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①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①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②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题1:对“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和“各自走散为是”中两个“是”理解正确的是(      ) 
A.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是“正确”的意思。
B.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应承或同意,后者表示跟“非”相对的意思。
C.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存在的意思,后者却表示一个判断。
D.两个“是”不一样,前者含有“凡是”的意思,后者表示“适合”的意思。
小题2:下列各项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宅子—拿来—文化遗产 B.姨太太—遣散—供剥削阶级享乐的腐朽的东西
C.鸦片—毁掉—文化糟粕D.烟灯烟枪—送博物馆—有害但可作反面教材的事物
小题3:对“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鱼翅是贵重食品,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B.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C.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重。

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
小题1:鸦片—治病—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又有害的部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①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莫高窟(节选)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较易,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工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边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
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看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
色流中很难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 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 。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 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小题1:第一段中“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句中,“标本”是指什么?“一千年的生命”又是指什么?(4分)
小题2:纵观全文,(1)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几个朝代的壁画,分别用了怎样的色流概括各朝代壁画的特点,请选其中三个朝代作答。(2)根据第四段的内容,概括出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的三个特点。(6分)
小题3:阅读最后一段,(1)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心目中莫高窟的与众不同之处。(2)作者在文章最后表达了怎样的心愿与期望?(4分)
答:(1)         。(1分)
(2)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郭文斌
(1)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2)“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这便是“清明”。
(3)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4)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5)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6)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7)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8)面对人们对“死”的看不开,庄子又说:丽姬是艾的女儿,许配给晋王时,哭得死去活来,对未来的陌生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感。嫁过去住进王宫,享受美食,就对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宫中如此舒服,还哭个什么劲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死亡恐惧不安,是否到头来也会笑自己对世界的依恋不舍很幼稚呢?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9)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10)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12)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13)如果说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有意思的是,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中国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14)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小题1:“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请说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2:第二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作者说“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也说“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从“清明”节来看,庄子与孔子思想的相通之处是什么?     (4分)
小题4:作家陈忠实有这样的评语:“由最平常又最不平常的清明节起笔,探究我们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和民族性格,安详悠远,深情动人。”请说说本文探究的“人文脉络和民族性格”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苏童和白先勇的这些青春记忆小说中,我们读到的与其说是“成长”,倒不如说是“拒绝成长”。苏童曾这样描述他的早期作品:“一条狭窄的南方老街(后来我定名为香椿树街),一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南方少年,不安定的情感因素,突然降临于黑暗街头的血腥气味,一些在潮湿的空气中发芽溃烂的年轻生命,一些徘徊在青石板路上的扭曲的灵魂。”少年们在这阴郁、潮湿的香椿树街上像是一群经原子辐射后的生命,疯狂又变态地生长。苏童没有点明辐射源何在,只以闪烁出现的“七十年代初”等时间标记表明那里正在进行一场浩劫。生活在无序状态中,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为世界整序,那就是暴力。《舒家兄弟》中,总是被父、兄压抑的舒农谋划着放火烧死家人;小拐梦想恢复哥哥的野猪帮,他的英雄生涯却在另一帮少年的折磨侮辱中结束;在长篇《城北地带中》,小拐最终在单枪匹马与十余个男孩的斗殴中丧生在煤堆上。然而暴力非但没有带来他们渴求的秩序,反而造成了成长的终结:死亡。少年血粘稠地流淌着,腥甜的气息仿佛被雨沤烂了的花朵。
而在白先勇的小说中,拒绝成长的方式恰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固置”,“固置”于童年发育的某一时期。对于《玉卿嫂》中的容哥、《寂寞的十七岁》中的杨云峰、《藏在裤袋里的手》中的吕仲卿来说,他们所“固置”的是俄狄浦斯阶段,恋母情结萦绕的时期。总有人终生未达到成熟。我们总是悲哀地发现:强迫忘记,却总难忘记的过去会在新的布景下上演;那个童年时受过伤害的孩子总是尖叫着不肯死去,寄生于成年后的体内。甚至,就是在一个表面上成熟的人心里,都有着不肯愈合的童年创伤。无法达到成熟的人,是一株幼时遭铁丝捆绑歪斜着生长的树,是面貌已成年而形体似孩童的侏儒。然而,这也是成长之路岔向的终点,不只是“长大了”才叫成长。“拒绝长大”也是。
苏童和白先勇正是那种受伤的灵魂,他们罕见地保持了感受乃至品味童年痛苦的能力,过于敏感的心灵对于生活来说,可能是一种重负,但对于艺术来说绝对必要。毕竟小说是样残酷的东西,因为它绚目的美可能正是建立在写作者极致的痛苦体验之上。就像北村所说:“我们可以欣赏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美,但我们是否体验到或愿意承受这种美后面的代价,那种极度颓废的体验会使美更夺目,但倾诉者却要忍受苦难,因为这些最美的是那么容易消逝呵!”                        (选自李学斌《海峡两岸: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小题1:分别概括苏童和白先勇“青春记忆小说”表现的“拒绝成长”的内涵。
小题2:根据语境,分析下面两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少年血粘稠地流淌着,腥甜的气息仿佛被雨沤烂了的花朵。
                                   ▲                                     
②无法达到成熟的人,是一株幼时遭铁丝捆绑歪斜着生长的树,是面貌已成年而形体似孩童的侏儒。
                                   ▲                                    
小题3:文章最后说,“苏童和白先勇的青春记忆小说为我们创造了美,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结合文意,说说这代价是什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一小时的故事
[美国]凯特·乔宾
知道马勒太太心脏有毛病,将她丈夫的死讯透露给她时,尽量婉转也相当费了一番心思。她姐姐约瑟芬吞吞吐吐告诉她时,遮遮掩掩,透露了一半真相。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也在她身旁。火车出事惨剧的消息传到时,他看见“死亡名单”中,布伦特利·马勒的名字是第一个。
她不像许多女人获知同样的凶讯时,那样全身瘫痪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她顿时,突发性、毫无顾及地哭倒在姐姐的怀中。一阵伤恸过去后,她独自回到自己房中。不准任何人跟随。敞开的窗户前,她将身子沉进一张舒适、宽大的靠背椅中去,她的身躯感觉疲惫。她看见家门前广场上的树梢无不震颤着新春的声息,空气中嗅得到春雨的甜香,窗下街头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远处不知谁的歌声袅袅飘到她的耳际,无数的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面对她窗户的西方天边,相遇又相叠的云层中这里、那里地绽出几块青空
她一动也不动,偶尔一阵啜泣。她还年轻,脸容白皙、平静、带着压抑。但此刻她眼中的凝视却是无神的,盯伫在远处天边的一块青空上。有些什么在向她逼近,而她正怯怯地等待。是什么?她不知道。但她感觉得到,自天空中钻出,经由弥漫在空气中的声音、香味与色彩,向她逼近。此刻,她的胸口紊乱地上下起伏,开始认出了向她逼近且要占有她的是什么,她奋力地想用无力的意志将它击退。一个渺小、悄然的字眼自她微启的唇间溜了出来:“自由、自由,自由!”空洞的凝视与恐怖的神色也随着这个字眼自她眼中流失。她的双眸变得炯锐而明亮。她的脉搏加快,循流的血液温暖也松弛了她每一寸的肉体。她知道,在那悲愤的一刻过后,决然属于她自己的长远年华就要到来。她张开并伸出臂膀去迎接它们。
今后,她不会再为另外一个人活;她要为自己活,不会再有一种强烈的意志迫使她向那种盲目的坚守屈服。然而,她终归是爱过他——有的时候。多半的时候,她并不爱他。“自由!肉体与灵魂的解放!”她不停地悄声念祷。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恳求她:“开门啊!我求你;把门开开——你这样会病倒的。看在老天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没有病倒。”
的确没有;靠着敞开的窗户,她正痛饮长生不老的琼浆。她的幻想如脱缰之马,在未来的日子里狂奔。她吐出了一句明快的祷言:但愿人生长久。就在昨天当她想到人生可能长久时,她还打了个冷颤呢。她终于立起身来,在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房门。她的眼中透着炽热的凯旋光芒,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她的手环抱在姐姐的腰间,两人走下了楼梯。理查在下面等候她们。有人在用钥匙开启大门的弹簧锁。进来的是布伦特利·马勒,略带旅途的倦容,手里却很从容地提着旅行袋与雨伞。他的旅程离火车出事地点遥不可及,他根本不知道会有车祸发生。约瑟芬刺耳地尖叫,理查飞快地要挡住他,不让他妻子看见他,马勒感到错愕。然而,理查动作已经太迟了。医生到来时,说她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的结果。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讲述了马勒太太在听到丈夫伦特利·马勒因火车出事死亡的消息到丈夫活着回来这一小时之内发生的她一个人的故事。
B.“就在昨天当她想到人生可能长久时,她还打了个冷颤呢。”是对马勒太太因为要与并不相爱的丈夫生活一辈子而痛苦。
C.“决然属于她自己的长远年华”指的是女主人公感受到即将获得的永远自由。
D.“她吐出了一句明快的祷言:但愿人生长久。”这是女主人公对误传为火车出事而死去的丈夫的祈祷。
E.最后一段写女主人公的表情(“她眼中透着……姿态”)、动作(“她的手环抱……”)说明女主人公能够克服丈夫去世的痛苦,正视现实,决心化悲痛为力量。
小题2:第二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主人公马勒太太的内心世界,请就第三段的心理描写部分加以分析,说说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写道:“医生到来时,说她死于心脏病——乐极生悲的结果”。你对“乐极生悲”怎样看?说说你的理解和认识。(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倒立的马云,一切皆有可能
苗向东
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而马云也很配合这个角色。马云有一个绝活:单手倒立。他能够一只手撑,倒立数分钟而面不改色。他不仅自己练倒立,还要求全体干部员工练倒立。他说:“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马云儿时的偶像是小鹿纯子。而纯子最吸引他的就是遇到困难时就倒立,于是马云认为这个倒立一定是一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所以马云把倒立练得炉火纯青,甚至学会单手倒立的绝技。
后来他创立了公司,在面临“非典”的困难时期,公司如何走出困境呢?一次,马云看到一幅画,上面画了许多鱼,但除了一条之外都往一个方向游,只有这条鱼是往相反的方向走,这幅画的题目叫《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于是马云悟到:淘宝网换一个方向,也许我就是最先到达终点线的人。于是他想到了通过练倒立,来让大家学会倒立着看世界。
为此马云自2003年以来做了一个特殊规定:每个进入淘宝网工作的人员,无论胖瘦、高矮,都必须在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男性需保持倒立姿势30秒才算过关,对女性的要求稍低些,10秒即可,否则只能卷铺盖走人。为什么要练习“倒立”呢?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不用任何器械,训练很方便;二是通过练习倒立,促使大家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自此,“倒立”成为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此后马云无时无刻在鼓励这种“倒立”视角。2008年8月的一天,马云突然找到秘书,神秘兮兮地说:“走,跟我去淘宝!我今天要临时抽查,要所有高管都给我倒立,看看他们会不会。”在淘宝专门的倒立室里,每一个高管轮流在马云面前演示倒立。果然,有几个高管没能完成。马云甩下一句话:“限期整改,过段时间复查。”几位没有过关的高管人员,通过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倒立的技巧。
倒立思维的结果,就是马云始终走的是特立独行之道,不断打破常规,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马云有很多奇特的“倒立观”,他信奉这样的理念:永远不做大多数。“如果一个方案有90%的人都说好的话,我一定要把他扔到垃圾桶里去。因为这么多人说好的方案必然有很多人在做了,机会肯定不属于我们。”于是马云没有投身热门的门户网站的红海,而是看中了国外市场上运行失败的B2B模式;没有擒贼先擒王,而是专攻中小企业;没有虚张声势打造影响力,而是出其不意的玩起了“西湖论剑”,来的宾客里居然有美国总统克林顿;没有在互联网急速膨胀烧钱的年代跟风,而是把高盛公司1999年的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用到了2005年。逆向思维可以构成核心竞争力,这是马云倒立后得到的逻辑,所以他总能把自己置于冷静旁观者的角色,游刃有余。伴随着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马云也一直以“反其道而行”的商业思维成为具有反常规精神的企业家代表。
仅靠倒立显然远远不够,马去还将倒立不断延伸、扩展。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有时候,客户是你的上司,有时候,客户也是你的员工。对于经理人而言,大部分人的思路是先站在个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学会站在公司立场上考虑问题,反倒更容易让自己脱颖而出。他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逆反思维、反教条、出人意料,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思维的商业逻辑体现了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马云的倒立,用熊彼特的话说就是“创新”,用汤姆彼得斯的话说就是“颠覆”,用安德里格鲁夫的话说就是“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用柳传志的话说就是“重新写一份菜谱”。结果倒立着的马云和倒立着的阿里巴巴人,用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神奇地走向了成功。
(摘自《格言》)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马云“倒立看世界”的独特思维是受到他儿时偶像小鹿纯子的启示而产生的。
B.“永远不做大多数”的理念是马云奇特“倒立观”的主要反映,体现他的特立独行之道。
C.马云倡导“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是指不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还应站在客户的立场、公司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D.马云做事不钻热门,不跟风,不造声势,这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竞争力不行而做出如此抉择。
E.马云是具有反常规精神的企业家代表,其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就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小题2:“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其作为“异类”的具体做法。(6分)
小题3:“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阐明马云的这句口头禅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及商业优势。(6分)
小题4:着重阅读最后一段,用自己的话对“马云的倒立”加以评价。并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做此评价的理由。(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