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小题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B.“个体之间”表述错误,原文是“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C.“为了谋生”不对,第四段中“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表明乡民聚合是无目的的。D.“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原因分析不当,是“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没有隔阂”表述错误,原文提到“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表明并不是没有隔阂。B.“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于文无据。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表述错误,原文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试题分析:
小题3: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偷换词语,造成语意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中说“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核心考点
试题【(2013·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整个殖民时期,不论是对欧洲殖民者,还是对被他们压迫的非洲奴隶及本土的印第安人来说,烈酒都是艰难岁月中的一种慰藉。
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而饮用者只有让自己完全喝醉才能产生这种幻觉。一位17世纪的法国研究者在介绍印第安部落时说道:“他们非常喜欢酒精浓度高的饮品,但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着。印第安人有“要喝必醉”的习惯,因此,当看到欧洲人有时选择喝葡萄酒时,他们感到非常纳闷。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贸易,因为它会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然而,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贸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在墨西哥,自从西班牙人引进了蒸馏术后,麦斯卡尔酒得到了发展。它是墨西哥人和中美洲人的日常饮料,经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发酵制作的一种酒精浓度较低的龙舌兰酒蒸馏而成。后来殖民者使阿兹台克人和其他的当地印第安人爱上了麦斯卡尔酒,并逐渐离不开这种高浓度烈酒。1786年,墨西哥总督认为,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喜欢烈酒,而这种喜好又能很好地帮助殖民者巩固统治,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他建议:“这样,我们就能让他们有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依靠我们。”
在火器、枪炮、疾病、瘟疫和蒸馏饮品的帮助下,老牌帝国的殖民者成了新世界的统治者。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由于它长时间不变质,飞机上的乘客总喜欢在行李中放上一瓶免税的烈酒;另外,为了逃避消费税,消费者总是购买免征赋税的烈酒,这种行为不正是对朗姆酒经营者和威士忌爱好者传统的一种继承吗?
小题1:文章以“烈酒”为话题,先分析印第安人________的缘由,再叙述殖民者________的行为,最后指出烈酒在今天仍然被人所用的情况。
解析:答案: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烈酒与印第安人
B.烈酒里的精神慰藉
C.酒瓶与异国文化
D.酒瓶里的殖民主义
解析:选D。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
解析:选D。
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它现在的贫乏并不致命,并不意味会被永远拒之门外。它自身的没落为其正本清源和准备改进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古典柱式中,建筑找到了它的最高表达方式:即使天才们也不能再对它做进一步的改进,就如同无法再改进人类的身体和骨骼一样。辛克尔宣称:建筑的进化在过去很显著,现在只有受过训练的眼睛才能觉察到古典柱式中所需要的改进。
这在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是显而易见的:当说不好古典语言时不能就这样放弃;相反,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又必要建立适当的途径来重构古典形式。有人说传统建筑语言已经枯竭并最终过时,这是一个灾难性事件的结果,这样的论点并不是出于对传统建筑自身内在结构的评价,而是对传统建筑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滥用的拒绝。传统建筑远不是一种外来语,真正的传统建筑仍在和我们对话,而且效果很好。即使我们不能够发出我们自己的,它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过去的、现代的危机既没有侵蚀也没有污染传统语言: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了起来或被人们所视而不见。传统建筑语言的知识构架以及了解如何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过渡期被硬生生地打断了。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现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建筑价值的转变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自愿的,而是有决定因素和原因的——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选自[卢]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传统建筑有可能会暂时没落,它的发展和完善始终不曾停止过。 |
B.传统建筑如同一种活着的有机物,总是在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
C.传统建筑由于并不致命的贫乏,目前被建筑师们暂时拒之门外。 |
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
A.传统建筑因被滥用而遭拒绝,致使有人作出其语言已枯竭的论断。 |
B.传统建筑就像古典语言一样,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
C.传统建筑产生危机,是由于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 |
D.传统建筑语言并没有被侵蚀和污染,其原则可能已经被人重新使用。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解析:选AE。本题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观察事物的外表”错,原文是“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C.“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不正确。D.文中“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的是“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而不是“人”。
小题2: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 |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葬石记
韦 名
老李头一生只打过一次仗,在一个遍布雨花石的山头上,打了一次惨烈无比的仗。那一仗回来,老李头左裤袋里装了大小不一的20块雨花石,右裤袋里也有16块。
几十块雨花石中,有扁圆、椭圆、鼓圆、鸭蛋圆,形状各异;有桃红、柳绿、杏黄、青紫,五彩斑斓。这些雨花石伴随着老李头走过辉煌的几十年。老李头带着这些雨花石,一次次去演讲,感动了无数的人。
“一个胖子兵,大大咧咧地攻上山头来。我斜靠着一棵松树,举枪瞄准他的大脑袋……”老李头从左裤袋里掏出一块圆圆鼓鼓紫罗兰色的雨花石,“枪响人倒,这个兵立马见阎王去了……”
“一个矮子兵,往山上攻了几次都被打了回去,想从侧面偷袭。”一块扁平的桃红雨花石被老李头拍到桌子上,“我掉转枪口,屏住呼吸,看着他慢慢上来……近了,近了,近得不能再近了,我扣动了扳机……”
左裤袋里20块雨花石一一被老李头摆到了他面前的桌子上,一块雨花石代表一个被老李头击毙的敌人。台下,热血沸腾。
“这个是敌人的探子,贼眉鼠眼的,趁我们歇息,偷偷出来打探情况。我发现时他正往山下跑。”老李头从右裤袋掏出一块三角形的黄褐色雨花石,“说时迟,那时快,我举起了枪。可惜了,那一枪只击中他的左肩。我再次举枪时,埋伏着的敌人向我反击了……让他捡回一条***!”
“总攻开始了,我们像猛虎下山,一个正在逃窜的敌人被赶上了,我二话没说,冲上去就是一枪托。”老李头从右裤袋里掏出一块斑驳的雨花石,“一枪托下去,敌人在地上打滚。顾不了结束他了,我们一路冲下山……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右裤袋里16块雨花石也在老李头讲演过后被摆在桌子上。一块雨花石代表一个被老李头击伤的敌人。台下,掌声雷动。
多年后,请老李头作演讲报告的越来越少了。但老李头每天仍然把雨花石分装在两个裤袋里,到处走。石头把草绿色的军装撑得鼓鼓的,老李头一有空就把雨花石掏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一遍又一遍地数,然后自言自语。这是战斗英雄老李头不作演讲报告的全部生活。
生活虽然单调,老李头却幸福无比。就是在中风最严重的日子,老李头讲话异常艰难,也每天看雨花石,数雨花石,一脸满足。
老张头从台湾回来,专程到干休院找老李头。两个老头相见,抱头痛哭。老李头和老张头是光屁股长大的兄弟,老李头大老张头三岁,老李头参加革命后,两人就失去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老李头到处查找老张头的下落,无果。
“你参加革命走后,我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我那一批被抓壮丁的有二十多人,都是穷苦人家。苦啊!一路上跑了两个,一个被抓回来打断了腿,其他的糊里糊涂上了战场,最后只剩下两个活着到了台湾……”老张头老泪纵横。
老张头走后,老李头很长一段时间不看不数雨花石。
大病了一场,老李头出院后,行动不利索了,每天靠着干休院的北墙晒太阳。看着落叶飘飞,老李头眼角潮湿。“回……回……房间。”老李头让护士推他回房间。在房间角落里,看着两小堆雨花石布满蜘蛛网,一只小小的蜘蛛还在辛勤地织网,“装……装……起……来!”
护士好不容易才弄明白老李头要把房间里的这两小堆雨花石装回裤袋,“首长,您装这些石头干吗?”
“埋……埋了……”老李头示意护士推他出房间,
“生……生命……”
在干休院南边的一丛杂草里,老李头让护士扶他坐到草地上,用手一丝不苟地刨开两个深深的土坑。老李头哆嗦着手先从左裤袋里一块块掏出雨花石,然后异常庄重地放进坑里,填土,压实……完了,又把右裤袋的雨花石掏出,放进另一个土坑……
两个裤袋的雨花石分别放进了土坑,埋成了两个小土堆。做完了这一切,老李头呆呆坐着一动不动,泪流满面,“生……生命……”
夜晚,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上雪停,干休院银装素裹,阳光把两个雪白的土堆照得异常耀眼。
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二段对雨花石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说中的老李头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品大量引用了老李头演讲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认为:让故事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就是老张头的突然出现。你是否赞成这一说法?请结合作品情节、人物和主旨等方面的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
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源于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志这一历史进程。平心而论,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至于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好处。但是常常被用来标记产业革命的蒸汽机,它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
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构建我们置身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常常产生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于禽兽亦不远。
我们想要理解我们置身其间的环境。而在这种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说,到推理,到验证。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屡胜,屡试不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人对科学和技术认识的状况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年伽利略死牛顿生,时届科学发展之初,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去想地球绕太阳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到了1879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生,光绪朝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了的技术。与深藏不露的科学精神恰成对比的技术,这种物化了的力量,所向披靡,而国人穷于应付。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对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仍把洋人视为异类的一般读书人了。
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一个体系。但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不属于“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 )
A.提供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判定标准。 |
B.树立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 |
C.产生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 |
D.形成一个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 |
项是( )
A.17世纪中叶,西方现代科学已经开始发展,而中国农民起义正酣,明王朝正走向末路,中国人无暇顾及看似与社会不相***自然科学的研究。 |
B.19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保守的中国的大门,对这已经充分发展起来的、所向披靡的先进技术,中国人只能穷于应付。 |
C.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固步自封,中国知识界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所以面对现代科学,他们无法理解,更无法消化。 |
D.科学是技术的基础与前导,二者密切结合。对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一般的读书人了。 |
A.从历史上看,科学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发展的,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密切联系,比如蒸汽机和热机理论。 |
B.技术的发明可以给社会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而科学则不然,它并不常常产生直接的物质利益,而是帮助我们理解自然、世界。 |
C.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以理性为指导的全新的认识模式使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从而确立。 |
D.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现代思维方式在非科学领域得以验证的一个重大事件。 |
最新试题
- 1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 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AB,BC中点,则三棱锥B B1EF的体积为__
- 2根据微粒结构图给出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示三个原子 B. ③为金属元素 C. ①与③能形成共
- 3下列反应:3A(气)+B(气) 2C(气)+2D(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A=0.6mol/(L·s)
- 4复数(1+1i)4=______.
- 5据临沂气象台2011年1月5日预报:受强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我市将有降雪天气,并伴有5~6级偏北风,气温将下降10~12
-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其文约,__________,其志洁,____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
- 7在四棱锥中,底面为菱形,,, , ,为的中点,为的中点(Ⅰ)证明:直线;(Ⅱ)求异面直线AB与MD所成角的大小; (Ⅲ)
- 8下表显示的是我国几项经济指标占世界的比重。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图表说明我国①经济发展保持了比较高的发展速度 ②经济
- 9要调查下列问题,你认为哪些适合抽样调查( )①市场上某种食品的某种添加剂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②调查某单位所有人员的年
- 10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的30多年间,淡化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1957年到1986年,他
热门考点
- 1阅读理解。 It"s summer movie time again. And heroes are read
- 2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②杂合子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 3(-3)9+(-3)10等于( )A.-3B.39C.-39D.2×39
- 4A Korean survey shows that shopping cart handles are the mos
- 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定溶液的pHB.稀释浓硫酸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D.读取液体的体积
- 6如图是花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花的主要结构是______(填名称).(2)植物开花传粉受精后整个③子房发育成_
- 7公安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全国范围内严厉整治“酒后驾驶行为”,这反映了 [ ]A.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 8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当今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为此,某一班级专门组织了一场辩论赛。
-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
- 10阅读理解题: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记为i2=-1,这个数i叫做虚数单位.那么和我们所学的实数对应起来就叫做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