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虹影
杨文丰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升天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一弧段之上雨滴反射过来的各色色光,能量才最集中,光色才最强,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色光,才能被人看到。
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有了光,有了雨幕,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这类雨范围不大,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的景象,利于虹生。大雾中,水汽空蒙氤氲,阳光遥遥地、斜斜地射来,霎时彩虹如练,也自在情理之中。空气干燥的冬季,雨少,阵雨更少,是不太可能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雪花纷飞时节,谁能见到虹?
阳光,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么?雨滴不是从天上来么?看看虹吧,你还能说“水火不相容”吗?虹,不仅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更是水火相容的预言。
“东虹日头,西虹雨。”这句谚语,简直就是气象预言。
我们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地球的中纬度。我们天天都可看到电视天气预报。那气象小姐所指点的江山,那中纬度地区所出现的系统性的降水天气,多数都自西而东移动。虹的方位又正好与太阳相对,所以,西虹在天,则表明茫茫雨区,正滂滂沱沱、飘飘荡荡朝我们所在地移来,不久天将雨。倘若虹影在东,则说明雨区早已告别了我们东去,我们的天地,可谓风景晴好,艳阳高照,天明地静。
——选自《散文•海外版》
小题1:联系文章的第一、二段,请分别概括说明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虹的态度。
小题2:文中句子“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虹“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文中引用北岛、陆龟蒙和毛润芝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5分)
答案
小题:童年,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
青年,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
中年,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
老年,人与虹,早疏离焉。
小题:虹的生命是短暂的。虹的产生与季节有关,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而干燥少雨的冬天和严寒多雪的季节就不能产生虹,要有阳光和雨幕两个条件才能产生虹。
小题:通感。“水”指空中的雨滴,“火”指阳光。阳光照射雨滴,折射以及反射出各色色光,从而形成了“水”“火”交合的“虹”。“交响”本是音乐术语,借用交响乐的表达复杂乐曲音响的特点来表达虹的七彩斑斓。
小题:北岛的《姑娘》一诗,用彩虹比喻美丽的姑娘,作者巧妙引用此诗,把“姑娘”和“虹”合二为一,表现了虹的美丽可爱。陆龟蒙和毛润芝的诗句是喻“虹”为“桥”,引出对“虹”像“桥”的这一自然现象的说明,使文章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虹影杨文丰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母亲的味道
①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 酸牛奶类饮料) ’ 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
②我在小的时候和母亲分别了。不是父母离了婚,乃是因为家里穷,所以寄养在亲戚那里。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回到母亲那里同住,细细的看见了母亲的脸。那个母亲和这小孩的我在梦里所见、纸上所画的母亲似乎不同,乃是一个穷人的主妇。额角突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很可怜的样子。母亲是贫穷武士安藤某的长女,二十二岁嫁到父亲这里来的。此后过的是非常穷苦的生活,简直没有吃过常人吃的略为阔气的东西。我回来同住以后,亲自做菜给我吃,这样那样会都是很咸的穷人吃的菜。做菜是要凭了经验才做得来,没有吃过好菜,就没有做出好菜来的道理。
③母亲是生来的穷命。这是当然的,大半世都跟着我那酗酒胡闹的父亲在一起,平常为了一分二分钱的事情,常闹意见。有时候看见母亲买了食物来了,便伸手出去,说也给我一点吧,拿出来的乃是煎饼的碎片,便大失所望了。
④母亲不知道装饰的事情。什么书画装饰当然不知道,不懂得插花,连自己的头发什么也不修饰。不是因为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不做,因为要这样做,便要另外多花一分钱,这是没法子办的。交通工具也就竭力避免,于是可以走了去的地方,总是一直走了去。说坐电车是要晕的,常以此为口实,其实是可惜电车费实在是比晕车更要重要吧。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三月我住在新宿户冢地方,母亲从小岩远远的看我来了。这时候我的长女刚才出生不久,母亲为得要看孙女,便坐了向来不大坐的电车来。晚饭请她吃的什么已经忘了,但是那时她的身体已经很是衰弱,所以我送她到了小岩。半路上她说是有点累了,就在上野广小路的永藤餐馆稍息。我问她吃些什么,她说道: “什么叫做‘卡耳庇斯’的,我想喝一回看。这名字我是知道的,却是没有喝过卡耳庇斯这东西。”我于是叫了一杯热的卡耳庇斯和咖啡。母亲一口一口的很珍重的喝着,并且喜欢的说:“这样好的东西我是第一次喝着。过年时,再给我喝一回吧。”
⑤在这一句话里边,母亲的穷苦的一生可以想见了。就在那年的秋天,有肺结核的母亲因为结核菌侵犯了喉头,什么也不能吃而死了。死的地方在扫帚梅乱开的小山一座疗养所里,母亲所随身带着的古旧的钞票夹里,有着一元多的零钞,以及一张旧的明信片。这是她在龙泉寺町给人家当保姆的昭和五年(一九三0年)时候,我受了父亲的吩咐向她借钱的明信片。当时我走去找她,她将钱给了我,可是那明信片却像抱着小时候的我似的,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
⑥我不能给母亲再一次喝那卡耳庇斯,一直到现在很是难过。
(加太洁二作,周作人译)
小题1:文章中说,“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请联系全文,概括“母亲的味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小题2:文章的第③段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母亲的形象的?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⑤段加横线句子叙述了母亲把明信片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的细节。说说你对这个细节的理解。
小题4:文章的收尾说:“我不能给母亲再次喝那卡耳庇斯,一直到现在很是难过。”请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诏书,作为皇帝专用的公文文体,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封建社会,诏书的发布关系到军国大事、国计民生,也体现了封建皇权。汉代刘熙《释名·释典艺》说:“诏书。诏,照也。人暗不见事宜,则有所犯。以此示之,使昭然,知所有由也。”以同声相训,释“诏”为为“照”。唐代吕向《文选》注回:“诏,照也。天子出言,如日之照于天。”吕向引申刘熙说法,把“照”的主体明确为太阳,以“日”拟君主,更形象地说明了诏书既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又兼有教人事理、温暖人心的功能。
诏书从其定型到消亡,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兴亡,所以诏书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史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古代众多文体之中,具有相当独特的地住与价值。
作为皇帝专用的正式文书,诏书始于秦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命为制,令为诏”。任昉《文章缘起》也明确地说“诏,起秦时”。而明代黄佐认为,“诏”字的原始意义就是用语言昭示他人。在汉以前,“诏”是人们日常通用之辞,到了汉代才成为天子的专用文体。黄佐的《六艺流别》以汉代为诏书文体的代表性时代,该书收录的诏书。全采自汉代而不及其他时代。
诏书既是从前代其他“王言”文体改名而成,它的渊源必然可以追溯到更远古的时代。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诏策奏章,则《书》发其源。”这是从宗经的角度,比较笼统地把《尚书》看成诏策奏章的渊源。《文心雕龙·诏策》认为诏书源出于轩辕唐虞之时,诏之名出自《周礼》“明君之诏”。吴曾祺《文体刍言》则认为周文王的《诏牧》、《诏太子发》是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他说:“周文王有《诏牧》、《诏太子发》二篇,诏之称权舆(即“起源”)于此。后世相传秦始皇始为诏,然其文不可得见。汉诏则存者多矣,其文词典雅,为历朝之所不及。亦其近古然也。”清末王兆芳的《文体通释》和近人薛风昌的《文体论》皆持类似观点。从《诏牧》产生的背景与内容来看,周文王《诏牧》是在遭受天荒时,要求官员鼓励农耕而发布的命令,类似于后代的劝农诏。《诏太子发》则是周文王对太子发的教育和训导。吴氏等人以之为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过,吴曾祺说:“后世相传秦始皇始为诏,然其文不可得见。”今检严可均《全秦文》卷一收录了秦始皇《诏丞相隗状王绾》和秦二世胡亥的《诏李斯冯去疾》,可以看作是秦代的诏书。《诏丞相隗状王绾》一文说:“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壹之。”虽然文字简短,但其内容是关于统一度量衡制度的诏书,十分重要。
《汉书》收录西汉诏书甚多。文体学家都认为,汉诏是诏书文体体制的典范。由于统一政权需要正规的公文运作,汉诏的写作与运用也趋于规范化。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诏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书的发布与军国大事、国计民生相关,也体现着封建皇权。 |
B.诏书作为公文文体为皇帝所专用,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
C.诏书除具有无比的权威性外,还有教人事理、温暖人心的一面。 |
D.诏书有助于研究封建社会政治史,是古代众多文体中价值与地位最高的一种。 |
A.诏策奏章,则《书》发其源。 |
B.诏之名出自《周礼》“明君之诏”。 |
C.《诏牧》、《诏太子发》二篇,诏之称盖权舆于此。 |
D.汉诏则存者多矣,其文词典雅,为历朝之所不及。 |
A.唐代的吕向发展了汉代刘熙的说法,对诏书的特性及功能做了更形象的说明。 |
B.明代黄佐认为,到了汉代诏书才成为天子的专用文体,典范的诏书全出自汉代。 |
C.清末王兆芳和近人薛凤昌认为周文王的《诏牧》、《诏太子发》是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 |
D.秦始皇的《诏丞相隗状王绾》、胡亥的《诏李斯冯去疾》表明诏书在秦代就已经出现了。。 |
赵局长的酸菜
唐宏建
①某局赵局长从邻县调来不久,由于他平易近人、忠厚朴实、慷慨大方,很多同事、乡镇财政所所长都成了他的朋友。赵局长酒量不小,东家喝一场、西家吃一顿的事儿也就与日俱增了。一喝多了,赵局长就反复地说:“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也不是官职,是朋友!”闻者无不点头称是,感慨系之。
②一日,客人们来到赵局长家,赵夫人端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酸菜猪肉炖粉条。赵局长挥舞着筷子豪爽地号召:“来来来,尝尝我家的酸菜!”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夹菜品尝,争先恐后地评价:“嘿!这酸菜,真够味!”“又脆又爽,这才叫酸菜!”赵局长异常兴奋地说:“不瞒你们,我家的酸菜,在我们县堪称一绝!到我家吃饭的,不管是县长,还是同事,都是奔我家酸菜来的。你们跟我来……”他领着大家来到厨房。“这口缸能装五百斤菜。我每年都腌两大缸,可结果呢一一大伙儿连吃带拿,过了春节就空了。根本不够!”大家拍拍缸,望望里面的酸菜,惊叹不已。回到座位,有人问这酸菜是怎么腌的。赵夫人谦逊地笑笑:“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跟别人的腌法都一样。酸菜这东西,一家一个味儿。”“对对对!一家一个味儿,学是学不来的。”
③酒足饭饱后,每人得到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两棵酸菜。大家提着塑料袋,如获至宝,连声道谢。有的还说:“让我老伴儿也开开眼,找找差距!”
④很快,赵局长家的酸菜在县里出了名,到他家尝酸菜的人越来越多一一有县级领导,有兄弟科局领导……。大家点酸菜、品酸菜、赞酸菜、论酸菜,眉飞色舞,其乐无穷。赵局长则又说起那句话:“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开始,客人走时,赵局长都要主动送两棵酸菜:后来送一棵;再后来只对极要好或极重要的人物才赠送;最后.即使客人主动索要,赵局长也只能惭愧地拍大腿说:“今年腌少了,明天秋天,我腌上三大缸,包你吃个够!”
⑤第二年秋天,赵局长果真买了一口大缸,并用三天的时间选来一拖拉机上好的白菜。老两口废寝忘食地择菜、洗菜、搬菜、腌菜,忙了整整两天。当他们艰难地把三大石头分别压好后,顿感腰酸腿软。赵局长瘫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语地说:“这回够了一一这些馋小子!”他眼前浮现出一副副吃酸菜、要酸菜、提着酸菜喜不自禁的面孔一一他笑了。
⑥酸菜腌好了,但来吃酸菜的人却明显减少。春节快到了,三缸酸菜还剩两缸半。赵局长犯疑了,多次用挑剔的心理和老伴儿共同鉴定品评,结果都是:这十几年来腌得最好的酸菜,无论色泽还是味道。
⑦这一天,新任局长李云志来做客。他是赵局长在任时的副局长一一赵局长十二月份办理了退休手续。赵局长格外高兴,特意做了酸菜炒肉、酸菜猪肉粉条,还有酸菜心拌白糖一一这是李云志最喜欢的菜。李云志边吃酸菜边赞美,称这是酸菜中的极品,建议创办一个赵氏酸菜公司,并说为适应生意火爆的局面,等到开业那天自己要送一台最好的点钞机。赵局长遇到知音,欣喜万分,自然多喝了几杯。他紧紧拉着李云志的手说:“人生在世……”李云志听了颇有同感,他是赵局长一手提拔的。
⑧临走时。赵夫人用两个塑料袋装了六棵酸菜,送给李云志。李云志受宠若惊,连声说:“今年你的酸菜元与伦比!我得向大伙儿宣传宣传,小心你家的酸菜不够吃!”“没问题!哈哈哈……”
⑨赵局长摇摇晃晃地送李云志到街口,看着李云志在路灯下渐渐走远,心里好舒坦。他已经好久没有这么痛快地喝酒了。就在他要转身回家时,却突然停住不动了,关切地睁大了眼睛一一他看见李云志向路边暗处走去。怎么,喝多了?要吐还是……只见李云志停下来,用力一抬手,两个塑料袋准确地落进了路边的垃圾箱,同时发出了“噗”的一声,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清晰而又沉闷。
(选自《小小说》)
小题1:“酸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析。(3分)
小题2:小说第⑤段详细地描写了赵局长老两口腌制酸菜的过程,这有何用意?请联系全文加以解说。(4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道,李云志扔酸菜的声音“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清晰而又沉闷”,请结合全文赏析这句话。(5分)
小题4:“人生在世……”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你认为它们在文中的含意相同吗?请说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魂 归
(台湾)龙应台
这是他十六岁时离开的山沟沟里的家乡。“爱己”要他挑着两个箩筐到市场买菜,市场里刚好有人在招少年兵,他放下扁担就跟着走了。
今天带他回来,刚好是七十年后。
有两个人在门前挖井。一个人在地面上,接地面下那个人挖出来的泥土,泥土用一个辘轳拉上来,倾倒到一只竹畚箕里,两个满了,他就用扁担挑走。很重,他摇摇晃晃地走,肩头被扁担压出两条肉的深沟。地面下那个人,太深太黑了,看不见,只隐隐听见他咳嗽的声音,从井底传来。“缺水,”挑土的人气喘喘地说,“两个多月了。没水喝了。”
“你们两个人,”你问,“一天挣多少钱?”
“九十块,两个人分。”
“挖井危险啊,”你说,“有时会碰到沼气。”
那人笑笑,露出缺牙,“没办法啊。”
灰扑扑的客运车卷起一股尘土而来,停住,一个人背着一个花圈下了车。花圈都是纸扎的,金碧辉煌,艳丽无比,但是轻,背起来像个巨大的纸风车。乡人穿着洗得灰白的蓝布褂,破旧的鞋子布满尘土。
父亲的照片放在厅堂中央,苍蝇到处飞舞,粘在挽联上,猛一看以为是小楷。
大哥,那被历史绑架了的长子,唤你。“族长们,”他说,“要和你说话。”
你跟着他走到屋后,空地上已经围坐着一圈乡人。母亲也坐着,冰冷着脸。
像公审一样,一张小凳子,等着你去坐下。
女人蹲在地上洗菜,本来大声喧嚣的,现在安静下来。一种尴尬又紧张的气氛,连狗都不叫了。看起来辈分最高的乡人清清喉咙,吸了口烟,开始说话:“我们明白你们不想铺张的意思,但是我们认为既然回到家乡安葬,我们还是有我们的习俗同规矩。我们是要三天三夜的。不能没有道士道场,不能没有花鼓队,而且,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的,那骨灰要由八个人或者十二个人抬到山上去,要雇人的。不这么做就是违背家族传统。”
十几张脸孔,极其严肃地对着你,讨一个道理。十几张脸孔,黝黑的、劳苦的、满是生活磨难的脸孔,对着你。这些人,你心里说,都是他的族人。如果他十六岁那年没走,他就是这些人的伙伴了。
母亲寒着脸,说:“他也可以不回来。”你赶忙握紧她的手。
你极尽温柔地解释,佛事已在岛上做过,父亲一生反对繁文缛节,若要铺张,是违背他的意愿,你不敢相从。花鼓若是湘楚风俗,当然尊重。至于雇别人送上山,“对不起,做儿女的不舍得。我们要亲自捧着父亲的骨灰,用自己的手带他入土。”
“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
你清朗地注视他们的眼睛,想从那古老的眼睛里看见父亲的神情。
这一天清晨,是他上山的日子。天灰灰的,竟然有点湿润的雨意。乡人奔走相告,苦旱之后,如望云霓。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你一滴眼泪都不掉。但是当司仪用湘音唱起“上──香”,你震惊了。那是他与“爱己”说话的声音,那是他教你念“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腔调,那是他的湘楚之音。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你深深跪下,眼泪决堤。是,千古以来,他们就一定是以这样悲怆的楚音招魂的: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归来归来,往恐危身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归来归来,恐自遗灭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当他说闽南语而引得人们哈哈大笑时,当他说北京话而令人们面面相觑时,他为什么不曾为自己辩护:在这里,他的楚音与天地山川一样幽深,与苍天鬼神一样宏大?司仪的每一个音,都像父亲念《陈情表》的音,婉转凄楚,每一个音都重创你。此时此刻,你方才理解了他灵魂的漂泊,此时此刻,你方才明白他何以为《四郎探母》泪下,此时此刻你方才明白:他是真的回到家了。
花鼓队都是面带沧桑的中年妇女,一身素白,立在风中,衣袂飘扬。由远而近传来唢呐的声音,混着锣鼓。走得够近了,你看清了乐师,是十来个老人,戴着蓝布帽,穿着农民的蓝布褂,佝偻着背,铿锵铿锵吹打而来。那最老的,他们指给你看,是他的儿时玩伴。十六岁那年两个人一起去了市场,一个走了,一个回来。
天空飘起微微雨丝,湿润的空气混了泥土的气息。花鼓队开始上路,兄长捧着骨灰坛,你扶着母亲,两公里的路她坚持用走的。从很远就可以看见田埂上有人在奔跑,从红砖砌成的农舍跑出,往大路奔来,手里环抱着一大卷沉重的鞭炮。队伍经过田埂与大路的接口时,她也已跑到了路口,点起鞭炮,劈里啪啦的炮声激起一阵浓烟。长孙在路口对那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妇女跪下深深一拜。你远远看见,下一个田埂上又有人在奔跑。每一个路口都响起一阵明亮的炮声,一阵烟雾弥漫。两公里的路,此起彼落的鞭炮夹杂着“咚咚”鼓声,竟像是一种喜庆。
到最后一个路口,鞭炮震耳响起,长孙跪在泥土中向村人行礼,在烟雾弥漫中,你终于知晓:对这山沟里的人而言,今天,村里走失的那个十六岁的孩子,终于回来了。七十年的天翻地覆,物换星移,不过是一个下午去市场买菜的时间。
(选自《目送》,三联书店2009年9月出版,有删改)
注: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文中的“你”即作者本人。
“爱己”:湖南方言,即“奶奶”。
小题1:在写父亲的葬礼前,着意描写两个挖井人,有何用意?(4分)
小题2:请从手法与主旨的角度分析,文章对“湘楚之音”是如何表现的?(6分)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有人认为,中国的丧葬仪式有太多形式主义的规矩,应一切从简。也有人认为,这些仪式体现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应该继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仪式”的看法。(8分)
答:
择死与择生
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③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④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⑦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⑧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⑨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小题1:请写出“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答: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4分)
小题4: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另外举例加以解释。(200字左右)(10分)
最新试题
- 1I was really busy these days, otherwise I _______ to your bi
- 22010年年初以来,某地认真贯彻中央文明办的部署,开展了“三个起来”活动。爱国歌曲唱起来各单位纷纷展开了“红歌会”爱国歌
- 3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NO2、N2O4平衡混合气体加热后颜色变深B.氯水长期露置于空气中褪
- 4该表是近年来历次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这些不同的关键词的确立,告诉我们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
- 5把边长为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折起,连结,得到三棱锥,其正视图、俯视图均为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则其侧视图的面积为
- 6(6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有关问题: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2 ①② ③ 3 ④⑤ ⑥⑦⑧
- 7计算:(-3mn-1)3=______.
- 8右图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1)图中A、B两处的实验现象是:A处______,B处______.(2)一氧化碳还
- 9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移动阅读《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亿分
- 10I think that something has to be done to stop the air from b
热门考点
- 1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 )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 ③农
- 2材料一:2009年2月22日,2007~2008学年度国家奖学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颁
- 3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著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
- 4对室温下PH相同、体积相同的醋酸和盐酸两种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有关正确的是A.加适量的醋酸钠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增大
- 5Ruby, the artist, is an Asian elephant, She is17 years old.
- 6中学生小鹏经常听到有的同学谈论网上的世界多精彩,便也尝试着去了一次。这一去便一发不可收拾。上起网来什么都给忘掉了。家长、
- 7将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和黄继光纳入下列_______主题最恰当。[ ]A.民族英雄B.科技英才C.近代
- 8计算:(1)2×(﹣3)3;(2)
- 9右图是我国近代清末宣统年间发行的股票。下列对其体现的有关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国最早的股票,开风气之先B.当时
- 10The education of_______ young is always_______ hot and se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