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读柳永梁衡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读柳永
梁衡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扣自然界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水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要在这种气候下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了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盘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一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目而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特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颂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④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⑤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文章第一段在内容上简述了作者记住柳永的原因,在结构上统领全文,同时也奠定了全文通谷简朴的基调。
B.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山松不择地而生,生而与风雪相斗成就自我的不屈精神,赞美柳永虽沦于瓦肆勾栏,却成就自我的文学神话。
C.文章第3段写柳永的遭遇不仅诠释一个逆境成才的道理,也包含着对他的歌颂。
D.柳永本想考取功名,却阴差阳错的如一粒风中的种子一样,无奈地落到了市井之中,但“奉旨填词”的他反而在逆境中获得人生的精彩。
E.不刻意追求成功,却成就斐然;人受命运摆弄,却也可以主宰命运;人受环境制约,却也可以利用环境,这就是柳永给我们的启示与感动。
小题2:通读全文回答,文章题为“读柳永”,说说“读”字的妙处。(4分)
小题3:文章开头说“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柳永对词的发展所作出的主要贡献。(5分)
小题4:文章,从柳永的人生遭遇和做人成事的经历中论述了一个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请你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两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6分)
答案

小题1:AB
小题2:
① 一方面,作者对柳永的认识,是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所以“读”字用得准确。
② ②另一方面,本文侧重探索的是柳永的精神世界,所以“读”字用得传神。
小题3:①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②在内容上改变了词的题材,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③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小题4:例如,苏轼被贬黄州,但黄州的山水明月给了他无穷的才思,《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闪耀着文学艺术的光辉.得以吟诵至今。范仲淹被贬苏州,好友滕子京的真情相托,洞庭湖的阴晴风景,使《岳阳楼记》得以横空出世,光照后人。(6分)
解析

小题1:A项:本文基调应为“深沉高远”。B项:“托物言志”改成“借物喻人”(6分)
小题2:4分,每点2分。
小题3:5分,答对两点给4分,三点给满分。
小题4: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读柳永梁衡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陆龟蒙《冶家子言》中说:“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意思是他的祖辈是做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有意思的是,文中的“东作”被人注释为“春耕生产”。其实,不仅仅“东作”是“春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春风”就总是被说成是“东风”: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更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简直就是东风的解释了。
为什么在中国“东”这个方位词总是可以替换“春”这个季节词?这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热容量小的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海洋由于热容量大,升温较慢,与同一时段的大陆比,海洋上气压相对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秋冬以后,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规律转变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春天,有季风从东面或东南而来,因此,东风也就可以包含春风的意思。
但是仅仅这样说,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因为东西南北这些地理方位词,都关涉到叙述者的位置。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但是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季风或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或从西北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固此春风就不应该是东风。另外,东南季风势力也有限,只能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以西,春风也都与东无关。东南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主导话语权。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因此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并影响到中国人称春风为东风。在语言中,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以谁的视角叙述,谁的视角方位词流行,就看谁的影响力大。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龟蒙将“东作”注释为“春耕生产”表明,在古代中国东风就是春风。
B.亚洲内陆和太平洋在热容量上的差异,促成中国东南季风在春夏期间出现。
C.在古代中国,不能掌握主导话语权,东南西北的方位指代就没有办法明确。
D.东南季风的影响,使中国的农耕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小题2: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请根据原文内容作简要概括。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土流波
吴克敬
原来以为,黄土是凝固不动的,是亘古不变的,却突然有了一次俯瞰的机会,才发现黄土是流动的,像浩瀚的大海一样波涛荡漾。这是我乘坐在飞机上的发现。
所以我要疑惑了,疑惑生养了我们的黄土地,原来就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水国,她是那样丰富,从来都不曾寂寞。在其波动的地表上,那许多的梁峁和沟壑,那许多的树木和庄稼,是一刻都不会消停的,不断地变化着,仿佛他们的生命,蘊藏着太多的活力,难得有那无穷的变幻,才能获得美丽的释放。我仔细地看着那波涛汹涌的黄土地,把它每一道梁峁,每一条沟壑,还有每一棵树木,每一片庄稼地,都看成一个独立的生命,它们紧紧地匍匐在黄土地上,以它们各自所有的色彩和动态,诠释着各自的性感和命运,它们有自己的来路和去处,有自己炫目的光芒和前程,自然还有自己无法预知的漩涡和陷阱
波动的黄土地,不像有形的河道,虽然婉转迂回,却也一目了然。黄土的就不这么简单,她的广阔与丰富,无疑使她显得格外扑朔迷离和不可捉摸。其流动的形态,具有强大的繁殖力。在我的眼底,刚才的一波褶皱,迅速地又会变幻出几个来,那几个又在继续繁衍变幻。我是要惊讶了,惊讶于我所热爱的黄土地。
我想这该是风的能力了,它使如水般波动的黄土地,产生了一种繁复的美,飘飘荡荡,洋洋洒洒,无边无际,不可救药地反复呈现着,层层推进,如冥想一样没有穷尽,显示出广大无比的自然存在,承载了她可能承载的一切:街道、村庄、牛马、鸡狗、树丛、芦苇、粮草、炊烟、月光、雨涝、干旱、诗词、书画、二胡、唢呐、秦腔、皮影、爱恨、朝代……无穷无尽的物事,在遗传的作用下,肆意地张扬着,谁都不愿低头,自信这就是各自存在的源泉,各自挺立的基础。还有高陵、三原、泾阳、周至、户县、蓝田、临潼全都风姿绰约地活跃在波涛汹涌的黄土地上。我必须承认,这是黄土地的不二主人,她们一个一个,历史地种植在黄土地上,差不多都有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高龄了,她们懂得黄土地的性情,知道黄土地的感情,因此就都毫不吝啬的扎根在黄土地上,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贪婪地吮吸着黄土地的营养,不断地壮大着自己。可亲可敬的黄土地,毫无疑问地成了现实生活的参照,是个美人儿,就在黄土地上走出美人儿的风情,是个汉子呢,就在黄土地上走出汉子的英武。无处不在的黄土地,就是一面黄金的镜子,本来是空,本来是虚,但是有了这面镜子,每个生命就都有了意义
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爱黄土地。起小,我就与黄土地亲密不分,溜着面面土,摔着泥炮长成大人,我发掘着黄土地的秘密,寻找着黄土地的诗意。
发现就在我俯瞰的视线里,我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我能看到的公路和村庄,像是流水的河道,一波一波,越流越远。姜村、梁村、碾合村、好娃出在太子村;八阎村、九豆会、十朝留,找不见青龙心发悔。关中西府的扶风、岐山,俯首可拾的就是这样的歌谣,十分上口地记述着那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乡记忆,在这些个星散的村庄里,少不了祠堂、牌楼、路亭、戏台、寨墙等村社特有的基本元素。                             时年2007年春日。
小题1:作者俯瞰大地时,他为什么疑惑、惊讶于所热爱的黄土地?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根据文意,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4分)
(1)自然还有自己无法预知的漩涡和陷阱。
答:                                                                          
                                                                              
(2)因此就都毫不吝啬的扎根在黄土地上。
答:                                                                          
                                                                              
(3)但是有了这面镜子,每个生命就都有了意义。
答: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结尾段与中心关系并不紧密,可以删掉。你的观点呢?请谈谈理由。(4分)
小题4:请从全文角度,鉴赏以“黄土流波”为题的妙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哈佛大学2007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比尔·盖茨
尊敬的Bok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1)我在哈佛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思想,也了解了很多科学上的新进展。但是,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来自于这些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不管通过何种手段,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2)Melinda(注:盖茨的妻子)和我读到了一篇文章,说在那些贫穷的国家,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死于那些在美国早已不成问题的疾病。
(3)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就会问:“这个世界怎么可以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死去?”
(4)答案很简单,也很令人难堪。这些儿童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没有实力,在政治上没有能力发出声音。
(5)但是,你们和我在经济上有实力,在政治上能够发出声音。
(6)不错,人类的不平等有史以来一直存在,但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的新工具,却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些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人类的同情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将来同过去是不一样的。
(7)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涌现出新的革新——生物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它们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去终结那些极端的贫穷和非恶性疾病的死亡。
(8)六十年前,乔治·马歇尔也是在这个地方的毕业典礼上,宣布了一个计划,帮助那些欧洲国家的战后建设。他说:“我认为,困难的一点是这个问题太复杂,报纸和电台向公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事实,使得大街上的普通人极端难于清晰地判断形势。”事实上,经过层层传播,想要真正地把握形势,是根本不可能的。
(9)现在,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革命,人类将因此可以互相帮助。网络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它缩短了物理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它还极大地增加了怀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大学、公司、小机构、甚至个人,能够发现问题所在、能够找到解决办法、能够评估他们努力的效果,去改变那些马歇尔六十年前就说到过的问题——饥饿、贫穷和绝望。
(10)哈佛是一个大家庭。这个院子里在场的人们,是全世界最有智力的人类群体之一。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1)毫无疑问,哈佛的老师、校友、学生和资助者,已经用他们的能力改善了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还能够再做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哈佛的人们可以将他们的智慧,用来帮助那些甚至从来没有听到过“哈佛”这个名字的人?
(12)请允许我向各位院长和教授,提出一个请求——你们是哈佛的智力领袖,当你们雇用新的老师、授予终身教职、评估课程、决定学位颁发标准的时候,请问你们自己如下的问题:
(13)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哈佛的学生是否从全球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
(14)这些问题并非语言上的修辞,你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它们。
(15)我的母亲在我结婚的前几天,主持了一个新娘进我家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上,她高声朗读了一封关于婚姻的信,这是她写给Melinda的。在那封信的结尾,她写道:“对于那些接受了许多帮助的人们,对他们的期待也更多。”
(16)想一想吧,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些人,被给予过什么——天赋、特权、机遇——那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的人们几乎有无限的权利,期待我们做出贡献。
(17)同这个时代的期望一样,我也要向今天各位毕业的同学提出一个忠告:你们要选择一个问题,一个有关于人类深刻的不平等的问题,然后你们要变成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们能够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你们职业的核心,那么你们就会非常杰出。但是,你们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每个星期只用几个小时,只需一点小小的努力,你就可以改变那些人们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第9期)
小题1:这篇演讲辞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引出这个话题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新技术“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4分)
小题3:作者在演讲中引用乔治·马歇尔的演讲和母亲的信的意图分别是什么?(4分)
①引用乔治·马歇尔的演讲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引用母亲的信意在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演讲中一方面要求哈佛学院领导和教授看看哈佛“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一方面在演讲结束要求学生“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这样的说法是否前后矛盾?试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
②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
③后来,就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④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像在做一个永远要做下去的手势,看不清是挥别还是召唤。
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⑨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⑩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11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小题1:结合文意,理解下面各句加点词语的含意。(4分)
(1)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
胎盘:
摇篮:
(2)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
邮戳: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就逃跑般地离开了山”?这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感情?文末又说“为了更深刻地返回”,作者为什么这么说?(4分)
小题3:文章第4段和第7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在文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有的人经常焦虑不安,怀疑自己身体这儿有病,那儿有问题.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状态发展严重的,在医学上称为“焦虑症”。焦虑症属于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不能很好地适应正常环境的反应。这种病人,对现实和未来充满困扰、恐惧和危机感,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了种种内脏症状。
患这种病的病人性格常不稳定,似有大祸临头,死亡降临。因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出冷汗,手脚颤抖。其特点是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病人自己说不清是怎么回事。有“心脏撞击胸壁”“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并由此担心是“心脏出了毛病”而四处求医,可是什么大毛病也查不出来。
慢性焦虑症,患者常诉说心烦意乱,不易入眠;也有的人出现一种“睡眠缺失感”——客观上呼呼大睡,但醒来时却说“一分钟也没有睡着”。因长期失眠,病人十分苦恼,平时表现焦躁、孤独、羞怯、慌乱、紧张、易怒,也有的情绪郁闷,不愿与别人接触,郁闷在心,久思成疾,患者常出现各种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和体征,如头晕、多汗、恶心、呕吐、持续腹胀、便秘、心慌、尿频、思想不集中、视力模糊等。病人常怀疑自己的内脏有严重的病变,忧心忡忡,惶惶不安,但经医生详细检查,却无异常发现。
焦虑症是由于中枢神经机能失调引起的,并无任何器质性病变,所以患者应当相信医生的话,解除“身患重病”的顾虑,建立一个必胜的信念,靠自己的毅力把自己从“病”的陷坑中拉上来。作为患者的亲人、家属不要认为他们是“装病”,生活上要热情关怀、体贴,多做安慰工作。改变生活的环境,让病人到外面散散心,多做些户外活动,这可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作为医者,对病人的主诉症状要作出解释,以消除病人的疑虑。除进行心理暗示疗法外,再适当配以抗焦虑药,疾病的魔影就会很快自然消失。
小题1:下列对“焦虑症”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焦虑症”是一种怀疑自己有病,经常焦虑不安的病症。
B.“焦虑症”是一种对现实和未来充满困扰、恐惧和危机感的病症。
C.“焦虑症”是一种很不适应正常环境并怀疑自己有病的病症。
D.“焦虑症”是一种不能很好适应正常环境并怀疑自己有病而产生的神经性病症。
小题2:下列不完全属于“内脏症状”的一项是
A.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脚颤抖B.头晕、多汗、恶心、呕吐
C.腹胀、便秘、心慌、尿频D.食欲减退、视力模糊
小题3:“焦虑症”致病的生理机制是
A.性格不稳定,环境困扰B.长期精神刺激
C.中枢神经系统失调D.植物神经紊乱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虑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比慢性的内脏症状更为严重。
B.“焦虑症”的产生与人的性格和环境有关。
C.“焦虑症”虽无任何器质性病变,但还是需要治疗的。
D.必胜的信念、亲人的关怀、医生的分析和解释,改变生活环境、心理暗示、服用抗“焦虑药”,“焦虑症”是可以解除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