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乱世出奇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
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小题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6分)
小题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案

小题1:AC
小题2:(6分)①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②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每点3分)
小题3:(6分)①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②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每点3分)
小题4:(8分)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理由:①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由:①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②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乱世出奇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
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  王淼
豪·鲍克斯教授认为,建筑与建筑物显然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具备文化的和审美的价值,后者不过是“仅仅建成而已”,其满足的也只是商业、住宅或政府的需求,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满足的是人类对于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的原始需求,那么,建筑所庇护的就不仅仅只是人的身体了,它同时还庇护人的灵魂,满足的是人类对于生活品质和人生梦想的追求。
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我们城市中的大多数“房子”其实只能算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境界,又能够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与这两个概念相类似的,还有被称为专业人员的“建筑师”——在豪·鲍克斯眼中,真正伟大的建筑师无一不与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建筑师却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因为他们只会造房子,却无法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当然,正是鉴于这种专业建筑师的成绩“就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的现状,豪·鲍克斯认为,既然建筑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既然建筑物的一个很关键的功用就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那么,建筑就决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而让建筑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建筑中来,如此种种,也就显然比培养少数专业人员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我觉得与其说作者是在阐释一种建筑理念,不如说他是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的实质不是让人迎合建筑物,而是让建筑物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生活理念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示。正像豪·鲍克斯所说的那样:“除了设计、建设、精神内涵和不动产值之外,你对建筑的真实体验就是正在影响你的意识观念的那些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
作者以大量细节——诸如,卧室的装饰、厨房的美化、以及浴室与壁炉的设计等等,展示了一座建筑物所能够达到的境界;他同时也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社会目的和象征意义,进而学会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作者以此告诉我们,积极参与到建筑中来,其实就是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建筑博览》)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豪·鲍克斯教授”关于“建筑与建筑物”的观点一项(   )
A.建筑与建筑物为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具备者文化与审美价值,后者则只是满足商业住宅及政府需求。
B.建筑与建筑物境界差别甚远,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而建筑则庇护人的灵魂,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与梦想的追求。
C.按照豪·鲍克斯教授的观点,城市中的所有住房只是建筑物而非提升人生境界充当心灵家园的建筑。
D.建筑与建筑物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功用,而不是像建筑物一样只是用于遮风避雨。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建筑是由专业的建筑师所造,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建筑师,只能建造建筑物,且只能满足人的原始需求。
B.真正伟大的建筑师无一不与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大多数建筑师则只是“高级工匠”。
C.建筑师能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层次,专业建筑师的缺少则使城市越来越丑,但并非最急迫问题。
D.建筑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建筑更要发挥真正专业人员的作用,同时对公众进行审美教育。
小题3:下列各项信息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豪·鲍克斯教授认为,让建筑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非常重要。
B.教授的观点与其说是建筑观念,不如说是生活观念,不是人迎合建筑,而是建筑适应人。
C.培养人对建筑的参与意识,让人真实体验建筑,这应当是建筑师最高的使命与最大责任。
D.普通人应当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象征意义,要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西栅的梆声    迟子建
①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呢,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在我眼里就是烛白色的了。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朴素,充满激情而又深沉内敛。因为烛白色里,掺杂着天堂的色彩。
②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依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被动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
③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篷的木船,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不大不小的渡船,如同恰到好处的鞋子,最适合游人的脚。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
④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看来电的筋骨,实在强啊。没有月亮的夜晚,那一团团湿漉漉的橘黄的灯影,看上去像是月亮生出的金发婴孩,是那么的鲜润明媚。带着一身的水汽,船停靠在客栈的码头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洗漱后躺下,已是深夜了。旅途的劳顿,并没有使我立刻入睡。不过在西栅失眠是幸福的,因为你在静得出奇的夜里,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
⑤我醒来的时候,西栅还没醒,因为它被浓雾包裹着,所以到了天亮的时辰,它却亮不起来。早饭后,我出了客栈散步。上了一座灰白的石拱桥,站在桥上,只见河两岸的房屋,好像晾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紧紧缠绕。你想看远一点的河道,看不清楚;想看近处房屋的飞檐,也是看不清楚的。雾中的西栅,也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上午十点多,雾小了,雨又来了,所以那个白天的太阳,和那个夜晚的月亮,是逃跑的新娘,芳踪难觅。
⑥我独自出了门,看夜下的西栅。
⑦石板路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了。西栅静起来,而另一种光明,却升起来。点缀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为主,但也有幽蓝的光带,裹着石桥,使桥有了闪电的气象。那一盏盏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随着晚风轻轻摇荡,像恋人温柔的眼。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竟一个人都不见,那一座座阒然无声的深宅大院,使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我有些害怕,连忙回到离出发点不远的放生桥那儿,桥下有一个小酒吧,还有零星的顾客。
⑧刚停下脚步,就见柳树丛中闪出一只猫来,雪白雪白的,它好像赶赴什么约会,飞也似地越过石桥,去另一岸了。正当我要走下石桥的时候,一阵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了。打更的人穿行在哪一条巷子,我并不知晓。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
(《悦读》2009.4,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项()(5分)
A.文章首段,作者将乌镇比做一枝莲花,将其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比做张开的花瓣,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具有象征意义。
B.在作者眼中,西栅是最美,而船娘则更能够体现西栅的风情,最适合摆渡,也是作者心目中的西栅名片。
C.“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朴素,充满激情而又深沉内敛”,此句运用了对比与拟人手法。
D.作者在文章第④段,分别写如“金发婴孩”的灯影,写西栅夜阑时的失眠,写“淙淙的流水声” 都是为了突出西栅的静谧。
E.文章最后一段写西栅的绑声,不仅切合文章标题及文章内容,更主要的是为了抒发作者对
小题2:文章标题为“西栅的绑声”,作者为何从乌镇开始写起?(6分)
小题3:联系文本,概括作者是如何描写西栅?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有人说,文章最后的“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应该删去,你同意吗?(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赏梅勿忘齐如山
时下电影《梅兰芳》大热,齐如山之名得以频频见诸报端。正如他晚年在回忆录中所言:“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
齐如山早年身兼梅兰芳的编剧、导演、媒介推广和经纪人等多重身份,是“梅党”的核心人物。后来他又以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被学界公认为“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之一”。只因后来去了台湾,他才被人们忽略乃至遗忘。
齐梅二人的相识在梨园界是一段佳话。1913年,新近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
刚从欧洲涉猎了西方戏剧理论的齐如山观后,如鲠在喉,当晚便写了一封3000字长信给梅兰芳。“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齐如山直率地批评了传统演绎,并在信的后半部分,把薛仁贵唱段分成9个段落,一一配上自己设想的柳迎春的身段。
10天后,齐如山又去看《汾河湾》。当谭鑫培唱到那一段时,梅兰芳忽然站起身来,与谭的唱腔相配合,身段、表情丝丝入扣。散戏后,谭鑫培对别人讲:“窑门一段,我说我唱的有几句,并非好得很啊,怎么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兰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即写信加以指导,前后写了100多封。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对戏剧的理解,却从不见面。据说有时梅兰芳演出前,也会偷眼往台下看,每次总见一位“高高的,黑瘦的四十多岁的男子,戴着礼帽,留着两撇小胡子”。
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由此订交。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后来又把古代描写舞蹈的辞赋中的动作找出来,编成身段,教给梅兰芳。这段合作被后人誉为“珠联璧合”。
齐如山之于梅兰芳,就像罗瘿公、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当时正是依靠幕后的文人创作团队,“旦角”才超越“生行”成了京剧中的主角。
九·一八事变后,梅党两大支柱,“戏袋子”齐如山与“钱袋子”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发生争执,最后梅采纳冯耿光意见,迁居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二人就此分开。
齐如山此时写给梅兰芳的信,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某种意义上说,齐如山的确说中了梅兰芳的命运。其后8年抗战,梅兰芳蓄须明志。再后齐如山去台湾,梅兰芳留大陆,天各一方。建国后,担任京剧院院长的梅兰芳奔赴各地讲话、开会和慰问演出,晚年新戏只有为国庆献礼的《穆桂英挂帅》一出。齐如山则在台湾继续从事京剧研究,著作颇丰。
齐如山赴台定居后,梅兰芳每逢过年必到齐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以大礼参拜。在那个政治气候十分敏感的年代里,这实属难能。1961年夏,85岁的齐如山从广播中得知梅兰芳逝世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他后来将梅兰芳手写的中堂张挂出来,时时瞻望。
齐梅二人的合作始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其时旧文化尚未完全瓦解泯灭,新文化尚未成型,艺人和“有着新思想的旧文人”才得以形成某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937年前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
注: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字如山,以字行于世,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剧作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为传记文体,其主要表现手法是借助人物的言行及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引用与对比也凸显了人物形象。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表现齐如山与梅兰芳关系,同时借助插叙,回放、倒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二人亦师亦友的生动关系。
C.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而齐如山则流在北京,两人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在于齐如山的倔强骄傲的性格。
D.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不向日寇低头,解放后留在大陆,后齐如山则移居台湾从事戏剧研究,著述颇丰,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E、文章后半部分则表现了齐如山对梅兰芳的牵挂之情,“老泪纵横”及“挂中堂”的细节生动形象,表现力足。
小题2:文章首段引述齐如山“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齐”二人关系的?
小题4:联系全文,请用概括语言为齐如山撰写人物简介。(字数不超过300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哪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来源:《中国书画》  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22分)
收藏幸福
池莉
一个人宣称自己幸福的时候,那不一定是真的幸福。去年秋天,我在中央电视台参加一个节目的拍摄,遇上一个少女。在演播开始之前,我们都坐在演播室外面的走廊里,惟有她坐不住.她兴奋的双眼炯炯,手足无措,不断地对我们说:"我真是幸福!我太幸福了!"她为生平第一次被中央电视台邀请而感到幸福,更为即将被某部领导接见而感到幸福.。
我再次见到这个少女是前不久的事情,在北京的一个读者俱乐部里,她静静的坐着,年轻的脸上布满过分凝重的沉稳。后来,她十分沧桑地告诉我:"我是多么幼稚可笑啊!那天我简直就是小丑!当然,我再也不会那么傻了,哪里有什么幸福?狗屁!
大约前后也就是一年光阴吧,那少女就全盘否定了她以前那么充沛的幸福之感。我不知道在那少女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但是,在我看来,她健康地活着,她年轻漂亮,她还有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她身上挂着激光随身听,她喝茶的时候嘴唇有力而且充满渴望,她的皮鞋光洁如新,这就够了。这就证明她完全有可能遭遇幸福,不过自古少年多激愤,常常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样子的少女也是不奇怪的。
幸福到底有没有?当然是有的,只是幸福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和肤浅。新鲜感和兴奋感都不能当作幸福,新鲜感和兴奋感都不过是一种燃烧,注定会转瞬即逝。幸福则是另外一种东西,它直接与我们自己的心灵有关,而与世俗的一切,与物质的一切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所以,受到某个领导的接见,或某种规格的邀请,获得某种荣誉得到某种奖赏,被某个人赏识,到达某种地位,甚至所有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世界性的,它们也不一定就是幸福。要知道所谓世界性也都是一群人在热闹而已.有太多的因素随时会击碎人为构造的热闹和光荣。这种游戏,人类已经在反复操练。
关键的是自己的心灵,它是否在那一瞬间冲破肉体层层屏障,直接接受那极度欣悦之感,并且把那欣悦之感攫取回来种植在我们的感觉之中,然后,就有一股甘泉开始在我们的血管里缓缓流淌,长久不衰地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无论我们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想起它,它就会流淌和滋润。这才是幸福.。
说实在的,人的短暂一生,幸福并不多见,它是需要我们精心收藏的。当你埋头工作了许多时日,终于在某一时刻圆满地完成了预想的工作,你站起身来,推开窗去,恰好这一天外面是连天白云,花香草也香,那么深深地呼吸吧,放眼远望吧,微笑吧、呼喊吧,不要急于结束这一刻,不要忽略了这一刻,这就是幸福,慢慢品味它,享受它,并且收藏它吧。当你独自在机场候机,你的班机一再延误,你烦躁的眼睛在茫然的游动中突然被另一只烦躁的眼睛所理解,你们不由自主地相视一笑,都在同情和安慰对方,如果你的心情忽然就熨帖了一点点,这就是幸福!当你正在痛苦的时刻接到朋友的电话,这个朋友仅仅从你一声"喂"中立刻就捕捉达到你此刻的心态,那么,这也就是人生的一种幸福,你应该感恩并且好好的收藏它,因为此时此刻与你同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大家都很忙碌,都分别在各自的磁场中,而听你一声动静就可以进入你的心情,实在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你孩子梦呓中呼唤你,这就是你的幸福;你丈夫在你突然落后他几步的时候,搜寻你的目光中闪现出一丝失落的张皇,这就是你的幸福。抓住并默默地收藏起它吧。
不要以为幸福直接等于金钱,不要以为幸福直接等于情爱,不要以为幸福直接就是香车宝马、功名利禄,不要以为幸福直接就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幸福是另外的东西,是有灵性的东西,是需要有微妙对应的东西。只有懂得收藏才会懂得品味,只有懂得品味才会抓住幸福。幸福这东西,拿起来与放开去是大不一样的,就如我认识的那个少女,她一旦放弃就会发现幸福全部流走了,她只好认为幸福是狗屁,但我们谁都明白幸福不是狗屁,人生需要它,否则,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小题1:文章开头写一个少女的经历有何用意?(4分)
小题2:阅读第6段,作者认为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应当收藏哪几个方面的幸福?请简要概括。(8分)
小题3:文中说“幸福这东西,拿起来跟放开去不大一样的”,其中“拿起来”与“放开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结合全文分析。(4分)
小题4:作者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为什么说要收藏幸福?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