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泣红
①他叫周祖福,不过,.我更想称他周先生。6岁的时候,做船工的父亲过劳病故,将他撂给了寡母,从此靠母亲当佣做“女红”糊口。日子足够艰辛了,偏偏他又喜欢需要财力支撑的书画;那年代战乱肆虐,偏偏他又怕刀怕枪,闲下来喜欢独在一隅细腻感情;如果糊涂一点,也一样可以快活,偏偏他又精细、聪颖,想干出番事业让人瞧瞧。他的路,很不好走。不好走也许让他想到了飞,他将自己比拟为一只嘴角出血的杜鹃,觉得还没到位,再前缀一个“瘦”,瘦鹃在啼血。那时他还在读中学,居然一个月写成发在《小说月报》上的八幕大剧《爱之花》,文章前的署名,已是“泣红”_-----_文字未到,愁苦已在。
②做上了老师以后,少年情窦点开了一个活泼秀丽的女生周吟萍,郎才女貌,爱得死去活来。可是,再深的爱,能跨得过殷实富户对一个穷书生的鄙薄吗,最后,只留下宝、黛那样的残局。“紫罗兰”是周吟萍的英文名字,之后他办的刊物叫《紫罗兰》叫 《紫罗小片》,他的文集叫《紫罗兰集》《紫罗兰外集》《紫兰忆语》,他的花园叫“紫 罗兰庵”叫“紫兰小筑”----他这样啼血!
③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缠绵悱恻,决定了他属于“哀情巨子”,也十分自然,成了“鸳鸯蝴蝶"里的主角。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矛盾错综。铁肩文人已在写《子夜》写《呐喊》了,他出的书是《鸿雁知己》《新秋海棠》;更热血些的,己在办《新青年》了,他在办《礼拜六》,一本“宁可不讨小老婆,不可不读礼拜六”的杂志:知识分子都无不在“先天下之忧而忧”了,他呢,他购得苏州王长河头一个废园,辟出个周家花园,在里面畜养绿毛老龟,移植五人墓畔义士梅,伺候自居易手栽的槐树古桩。这个人,吝啬的上帝,只给了他这样一副弱骨柔肠。
④也是这个人,当日寇虎视中国时候,就这副骨肠,但仍然爱国情挚,还是在坚持正义和善良。他写下《亡国奴日记》《卖国奴日记》,又写下《祖国之徽》《南京之国》,21个文人在发起文艺界同仁“团结御侮”宣言时,也没有少了他。
⑤日本人来了以后,那样的文章没地方发了,但积压的忧愤和才华仍在。他在找可走的路,找上了水石、花木盆景,一条独特的宣泄蹊径。这个时候,先生开创了以历史
名画为蓝本,构筑神情俱妖的立体意境先河,又结交苏州“二朱一叶”(朱子安、朱犀园、叶菁)盆景名家,切磋琢磨,突破“六台三托一顶”套路,注入文化灵魂,形成粗扎细剪、活泼细腻的苏派风格。l939—1940年,上海举办中西莳花盆景大赛,先生两次夺魁。那时他做唐寅的《蕉石图》,拳石,浅盆,两株青翠小芭蕉相携相映,那样简约,那种清淡,让你觉得这里己离香格里拉不会太远。再后来,他给沈周构筑的《鹤听琴图》,古木下一老叟,悠然抚琴中,点石痴迷不醒,仙鹤飞来不去,一时间,我们也似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有了对接。世间人群,有的喜欢说,有的喜欢做,也有的做不了大事却学会了说大话。说大话和做小事之间,他选择了窄路小事,做这种小事,居然也给世间亮出了一位“大师”。
⑥这样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气磅礴和暴风骤雨成了社会主旋律。待他蓦然回首,一些旧体制过来的朋友已调整了视角和步履,有了新业绩。他旧学太多太深,转不过身来,自觉与时代有了距离。我想象他,像只惊兔,呆在窟中,敏感而胆怯。“惊兔”从一个方向看去,也得到了政府的许多关怀和看重,他的一花一木也端坐大雅之堂,在接受公众的深受和赞赏,他畅想着融入洪流,大干一场,实现“要他海外虬髯客,刮目相看郭橐驼";从另一个方向看去,又发现即使他在谨慎作文,小心做人,依然不时见到报刊不断在揭他的伤疤,说他的不是,他觉得还是退避三舍,置身事外比较明智。他也像一只特爱惜羽毛的瘦鸟,就这样状态,仍有《花前琐记》(1955)、《花前续记》(1956)、《花花草草》(1958)出手,且篇篇清丽可诵。这“瘦鸟”,柔情似水,且有美癖,即使池中金鱼也另取爱称:他的“翻腮”叫“珠帘卷”,他的“水泡眼”称“眼儿媚”,连“堆肉"也是“玲珑女"。先生的境界很理想,可以说他给花木、水石的浇灌,是生命,做着做着,他自己也成了一盆高雅而脆弱的盆景。先生其实清楚,他不是山,不是江,不可能雄伟或者奔腾,他只是枫林雅集外的一条涓流,半窗晴翠间的一只瘦鸟,或竹海饮马,或孤山樵归。
⑦这样又到了“文革”。“文革”是要荡涤一切的,毋庸说了,当然的“革命对象”。1968年8月20日,他再次站到批斗席上,在开明大剧院他从来做的是看客,这一次他成了台上主角。批斗延续到午后,高而瘦的他,体躯失衡,两脚发抖,脱肛下坠又趁火打劫袭来,他右手下意识地伸向患处,顶了一下那阵难耐的疼痛,没有想到右手还握着红宝书。那是一个疯狂的海洋,只要在其间,就一定会疯狂。就这个动作,定下了他的罪大恶极和十恶不赦。
⑧虽然他写过不少爱国文字,也将高尔基的作品第一次介绍到中国,还得到过鲁迅的赞扬,虽然他一世厚道忠诚,没有一次缺过德,也没有坑害过一个人,但这些都不算了。旦然也将领袖赠给他的芒果、香烟尊为圣物,供奉在家,也将高层领导的题词纪念册,放在枕边温习,而这些,反而被判为伪装和两面派,加深着他的罪过。
⑨那时候我们都那样想成为“左派’’,都认为只要沾上“革命”,就绝对光芒万丈。我们都对着孤立的一个,挥着拳头吐着唾沫,总认为声浪最高的那边,真理就最强最多。而那天,他回到家中,古木伤残,花草呻吟,原先塞满古董的一排大柜七倒八歪,空空如也,一生收藏的珍贵书籍和手稿-----这也是他的命根之一,早成灰烬,院外广播震耳,大幅标语越过院墙,直闯院内。能见的路口全塞死了,他又坚持了两天。院中还有一口井,本来早塞了,应众多“紫兰小筑”来客的要求,他恢复了那口井。他投了井。
⑩他用得最多的名字,是周瘦鹃。泣红,本来是他的一个笔名,不幸成了他的宿命。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看似简洁平淡,但不乏作者对周瘦鹃的评价与同情。 |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为读者展示了周瘦鹃不幸悲哀没落的人生历程,令人同情。 |
C.“泣红”是周瘦鹃的笔名,文章用“泣红”作为标题,既吸引读者兴趣,又形象地概括了周瘦鹃的命运。 |
D.建国后,周瘦鹃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看重,他的一花一木也端坐大雅之堂,在接受公众的深受和赞赏。 |
(2)阅读文章第⑤段,分析作为文人的周瘦鹃为何会成为“盆景大师”(6分)
(3)按时间顺序,概括周瘦鹃的人生经历。 (6分)
(4)请结合文本分析周瘦鹃的性格并探究其不幸命运的根源,说说你又是如何评价他这个人的。(8分)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泣红①他叫周祖福,不过,.我更想称他周先生。6岁的时候,做船工的父亲过劳病故,将他撂给了寡母,从此靠母亲当佣做“】;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授安德鲁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遭遇,就会激动地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的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德鲁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找不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屋顶的人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妇女——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慌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 的说着就把美国兵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也很彻底,转眼这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德鲁,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是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棚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德鲁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要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地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关回壁炉的碗橱里。
德国冲锋队员再也没有到这户农家搜查。
小题1:“言语不多”的安德鲁为什么讲到那回遭遇就“滔滔不绝”?文中对法国夫妇的简短的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安德鲁千钧一发从哪些情况判断出“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3分)
小题3:既然“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德国冲锋队员为什么没有再次到这户农家搜查?(4分)
小题4:文题“第二次冒险”的含义是什么?(4分)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拚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拚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大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小题1: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2: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 (6分)
小题3: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6分)
①第五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3分)
②第九段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如何理解?(3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
B.“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这句话说明了任何生命都和人类一样,也都是有感情的,不可避免地有着骄傲的情绪。 |
C.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章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创造生命奇迹、战胜险恶环境、显示生命顽强、增加世界活力、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等。 |
D.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并列的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 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 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 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
小题1: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
小题2: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5分)
小题3: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到些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1)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故事情节很荒诞,其思想内容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灾难性根源。
(2)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成两半:一半身体是恶人,一半身体是好人。恶人专门干坏事,弄得泰拉巴尔的人们痛苦不堪;因此大家都盼望好人来拯救他们;结果梅达尔多子爵充满善良的半边(好人)也来到泰拉巴尔的人们中间。好人与恶人不同,恶人有权有势,而好人无权无势,只是一个流浪者。好人不干坏事只专门干好事和说教,好人做好事跟恶人做坏事一样太过“专一”, 因此也有些不近人情。
(3)一方面是好人的善举有些不近人情;另一方面是好人根本不了解庸众真正需要的不是愤慨和说教,而是他们的灵魂在灰暗和麻木中需要的是启蒙教育;在庸众没有受到启蒙教育之前,他们的脑子只有低级的趣味和自私自利的“本我”〔注〕在主宰自己的人生观;他们此时还无法理解什么是“知德合一”的人生目标,也就不明白怎么去追求穆勒所说的“高尚快乐”的社会。
(4)后来恶人与好人因为争夺帕梅拉(爱情),在拼得你死我活后被特里劳尼大夫把恶人与好人缝合在一起,这样便使得梅达尔多子爵最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5)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从这个荒诞的故事中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
(6)梅达尔多子爵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他如今有了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应当是变得更明智了。”这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就是人自身所具有的邪恶与善良的两种品质。人只有在自身协调了这两种品质,使人自己的邪恶与善良和谐了,换言之就是人自身的和谐,才能使自己变得更明智;否则要么变成像那些好心办坏事的好人,要么变成那些穷凶极恶的恶人。
(7)一个人如果对邪恶与善良的品质没有辨别能力,这个人就是好人与恶人之外的第三种人,什么是第三种人?“‘幸亏炮弹只把他炸成两半,’大家都说:‘如果变成了三块,我们还不知道会看见什么怪事哩。’”这就是第三种人:“我们的感情变得灰暗麻木,因为我们处在同样不近人情的邪恶与道德之间而感到茫然失措。”这种人对善与恶的本质根本分不清,因此感到茫然失措,于是浑浑噩噩过日子,就像人们经常所说的“混日子”。我们通常将这 种人称为庸俗的人,简称庸人。
(8)庸人最大的灾难不是他不是恶人,也不是他不是好人,而是他根本分不清何为善何为恶而被恶人制服的人,人类最大的灾难温床就在庸人的世界里。比如梅达尔多子爵那半边(恶人)一旦在泰拉巴尔作恶,泰拉巴尔的人们就变得痛苦不堪,他们根本无法阻止恶人作恶;而好人想在医治他们的身体疾病的同时也医治他们堕落的灵魂,也会让他们痛苦不堪,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善良。
(9)在何为善何为恶都分不清的庸众世界里,如果你认识到“一个人自认不完整,只是他还年轻。”那么,你肯定也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大声呼唤大夫带上你离开这个充满责任(种种因为庸众的无知而造成的灾难)和磷火(罪恶)的世界的,不过现实永远不会有大夫来带你离开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我们只有一条生路,就是努力使自己像梅达尔多子爵一样,把自身的善与恶的经历都缝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和世界变得和谐;要做到这些,“仅仅一个完整的子爵不足以使全世界变得完整”,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完整的梅达尔多子爵。
(注: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
(摘选自严立真的《不完满的人生才是人生》)
小题1:下列不符合“第三种人”特点的解说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将“第三种人”称为庸俗的人,简称庸人,也就是“庸众”。他们对邪恶与善良的品质没有辨别能力。 |
B.“第三种人”是被“恶人”制服的人,因此他们都属于“恶人”。他们又会不断制服别人,产生更多的“恶人”。 |
C.感情变得灰暗 麻木的“第三种人”,面对“恶人”作恶和“好人”行善都会感到痛苦不堪。 |
D.“第三种人”不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大声呼唤大夫带上他离开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 |
A.“恶人”专门干坏事,“好人”实际没干好事,那是因为他们都太过“专一”,也有些不近人情。 |
B.庸众的灵魂在灰暗和麻木中需要的是启蒙教育,而“好人”的愤慨和说教根本无济于事。 |
C.“知德合一”指的就是人协调了自身的邪恶与善良这两种品质,因为人生是不完满的。 |
D.要使全世界变得完整,首先要使人本身变得完整,而且要使众多的人变得完整。 |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完整的梅达尔多子爵”的内涵。(3分)
访《蚁族》作者廉思
却咏梅
“蚁族”群体多为“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居在城市的边缘。
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廉思:研究发现,大城市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2002年,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
记者:有读者反映,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你怎么看?
廉思:“蚁族现象”也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从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记者:通过你的研究,“蚁族”现在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子?
廉思: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他们急切盼望以积极的思路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政策、条件和进程。
记者:最后,请你对“蚁族”们说些心里话。
廉思:我要为“蚁族”鼓掌,“蚁族”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态,坚信自己的选择,通过不懈的努力,“蚁族”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选自2010年2月25日《中国教育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蚁族现象”在各大城市都有存在,它反映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认真审慎地对待这一现象,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创建。 |
B.“蚁族”群体特点鲜明,他们年轻,坚忍,个人条件较欠缺,来自较落后地区,群居城市边缘,但仍积极融入自己所处的城市。 |
C.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使许多大学生不能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改变自我的定位,奋斗目标的预设不切实际。 |
D.大量民工涌入、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大了“蚁族”生存的竞争压力,“蚁族”绝大多数是“穷二代”,他们无法获得“富二代”那样的家庭帮助。 |
A.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如未找到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的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 |
B.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民工潮相汇聚,使得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而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还没有完全转变。 |
C.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相脱节,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 |
D.传统思想观念、家庭的期望迫使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同时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确实发展机会多、生活质量高,比在其他地方的学生强。 |
最新试题
- 1How can you get along with classmates, especially the ones t
- 2计算:(1)(1-sin60°+cos60°)(sin90°+cos60°-cos30°);(2)cos45°-sin3
- 3120°时,将1体积某气态烃与7体积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时气体体积变为原来的,则该烃分子式不可能为A
- 4如图,在△ABC中,点E、F分别为AB、AC的中点.若EF的长为2,则BC的长为 _______ .
- 5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A.核外电子数B.中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质子数
- 6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①是内在统一的②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 7阅读下面的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Many children act in TV
- 8弱国无外交,落后遭欺凌。中外历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充分说明了这一深刻道理。在《九国公约》中体现“弱国无外交”的内容
- 9有 Al2(SO4)3,FeSO4,CuCl2,NaOH四种溶液,将其两两反应,若有一种溶液滴入另两种溶液中均产生了白色
- 10顺利连结矩形ABCD的各边中点,得到菱形EFGH,这个由矩形和菱形组成的图形[ ]A.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
热门考点
- 1以下选项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精神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D、
- 2文学名著阅读。(4分)根据下面的情节回答问题。在酒楼上,他与金氏父女萍水相逢。在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之后,他找到郑屠,一番
- 3解方程:(xx-1)2+3(xx-1)=4.
- 4如图,军舰从港口沿OB方向航行,它的方向是[ ]A.东偏南30°B.南偏东60°C.南偏西30°D.北偏东30°
- 5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基本环节.
-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B.C.D.
- 7数列{an}中,a1=1,且a1,a2-a1,a3-a2,…,an-an-1,…是公比为13的等比数列,则数列{an}的
- 8长为 L 的正方形线框abcd电阻为 R ,以速度V匀速进入边长为L的正方形区域,该区域中磁场方向如图所示,磁感应强度大
- 9中国历代王朝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齐民要
- 10用方框内适当的词填空 play basketball many ping-p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