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信使
①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锥,将我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五千多米的高度。10月,这正是平原上麦秸垛金黄而干燥的时光,昆仑山却已万里雪飘。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发出的禁令,我们将与世隔绝到春天。
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对我说:"也许军邮车今天会来的。军邮车大约每月从新疆喀什开上昆仑山一次,日子并不准,仿佛一只来去无踪的青鸟。老医生戍边多年,他的话有时像符咒一样灵验。“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后一辆车,总是军邮车。山下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心。”他晃着的满头白发,像一丛银针。
③果然,那天夜里,军邮车像破冰船一样,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整个军营为之沸腾。各单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驿马接到加急文书,拔腿就跑,送给望眼欲穿的人们。
④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活儿一般都分给腰细腿长的年轻人,但白发苍苍的老医生执拗地要做这件事。知情的人私下里说他家中有很老的双亲、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儿,想信比别人更甚。老医生抱着一大摞信,我们扑上去抢。霎时老医生手中就空了,接下来是刷刷撕信,信皮的断屑萧萧而下。
⑤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只温暖而柔软的手,从洁白的信纸中探出来,抚摸着我额前飘动的乌发,心便不再凄然。再看同学和朋友的信。我的同桌此刻在遥远的西双版纳,信中夹了一朵花的标本。她说这是景洪最美丽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气。夹花的那页信纸留有大片紫色的液痕,想像得出花盛开时的娇嫩。我低头嗅那被花汁浸泡过的地方,哪有什么香气,有的只是纯正而凛例的冰雪气息缭绕其中。
⑥同屋的女兵嘤嘤地哭了起来。她的小侄子病了。我们都去劝她,老医生悠长地叹了一口气:“告诉离家这么远的一个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吗?我家里人是从不这样的。”不一会儿,女兵停止了哭泣,因为从老医生送来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经好了。“要有经验,”老医生说,“把信全拆开,码饼干似地排好,从最后面的看起,前面的只能作参考。”
⑦那一次军邮车上山,老医生没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家的习惯,没有信来也许就是出事了。他的忧郁持续了整个冬天。
⑧4月,春天里,这是开山后的第一次通邮。我收到了西双版纳同学的回信:“那朵花怎么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绝不可能没有香气!”
⑨信是老医生送来的。他快乐极了,他的家里寄来了平安信。有时候他又突然疑惑,说他家会不会有什么事瞒了不肯告诉他。我们都说不会不会,你是家里的顶梁柱,离了你,根本就办不了事,怎么会瞒你!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心宽了许多。
⑩终于,轮到他探家了。他很早就告诉了我们,还专门预备了一个提包,为大家装信。我便对着昆仑山皑皑的冰雪,从从容容地写了三十封信。我双手捧着这摞信,郑重地交给老医生。他的白发在雪峰的映衬下,晃动得像一盆水中的粉丝:“你放心好了!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家发信。假如回信快的话,下次军邮车上来,你们也许就能收到回信了。”
⑾他走了。军邮车像候鸟,飞来一次又一次,但那三十封信却一封不见回音。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之间化为青烟。那三十封信,只有给父母的那封,我重写了托人发出。给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兴致。只要抓起笔,老医生的白发就在眼前灼目地闪动,眼珠便发酸。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
⑿后来,在老医生的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远没有我想像的那样老。满头灿然的白发,是昆仑山馈赠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
⒀他死了以后,军邮车还带来过他的家信。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广西一个很偏远的小城。又在地图上仔细寻找,那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该是非常炎热的。老医生的家乡,距离昆仑山,大约有一万五千里。
⒁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又蒸了几遭的馅饼。几处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坚韧的透明纸粘贴过,上面打着蓝色的印章: “邮件已破,军邮代封。”
⒂不知这是否是封报平安的家信?
小题1:第②段把军邮车比作“青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细节描写的作用。(3分)
小题3:第⑤、⑧段两次写到同桌信中的花,
作用是(1) ______________ ____;(2) ______ ____________。(3分)
小题4:第12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 _____ _______ 。(2分)
小题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标题的“信使”就是指文中的老医生形象。 |
B.开篇写昆仑山壮观象征了戍边战士的崇高。 |
C.作者提到三十封信意在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来安排材料,脉络清晰。 |
F.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写人状物淡而有味。
小题6:从情感表达角度赏析最后三段的“那封迟到的信”。(3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2分)“青鸟”比喻军邮车来无定时,与军邮车在封山前的必定到达形成对比,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军邮战士克服险阻的敬意
小题1:(3分)“霎时”“空了”说明抢信迅捷,“刷刷”、“萧萧”说明信封口撕得多而快,突出了战士读信的急迫心情。
小题1:(3分)(1)表现同窗情深 (2)突出两地遥远、白然环境差异大,并与老医生的家信相照应
小题1:(2分)老医生长期坚持在艰苦的戍边环境里默默奉献,令人肃然起敬
小题1:(4分)D E
小题1:(3分)寻找发信地址在地图上的位置,呈现信封的残破,猜测信的内容,描写依次深入,表达了“我”对老医生的思念和对其家人的关切,而末句引发的悬念,暗示了戍边战士的情感世界,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共17分)信使①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三柄巨大的棱锥,将我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五千多米的高度。10月,这正是平原上麦秸垛金黄而干】;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以上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4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报 施
茅 盾
文书上尉张文安向师长请了长假,得了一千元盘缠,离开服务三年多的师部。回家路上盘算着钱的用途,他想到家后买头牛,给父母一个惊喜。
到家已经不早,两位老人兴奋得很,连夜告诉左邻右舍。第二天一早,探望的人挤满了张家堂屋。
他们七嘴八舌的把一大堆问题扔到张文安面前,使得这位见过世面的小伙子不晓得回答谁好!他笼统回答道:“好,都好,前方什么都好!”几位年轻人向张文安探听在前方打鬼子的同村人消息。
“不知道。”他摇头说,又怕对方误会,解释道:“你想,前方部队那么多?知道在哪一个战区哪一个部队呢?”
“早猜到你都不知道啦!”有人讥讽一句。张文安想辩白,一个老成的人插嘴道:“算了,我问一个人,要是不知道,那就算是个黑漆皮灯笼了。山那边村子里喂驮马的陈海清上前方,带着四匹驮马、一个伙计。”“陈海--清!”他记起来,自己还没上前方时,村里曾经议论陈海清丢下老母和妻子,带着四匹驮马万里迢迢的去打日本的事。“怎么不知道!”他戛然缩住,到了前方以后的陈海清究竟怎样?这名字早从他记忆中消褪了,但受不住人家嘲笑,勉强说:“他过得很好!”
问的人接着说:“唉,过得很好。可是他的驮马都完了。他儿子前年接到信,两匹给鬼子飞机炸得稀烂,一匹吃了炮弹,剩下一匹,生病死了,他要给驮马报仇,不把鬼子打出中国去他不回家!你说他过得很好,是个喜讯,他家里两年接不到他的信了。”
“原来是--”张文安惘然,感到众人的眼光都射住了他,忙改口道,“原来是两年没信了。陈海清是好人,炮弹有眼睛,不打好人!”他越说越兴奋,“我想他应该是一个上等兵了,也许升了排长。”“老天爷还有眼睛!”众人赞叹说。张文安伸手抹一下头上的汗,一笑,不再出声了。
午后,浮云布满空中,淡一块,浓一块,天空像幅褪色不匀的灰色布。张文安到集市找董老爹,董老爹告诉他“千把块钱只好买半条牛腿”。一千元如何运用的打算整个儿被推翻了!他带着满肚子的懊恼和气愤走出市镇。
云阵似乎降得更低了,好像直压在头上,呼吸不方便。张文安懒懒地,不情不愿地回家。一个年轻人奔过来,杂七夹八说一大篇,是陈海清的儿子,刚到他家里去过,希望多晓得一些父亲的消息。
“你是陈海清的儿子?你父亲带着四匹驮马到前方?”张文安惊讶地说。年轻人的兴奋和快乐感染了他,他忘记了自己和陈海清在前方并未见过一面,压根儿不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了不起,你父亲是一个英雄!”他随口回答了年青人喜不自胜的询问。
陈海清的儿子说:“我祖母还要问你一些话。她老人家不亲自听见不放心。”
张文安突然心一跳,像从梦中醒来。呆了半晌,才看清在自己面前的,除了那儿子,还有一位老太太和一位有病的中年妇人。
“妈妈的病是急出来的,”儿子说,“今天听得喜讯,就精神多了!”
“谢天谢地,到底是好好儿在那里,”老太太脸上的皱纹展开了。“好人总该有好报!”那病人喃喃地说。
张文安见祖孙三代高兴,心中惴惴不安,支支吾吾编造陈海清的生活状况;又将陈海清编派在某师某营某连,大胆地给陈海清创造极有希望的前途。
祖孙三代静静地听着,虔敬而感奋。老祖母颤声问道:“张先生,海清没有请你带个信来么?”
张文安窘住了,一只手无意中碰到藏在贴身口袋里那叠钞票,莫明其妙地兴奋起来,大声说:“信没有,带了钱了!”
老祖母和孙儿惊异地“啊”了一声,中年妇人轻声吐了口气。
张文安心突突地跳,从贴身口袋里掏出那一叠票子,心跳得更厉害,慌慌张张地把它塞到陈海清儿子手里。
“啊,多少?”那年轻人问。
张文安没回答,老太太插嘴:“嗯,这有五百罢,海清……”还没说下去,张文安的回答吓了她一跳。
“一千!”张文安从牙缝里进出两个字。祖孙三代齐声问道:“多少?”
“一千,够半条牛腿了。”张文安说,心里有一种又像痛苦又像辛酸的异样感觉。
老太太哽咽了,中年妇人低声啜泣,年轻人捧着票子发愣。张文安松一口气,好像卸脱了一副重担,从祖孙三代颤声道谢的包围中,逃也似地走了。(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小题2:小说画线处两次写“云”,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张文安把一千元给了陈海清家人结尾?(6分)
心与手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即刻脸上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人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于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地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小题1:文章第一节人物描写了三个人物。请指出本段人物描写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对这几个人物的描写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4分)
小题2:分析划线句子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并续写诶斯顿想要说的话。(3分)
小题3:分析小说中警长的形象。(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着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 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窸窣的声音。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人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的窃窃的密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 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札札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现在,美丽的雪花飞舞了。我喜欢,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我的喜欢有如四十年来第—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但是,和老年的福建人一样,我回想着过去下雪时候的生活,现在的喜悦就像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似的,渐渐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
记得某年在北京,一个朋友的寓所里,围着火炉,煮着全中国最好的白菜和面,喝着酒,剥着花生,谈笑得几乎忘记了身在异乡;吃得满面通红,两个人一路唱着,一路踏着吱吱地 叫着的雪,踉跄地从东长安街的起头踱到西长安街的尽头,又忘记了正是异乡最寒冷的时候。这样的生活,和今天的一比,不禁使我感到惘然。上海的朋友们都像走工厂里的机器,忙碌得一刻没有休息;而在下雪的今天,他们又叫我一个人看守着永不会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这是多么孤单,寂寞,乏味的生活。
“没有意思!”我听见过去的我对今天的我这样说了。正像我在福建的时候,对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雪的老年的福建人所说的一样。
然而,我还有一个更可骄傲的我在呢。这个我,是有过更快乐的生活的,在故乡:地上厚的积雪,是我的地毡,我在它上面打着滚,翻着筋斗。我把它捻成了团,捧着,丢着。我把它堆成了一个和尚,在它的口里,插上一支香烟。我把它当作糖,放在口里……
“没有意思!你这老年人!”我听见幼年的我对着过去的那些我这样说了。正如过去的那些我骄傲地对别个所说的一样。
不错,一切的雪天的生活和幼年的雪天的生活一比,过去和现在的喜悦是像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一样,渐渐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
然而对着这时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则我的幼年时候快乐的雪天生活的意义,又如何呢?这个他对着这个我,不也在说着“没有意思!”的话吗?
天呵,我们能再想了。人间的欢乐无平衡,人间的苦恼亦无边限。世界无终极之点,人类亦无末日之时。我既生为今日的我,为什么要追求或留念今日的我外的我呢?今日的我虽 说是寂寞地孤单地看守着永没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但既可以安逸地躲在房子里烤着火,避免风雪的寒冷;又可以隔着玻璃,诗人—般的静默地鉴赏着雪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不也是足以自满的吗?
抓住现实。只有现实是最宝贵的。
眼前雪花飞舞着的世界,就是最现实的现实。
看呵!美丽的雪花在飞舞着呢。这就是我三年来相思着而不能见到的雪花。
(选自鲁彦《雪》,有删改)
小题1:文章具体描写了许多地方的雪,请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条列出。作者认为哪个地方的雪景最美?为什么?(6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写上海的雪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作者反复说“没有意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写“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表现了作者对眼前雪花的喜爱之情,给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 |
B.文章所表现的感情跌宕起伏,作者回想福建下雪时候的生活,觉得现在的喜悦就像渐渐融化的雪花一样,立刻就要消失了。 |
C.文章通篇使用对比的手法,和上海下雪时的生活所表现出的欣喜之情相比,北京下雪时的生活让作者感到惘然。 |
D.对于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来说,即便是再美的雪花,也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 |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
①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②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③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未,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高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九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④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 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 |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
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
D.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
最新试题
- 1(5分)写出具有下列用途的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请从以下物质中选择:银、石油、干冰、氢气、铝、铜①最清洁的燃料
- 2如图,光滑平行的水平金属导轨MN、PQ相距l,在M点和P点间接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在两导轨间OO1O1′O′矩形区域内有
- 3计算:(3+1)0+813-94.
-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朝搴毗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 。 (屈原《离骚》(2)
- 5一人看到闪电12.3 s后又听到雷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30~340m/s,光速为3×108 m/s,于是他用12.
-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曾国藩《复李少荃中丞》材料二 夫共和
- 7在如图所示的坐标平面的可行域(阴影部分且包括边界)内,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有无数个,则为A.-2B.2C.-6D.
- 8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DC=AD,BD⊥CD,则∠C的度数为________.
- 9巴黎公社在1871年4月16日颁布法令,规定“把一切企业主已经逃跑或已停业的工厂和作坊交给工人协作社,同时保证企业主有权
- 10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农民戴的斗笠是圆锥形,已知圆锥的母线长为30cm,底面圆的半径为24cm,则圆锥的侧面积为( )
热门考点
- 1除去CO中少量的CO2,选用的试剂和装置均正确的是( )A.AB.BC.CD.D
- 2已知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的棱长为2,则它的表面积是______.
- 3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两个对象,写出有一定寓意的文字。 (示例)玫瑰——你娇艳的花朵下面,却有着锋利的刺,是不是因为你懂
- 4She has _______ interest _______ I do.[ ]A. the same ;
- 5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铜铁合金中的铁的质量分数,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不同进行实验来测定.他们取只含铜铁两种金属的合金样品质量
- 6He started walking when he was ______.[ ]A. 2-year-old
- 7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
- 8【题文】已知函数f (x)的定义域是[ 0 , 2 ] , 则函数y =" f" (x+1)+f (2x-1)的定义域是
- 9阅读材料:“欧洲人很早就把中国称为‘赛里斯’,是‘丝绸之国’的意思。公元前1世纪的一天,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灿若朝霞的长袍
- 10设集合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