而且浓密的云雾和二氧化碳使金星不容生命存在。为什么地球汇聚了繁衍生命的所有必要条件,而金星却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呢?科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金星的大气。欧洲航天局选择了大气作为研究金星的切入点,这也正是与以往金星探测的不同之处。
  “金星快车”对金星为期486天的探测,主要任务是:解开金星大气上层围绕金星快速旋转以及金星两极地区强旋涡形成之谜;金星全球气温平衡状况和金星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金星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云层的结构及动态发展,研究较早前在其云层上部发现的神秘紫外线斑;金星大气随高度增加而发生的成分变化;金星大气如何与金星表面相互影响,太阳和风是如何影响金星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云和雾怎样形成和变化;大气层的化学状态,并观测金星气候变化。   
  要完成上述使命,首先要确保飞船准确进入环绕金星的轨道。入轨前,“金星快车”的速度相对于金星来说达到了每小时2.9万公里。为了使探测器更容易被金星引力场“俘获”,以进入环金星轨道,“金星快车”启动了主发动机进行减速,将速度减至每小时2.5万公里,主发动机运行50分钟后关闭,“金星快车”成功入轨。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减速太强或太弱都可能导致失败。  
  “金星快车”将在目前离金星较远的轨道运行9天后,逐渐接近金星,以便于5月7日转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它最远距金星表面6.6万公里,最近只有250公里,金星在此飞行一圈需要24小时。随后装在“金星快车”上的7套尖端探测设备全面启动,将对金星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大气进行详细探测。这一任务周期至少持续2个金星日,相当于486个地球日。
  欧洲航天局将这7套探测设备视为法宝,其中的3套为“火星快车”探测设备的改进版,2套为“罗塞塔”彗星探测器探测设备的改进版。“金星快车”是欧洲首个金星探测器,于去年11月9日自哈萨克斯坦境内l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联盟”运载火箭升空。“金星快车”的研发工作耗时4年,由于其部分结构取材于“火星快车”,加上循环利用原有探测设备,造价大为减少,仅为2.2亿欧元,而“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造价则高达10亿欧元。(选自2006.4.1 7《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金星云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星云雾是浓浓遮盖金星的真实面目的大气,其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至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B.金星浓密的云雾和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使其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C,致使金星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不容生命繁衍。
C.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并在金星的两极地区有强大的气流旋涡形成。
D.金星云雾的上部发现有神秘的紫外线斑,且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成分也发生着变化。
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金星快车探测金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金星被浓雾遮盖,人们至今还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
B.金星同地球的半径、体积、质量和平均密度等方面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C.金星大气浓密的云雾使金星不具备繁衍生命的必要条件。
D.95%以上的二氧化碳,致使金星出现典型的温室效应。
3.下列对金星快车入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金星快车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使其速度有所减缓,为入轨作好准备。
B.金星快车要顺利进入金星轨道,需要充分利用金星引力场的作用。
C.金星快车被金星引力场“俘获”后,就应关闭动力系统,否则会导致入轨失败。
D.金星快车并不是一次性直接进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雨楼
适夷
  ⑴窗外,下着雨。这样滂沱的大雨继续了有好几天了。壁上苔痕漫漶,把室内的光线涂得更暗淡了。弄堂口积满了水,我不能出去;不过我也不想出去。这小天地足够容纳我了。况且,室内除掉我,还有我的猫,它蹲在我面前,以爪子擦擦脸,它也给大雨阻挡了,否则尽可在外边撒野的。现在,只有我们两个。
  ⑵寂寞里,它瞪着眼看我,我也瞪着眼看它。它的眼光是多么的慈和,亲切,充溢着爱和同情,这是我在人群中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它的眼珠似乎消溶成一泓水流,在这水波里映出我自己的影子。纵若,我不懂它的言语,它也不懂我的言语,不过,我们会通过相互的爱而彼此了解的。它走近我,以舌子舐舐我的皮鞋,咪咪的叫着。我知道它,它是爱护我的。我很奇怪,正当人们扰扰不已的时候,料不到人与兽之间却会消除去言语的隔阂而相互抚爱,相互了解的。这使我忘却外面的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恶行。室外的一切都遥远了,模糊了。
  ⑶外面的雨更大了。宛若创世纪里上帝膺惩世人的那股大水,我们就像坐在诺亚的小船上,离去这个没有爱的罪恶的世界……
  ⑷为甚么独有人与人之间不能产生相互的爱呢?我亲眼看见有个佩勋章的人,雇用了一群十多岁的少年,日夜教他们怎样打人,怎样杀人。我更亲眼看见就是他们队里的一个,不眨眼杀掉一个朴朴实实的乡下佬。为甚么要使他们受这样的教育呢?在他们没有知道爱之前,却学会谋害别人了;在他们没有产生同情之前,却已会欺侮别人了。我也亲眼看见人是怎样被人殴打的,拳捶着,足蹴着,难道他们不知道被打的也是人,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么?所有的文明和教育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再出发,从爱的基础上出发,这样,人类的生活才会变得有意思起来……
  ⑸外面的世界是可怕的。只有这方小天地里充溢了爱与和睦。它看着我,我看着它。我们两个往来,从没有想到彼此谋害、妒忌、诅咒和诽谤。所有的罪行都是不存在的。纵若,我们是寂寞的,但是我们有爱,有可以向外面人类骄矜的爱来弥补这样的缺陷的。我真希望:我们的屋子就是诺亚的小船,我们就是诺亚藏着的两种生物。小船载着我们避去上帝予以人类的灾厄慢慢远去,往虹之国,云乡,雨榭……
  ⑹雨太大了,承霤里的水声哗啦哗啦的。我们更挨近在一起。它跳到我膝头上,在怀里躺下来。我抚着它,它舌子舐舐我的手背。我们之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暖,这温暖使我们能忍受一切,那无止的寂寞,那窒人的潮气,那难以排遣的悒郁……让我们这条小船航得远远的,让更大的雨水来洗涤这个腌臜的世界吧。(选自《30年代中国名家散文精品》)
1. 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现在,只有我们两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析第二段中“它走近我,以舌子舐舐我的皮鞋,咪咪的叫着”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五段说,“小船载着我们避去上帝予以人类的灾厄慢慢远去,往虹之国,云乡,雨榭……”
⑴ “虹之国,云乡,雨榭……”象征着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成功走向“虹之国,云乡,雨榭……”?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了“雨”。试简要分析“雨”这一意象的内涵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②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
  ③在美洲巴塔哥尼亚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④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⑤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⑥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⑦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⑧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一个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1.①②③段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叶猴、北极渡鸦、露脊鲸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共有8段,说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⑥⑦⑧三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自由自在,那么战斗游戏有哪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动人心弦的绝唱
苇 川
  那只德国种的褐色芙蓉鸟,来我家有六七年了,和它一起来的还有一只日本种黄芙蓉。它俩都有一副美妙甜润的歌喉,时常一起歌唱。但在一次沐浴时,那只日本芙蓉被浇花的喷壶给呛死了,那是2003年的悲剧。
  德国种老鸟那时还年轻,可能是目睹了兄弟死去的惨景,从此除了吃喝一声不响,我们怀疑它是不是得了忧郁症。为不让它太寂寞,我又领回了现在这只日本种小黄鸟。它像个傻乎乎憨厚的小伙子,到了家就直着嗓子大叫。老鸟对它的出现毫不理会,一年半中老鸟没有正眼看过小鸟,如果放在一起,老鸟就会狠狠地啄咬小鸟,尽管小鸟用各种啼声对它献媚,老鸟仍然深深地沉浸在对老伙伴的思念中。
  小鸟会回应我们的呼叫,老鸟不会。我们一直以为它哑巴了。
  妹妹从美国回家时认为我们冷落了老鸟,在我们热情地叫“小鸟、小鸟”时,她总是蹲在老鸟的笼子旁,一遍遍地叫着“老鸟、老鸟”。一天,老鸟用沙哑的嗓音,“叽”的一声回应了妹妹的呼唤,打开了封闭一年半的喉咙。我们欢呼雀跃,每天鼓励它、叫它,它的声音越来越响。结果,当它开始歌唱时,是那么娴熟,那么舒展,特别是用舌的颤动让气流滚动发出的一串串的颤音,简直是美妙难言。就这样老鸟与小鸟开始了西洋美声与传统戏曲的结合。这一对“断背山”似的好兄弟,当一个见不到另一个时,就会焦急地相互呼唤,宛如隔山对话。
  一年年过去,老鸟老了,小鸟成年了。老鸟歌唱的声音越来越低,歌唱次数越来越少。小鸟却越来越活泼,越来越调皮。老鸟已经老到除了吃点喝点什么都懒得做,有时早早地就站在鸟笼里的水缸上睡觉(它永远睡在水缸上,而小鸟睡在米缸上),我时常对它说:“老鸟啊,你好好地活着,你不会唱了也没关系。”
  老鸟每天安逸地过着,“聆听”着小鸟的大呼小叫。昨天傍晚我照例给两只鸟喂菜,老鸟见了我又热情,又激动,我能感觉到它从未有过的高兴,就像人高兴起来双脚紧促地踩地。它欢快地吃菜、吃米、喝水,跳啊,飞啊,而且面对我不停地唱。我对妈妈和先生说:“老鸟很兴奋,很反常,可能要死了。”晚上妈妈叫它,它也回答妈妈,妈妈也奇怪:“它平时是不理我的,是不是回光返照?”
  今天一早我就去看老鸟,好好的,就又给它菜吃,它站在菜叶上使劲地吃(很长一段时间它是吃不动菜了)。中午再一看,它站在横杆上缩成一团,头埋在翅膀下,像刺猬一样,浑身发抖。我急忙叫它,隐约听到它翅膀下发出的叽叽声。我感觉不好,忙叫妈妈。但我又怀疑它是不是睡着了在打呼。一会儿再看,它移位到笼子底部中央,还是蹲在地上发抖;再过一会儿,它又移位到紧靠笼子边的地方。
  妈妈要我拿小棍碰碰它,我说:“它要去了,就让它安安静静地去,不要打扰它。”妈妈又要我把它拿出去晒太阳,我说:“虽然太阳很好但气温很低,它受不了的。”但不到一分钟,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一幕:老鸟突然双翅展开,头猛地向后一仰,然后慢慢地依在笼子边的横栏上,就像斜放在枕头上安详地睡去。它身没有倒地,而用双翅和尾巴支撑着,做出了一副飞翔的造型。我差点流出泪来。
  我至今想不明白,老鸟怎么会在那种浑身发抖缩成一团的状况下,从凌空的横杆上移位到笼边?它一次次换位置难道就是为了把头斜放到横栏上,与双翅尾巴一起形成支点,以一个凌空展翅的美丽造型飞向它的天堂?
  老鸟飞去了,小黄鸟是知道的,昨天它一声不响,没有像往常一样在看不见老鸟时一声声呼叫,并等待老鸟的回应。当我收拾好老鸟的笼子后,小黄鸟才开始大声地歌唱,声音是那样的凄厉。我到这时才理解了小黄鸟的痛苦,可见它也是有情有义的生灵。(选自《文汇报·笔会》2007年2月,有删改)
1.当“我”领回做伴的小黄鸟时,褐色芙蓉鸟为什么“毫不理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写褐色芙蓉鸟,请认真阅读文章,从中选出两处,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分析题目“动人心弦的绝唱”有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主张将结尾画线句改成“当我收拾好老鸟的笼子后,却发现,耳边从此消失了小黄鸟的歌声”,你认为改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自由和科学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员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2.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3.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