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将门之后   [李晓燕]岳青每次说自己是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时,那准是和岳大婶干仗的时候。岳大婶就狠命地在地上跺着自己的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将门之后   [李晓燕]
岳青每次说自己是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时,那准是和岳大婶干仗的时候。岳大婶就狠命地在地上跺着自己的一双小脚儿,仿佛那脚下的土地就是岳青。岳大婶把牙错得“啧啧”有声,说:“你也不撒泡尿照照,就您老那身子骨儿。捏把捏把不够一碟子,还将军的后呢,给将军牵马恐怕还不够格儿呢!”
与岳大婶开战,岳青一感到力不从心时,便败走麦城。出了自家的后门儿,直奔南园茶楼。在那里,岳青是十足的将门之后,只要给钱,就是山呼“万岁”,跑堂的小二儿也照呼不误。岳青往往要上一杯铁观音,一面品茶,一面看着楼下熙来攘往的人流和车流。唉,人少多了,车也少多了,就几天的工夫,这街就不像个街了!岳青在心里叹惜。岳青暗骂:狗娘养的日本人,真作孽呀!那苍凉的情景让岳青的眼里仿佛要生出热泪来一般。
正在岳青心里潮乎乎的时候,金四爷一挑帘子进来了。金四爷是岳青在茶楼最不想见到的人。关于将门之后的问题,谁也不跟岳青较真儿,可就是这个金四爷,却以大清八旗子弟的后代自居,一百个不把岳青放在眼里。
金四爷一进门,就看见岳青坐在那里,端着茶碗的手悬在半空,眼睛却向他这边张望。也不等跑堂儿的招呼,金四爷径直朝着岳青对面的座位走了过去。到近前,却不坐下,而是把一只脚踩在岳青对面的那张椅子上,手搭着椅背,眼睛斜瞪着岳青,说:“你不是将门之后吗?有种跟日本人试试,***个把日本人让老子瞧瞧,也不枉你是将门之后!”岳青拿着茶碗的手抖了一下,险些洒了那铁观音。看岳青还是坐着不说话,金四爷把腿从椅子上放下来,抬屁股坐了上去,直冲着岳青的脸低声说:“不行就本本分分做孬种吧!”岳青还是没有搭话,举着茶碗,一口一口地啜茶。待一碗茶饮尽,放下茶碗,冲着金四爷一抱拳,说了句“四爷您慢用”,不待金四爷回复,径自走下楼去。
谁也没在意岳青的离去,大家依然喝茶的喝茶,下棋的下棋。外界的纷乱仿佛早已阻隔在了茶楼的门外。可是,天知道,人们的心却是浮躁的,张歪脖将军时居然忘记了拿掉对手的棋子。常胜将军孙二庆连输三盘,可大家却都端着一个平静的表情,藏着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要不是岳大婶找到茶楼里来,大家还以为岳青是回家了。可是,岳青没有回家。从早上出门一直到日头西斜都不见人影,岳大婶就着急了,岳青从来没有出去这么长时间过。岳大婶说,我们是吵了,可是我们哪次不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呀!大家不禁哗然。岳大婶却哭了,那死鬼一定是出事了!
金四爷带了一帮人去寻找岳青,因为金四爷认为岳青的失踪跟他头晌说的那番话有关系。金四爷想,这老小子不至于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吧?要是那样,我金四以前还真是小看了他了。
天一擦黑时,从出西关的坟场上找到了岳青。那情景,把金四爷着实吓了一大跳。
已经是初秋的夜了,天一黑,就显出夜露的苍凉。岳青躺在一个坟头上,清白的月光映照着他苍白的脸,他前胸挂满了血迹,身体早已冰凉,但他的一只手却紧紧地掐着一个日本军人的脖子,两个手指陷到脖颈里边。血顺着他的手背流入袖口,早已凝固。而他的另一只手则抓着日本军人戳在他前胸的刺刀。想来,他死前,是和日本军人进行了生死对视,那目光早以刻入彼此的心里。
金四爷缓过劲来,就长嚎一声:“岳青,原来你真是将门之后啊!”在场的人无不低泣。帮岳大婶料理完岳青的丧事,金四爷就参军了。他临走时说:“我不战死***场,就是凯旋!”
(选自《短篇小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岳青面对苍凉的街道,眼里直想流泪;金四爷鼓动岳青去***个把日本人,这样的言行表明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对日军的仇恨。
B.岳青是将门之后的说法没有得到岳大婶的认可,岳大婶因此常与岳青吵架,除此以外岳大婶对岳青还是非常关心的。
C.金四爷帮岳大婶料理丧事后就参了军,一方面是他想弥补内心的愧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誓死也要捍卫中国人的尊严。
D.茶楼中的人们都表情平静却内心浮躁,说明日军的恶行已经激起了人们的不满,但胆小怕事的他们只求能置身纷乱之外。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岳青是如何证明自己是将门之后的故事,深层的用意却是为一个懦弱的民族能够强大起来指明方向。
小题2:小说反复写到茶楼这一地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将门之后”的岳青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主要由金四爷与岳青“较真儿”和岳青与日本军人同归于尽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8分)
答案

小题1:答A、C给5分,答其中一个给2分;答B、D、E不给分。
小题2:①茶楼是岳青能够找到自己“将门之后”尊严的地方;②茶楼里的金四爷对岳青的“较真儿”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③茶楼能够容纳各色人等,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的环境。(6分;能够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角度答题,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以“将门之后”自居,但又时常表现出怯懦的一面;②性格平和,但有中华儿女的血性;③有悲悯之心,勇于捍卫国家尊严。(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解析各占1分)
小题4:【观点一】金四爷与岳青“较真儿”的片段精彩。①描写了金四爷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岳青的甘受挑衅的巨大反差,有强烈的冲击力。②构成主人公岳青捍卫“将门之后”尊严的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在艺术上,运用细节描写、衬托手法等,真切地呈现了“较真儿”的过程,生动形象。【观点二】岳青与日本军人同归于尽的片段精彩。①展示了岳青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地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中华儿女维护自身尊严和国家尊严的主题。③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①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较真儿”的金四爷和“将门之后”的岳青形象的互相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在艺术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衬托等多种手法,精妙传神,画面感极强。(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英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自习比照,以辨识正误。题中,B项错误是,岳大嫂与岳青吵架的原因,小说并未交代。D项错误是,“只求能置身纷乱之外”的想法未必是当时所有人的真实心理写照。E项错误是,“为一个懦弱的民族”的说法不正确,小说的深层用意也不是“指明方向”。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可从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供典型环境、表现作品主题等方面分析。题中的茶楼,是岳青能够找到自己“将门之后”尊严的地方,因此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是金四爷跟岳青“较真儿”的地方,因此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一个能够容纳各色人等的地方,因此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从小说对人物的心理、语言、行为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入手。小说中,岳青以“将门之后”自居,说明他有自尊;但从金四爷对他的嘲笑可以看出,他又时常有表现出怯懦一面的行为。从岳青常被岳大婶吵得败走麦城看出,他性格平和;但从他被金四爷激后真的***了个日本军人又可看出,他有中华儿女的血性,勇于捍卫国家尊严。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可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既可认为金四爷与岳青“较真儿”的片段精彩(这需要从金四爷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岳青的甘受挑衅而形成的巨大反差有强烈的冲击力;构成了岳青捍卫“将门之后”尊严的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真切地呈现了“较真儿”的过程等方面分析),也可认为岳青与日本军人同归于尽的片段精彩(这需要从展示了岳青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地塑造;表达了作品讴歌中华儿女维护自身尊严和国家尊严的主题;运用了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等方面分析),还可认为两个片段同样精彩(这可从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衬托等多种手法,精妙传神,画面感极强等方面分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将门之后   [李晓燕]岳青每次说自己是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时,那准是和岳大婶干仗的时候。岳大婶就狠命地在地上跺着自己的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 屋
张 炜
①我居住的这座都市,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是丛丛高山,它们笼罩在雾气下的神秘诱惑我,甚至是召唤我。我每次走进大山深处时,心境都为之一变,有时甚至会为这样的情绪所惊喜,在心底自问一句:多么奇怪啊,仅仅是半天不到的时间就来到了这里,而此地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啊。寂静的山谷,树的谛听和注视,还有鸟儿问答。山石裸露,云母、石英的闪光。黄昏时刻,一种低沉的山之咏叹开始了,它感动我们,我们却找不出它的源头。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若有若无的声音。大山的早晨也有这种咏叹,但那又是另一种色调和意味。
②山中绝少人烟,只偶尔看到几处遗下的小小山屋。它们如今完全被丢弃了,主人是谁又为何离去,这已经是个谜了。大约仅仅是几十年前,这些山屋还被人兴致勃勃地打造,而今打造者却弃它而去,再无踪影。人的兴致真是奇怪的东西,它总是忽东忽西没有确定,变化无常。但我可以想象其中的原因:山下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山上的人于是再也待不住了。
③小屋里的人不是和尚,他们是守山人,林场工人,或其他什么人。他们下山寻找新的日子,于是把原来的工作连同心情一块儿丢下了。我稍稍有些困惑不解的是,难道现在的山上就不需要那些工作了?比如说大山不需守、林木不需护,连同其他一些山里的营生,在现代都可以一并省略?
④不管怎么说,一个个挺好的小屋就这样被遗留山上,它们空空的,静静的,黑黝黝的。屋里有一种烟火气还隐约可闻,但这需要用心去嗅。我长时间在山中徘徊,寻访了许多山屋:也就在这样的时刻,我竟然私心大发。我在盘算一些事情。因为我发现这些小屋比最好的帐篷还要坚固,而且就扎在了帐篷应该扎的地方。我欣喜地发现这远离尘嚣的山屋可以成为我这个饕餮之徒眼中的美馐。看过了一个个山屋,搬进了其中的一座。因为一个渐渐走近中年的男人有些惧怕了,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被尘嚣围追堵截的狼。逃离之心人皆有,有缘遁迹几人能?多么奢侈的思想和行为,多么繁华的简朴。
⑤偶尔有好友来访,他们总不忘捎来一些吃和用的东西。这样的白天或夜晚啊,是多么愉快的时刻,好像整个的友谊都变得簇新了。大家一块儿从拥挤中,从无边的繁琐中挣扎出来,这时大大地舒出一口气。山下,凡是不好的消息都不愿提起,暂且让我们与他方隔绝。这里有树林山泉和鸟兽,有久违的一切,于是什么都不缺了。朋友当中的大多数没有长时间离城的条件,他们只好匆匆地来,恋恋不舍地去。我从他们的身影联想起自己,想这几十年的光阴,想那些消磨和耗损,想每一个人究竟会被什么拖累、拖累一生?这样一直想到许久,想到头疼。
⑥我有一个聪慧的朋友说过:人与物质的关系不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更不是役使和被役使的关系,而应该加以调整,调整为崭新的关系。究竟怎样调整?没有说。不过我深深理解这种渴望和想象。是的,人在物质世界中要获得一点点自由,大概离不开这种调整。人的烦恼在许多时候的确来自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可怕的、没有尽头的物质***把我们自己淹死了,可我们仍旧在一刻不停地往这浑浊的污潭中加水,一直弄到彻底的灭顶之灾。
⑦我在山屋中愉快而真实地生活,高效率地劳动,日常生活用品却消耗甚少。我这会儿真的感受到了美国梭罗的自得,也真的认为一个人并不需要那么多。同时我也进一步明白了,简朴的生活并不等于简陋的生活,更不等于难以为计的尴尬,不是无米之炊。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每次走进大山深处,作者的心境都会为之一变。主要是因为山间景致太美,恍若人间仙境;徜徉其间,世间的一切烦恼皆可忘却。
B.山下城市生活的繁华热闹对于山民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山民们因此丢弃山屋,下山寻找新的生活。
C.“饕餮之徒眼中的美馐”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久困都市、渴望隐居的作者得其所愿之后的欣喜和兴奋。
D.作者以山屋为中心,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山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画面,写出山屋的神韵,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心灵踱步
张秀亚
①又是阴天,浮云的帘帏还未曾拉开。火车行过那长遍茅草的山坡,渐渐地速度快了起来。她觉得那垂垂的草叶,好像她的思绪,如波,如带,纷披,凌乱。
②打开车窗,她又似呼吸到青麦那股特有的沁人芳香。比那香味更浓的乡愁,似烟非烟,弥漫开来,沾濡上她的睫毛了。啊,在这阴沉沉的天气,无处不萋萋,在她这怀乡病的患者,也就无处不凄凄了。
③她眨了眨眼睛,车子正在浊水溪上的铁轨桥上狂奔,这溪水已经干涸了,只是溪床上一些乱石,大睁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
④车子在终点停下来了,她的眼睛自车窗外收了回来,那本单调但有趣的大书,遂暂时向她阖起来了。她走下火车。亲切的目光到处逡巡着。
⑤长髯的老榕树旁边,是几辆饱经风雨的破旧三轮车,那些车夫还认得她,古铜色的脸上,浮漾着古铜色的微笑。在数不清的日子里,在那简陋的车儿上,她享受过多少清风与明月。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她可以从容地坐在车子座位中间,那两个蠕动的小身子,紧紧地依偎着她,有时候,一张红通通的小脸突然贴了过来,小手开始摸弄她的面颊,拉扯她的头发。她那时感觉到幸福、温馨,毕竟有两个美丽的小生命需要她……想着,想着,她不知怎的竟跳到一辆三轮车上来了。
⑥车子上只有她一个人,空荡荡的,当年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呢?他们的生活的天际线已经扩展了,他们有了他们自己的新天地,他们已不再需要一个母亲过分关怀与扶持……她的嘴角在搐动着,她在笑呢,在笑吗?
⑦一缕阳光,穿过了车篷的缝隙,照到她的鬓边。暖洋洋的,就像当年两只温热的小手捧着她的脸,接着,嘘着气的小嘴巴贴到她的耳边来了,“嗯,妈妈,给我五毛钱,去买个大气球”。她笑了,这一次笑得真开心,但还未敢笑出声来,怕车夫听了会感到诧异。车子走过一片凤凰木树荫,顽皮的阳光隐去了,也没有了那甜甜的、泡泡糖味道的耳语了。
⑧车子又转了一个弯,她看到那座图书馆了,白色的屋顶,土红色的墙头,散布着木棉花的影子,有着夕阳一般颜色的木棉花,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受,和墙里边那些旧书的纸色一样,令人总想到过去的日子。
⑨“啊,没有什么,秋天的落叶!”
⑩在把玩着那些落叶时,她每随口念出那几句译的诗。的确,一片普通的枯干了的叶,原本没有什么,只是它代表着一个浅碧的春天,一个浓艳的夏日,一个有回忆的瑰丽生命。
⑪车子停下来了,也打断了她的沉思。啊,这是她的老“家”呢——什么地方才是一个游子的“家”呢。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谁家孩子养的鸽子在吐着泡沫般的声音。邻居门口的榉树,守望着一地日影,一条发亮的蜥蜴,在她这旧宅的短墙上爬过去了,是她的断了线的思想吗?
⑫她原来是想在这个旧家里呆一个下午的,但是到了门口,看到那锈了的铁锁,实在不想进去了。那宅院里满潴着一池清水似的寂静,她不想去搅动它。
⑬这些残破的砖头,这么多年来,看过多少次她的身影的闪出闪进,听过多少次她的絮语同歌声?真的,如今她已忘了那些老歌,那些可爱的老歌。她如今转而爱谛听寂静,她多喜欢那两句:“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
⑭太阳渐渐地斜下去了,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任着它生锈吧,任着它锁住一地夕阳吧,她又要走了。
⑮她默默地祝福,为了她那些老邻居,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
⑯当晚,她又坐夜快车回到某城,她觉得很疲倦,也很快乐,她已做了一次心灵的踱步。
(有删改)
小题1:“她”的这次“心灵踱步”,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其情感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⑪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说,“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请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
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个人情思与人生感悟相结合,意蕴丰富,引人共鸣。
B.“她”因思乡而归乡,在回乡过程中找到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自己的快乐,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和宁静。
C.文章第⑤到第⑦段将“她”的现实所见与过去与孩子的点滴回忆交织,既充满了往事不再的痛苦,也有亲子之爱的美好幸福。
D.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为序,记叙了“她”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她”内心复杂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
E.“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是因为老家静悄悄的,作者心情也恢复了宁静,不愿打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 亲
莫 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③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辞,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母亲对“我”的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请联系全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的标题为“母亲”,在第⑤段却详细描写了“我”曾经看过的一个电视
画面,请你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说:“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
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请结
合文章,联系生活,从“母亲”和“生命”两个概念中任选一个简要说说你
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在饥饿缠绕的苦难岁月里母亲的勤劳、朴实与坚韧。
B.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平淡中见警策,平凡中显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C.这篇散文与传统的叙写母亲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一样,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全文主要赞美了作者母亲的勤劳乐观和坚韧。
D.文中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这与标题联系不紧,文章显得思路不够严谨,因此本文在驾驭材料、谋篇布局方面还有待商榷。
E.文中“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苦难也要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是文学保持生命力的根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深 夜
[俄]蒲宁
这是一个梦呢,还是像梦境似的神秘的夜间生活?我感觉到忧郁的秋月老早就在天空徘徊,已经是该摆脱白天的一切虚伪和忙乱而休息的时刻了。似乎整个巴黎,包括它最贫困的角落,都已沉入了睡乡。我睡了很久,最后,睡眠慢慢地离开了我,仿佛一个不慌不忙的关切的大夫做完自己的手术,看到病人已能均匀地呼吸,睁开眼睛,为生命得到恢复而羞怯地、愉快地微微一笑,就离开了病人。我醒来,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处身在宁静、明亮的夜的王国。
我在五层楼自己的房间里,沿着地毯悄没声儿地走到窗口。我有时看看光线微弱的宽大的房间,有时通过窗子上边的玻璃看看月亮。月亮把光线洒在我身上,我举目仰望,久久地看着它的脸庞。月光穿过淡白色的花边窗帘,给房间深处添加了一丝微光。在房间里边是看不见月亮的。可是房间的所有四扇窗子都被月光映得锃亮,窗边的一切东西也同样照得清清楚楚。月光穿过窗子照在地上,形成几个浅蓝色、银白色的拱形图案,每一个图案中都有一个由朦胧的阴影构成的十字架,但图案投在圈椅和椅子上,这十字架就柔和地折断了。靠边的一扇窗子旁边的圈椅里,坐着我所爱的人——她穿着一身白色衣服,模样像一个小姑娘,面色苍白而美丽,由于我们所经受的一切事情,由于经常使我们反目成仇的一切事情,她已经疲惫不堪了。
这一夜她为什么也不睡呢?
我避免接触她的目光,坐在同她并排的窗台上……是的,夜已深了——对面房屋的整个五层楼墙壁全被阴影笼罩着。那里的窗子露出一个个黑洞,像是失明的眼睛。我朝下看看——街道像是深深的、狭窄的小巷,光线也很昏暗,空无人迹。整个城市也是如此。只有那朦胧的月亮,斜挂在天空,慢慢地移动,有时又久久地躲藏在烟雾般飘动的云朵里,一动不动,只有它孤单单的、清醒地守在城市上空。它直照着我的眼睛,光艳夺目可是有点儿亏蚀,因此显得楚楚可怜。薄云轻烟似的在它旁边飘动。在月亮旁边,云也显得很亮,像融化了似的,稍远一点,就变得浓厚了,而在屋脊后面,就完全积成阴森的、沉甸甸的一堆了……
我很久没看见月夜的景色了!我的思潮又回到童年时代,在俄罗斯中部丘陵起伏、树木稀少的草原上的,迢遥的、几乎遗忘了的秋夜。那里,月亮在我故乡的屋格下窥视着,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并且爱上了它温和的、苍白的脸庞。我在想象中离开了巴黎,霎时间依稀看见了整个俄罗斯,仿佛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着一片辽阔的低地。看,这是波罗的海金波粼粼的荒凉的海面;看,这是在昏暗中向东方延伸的阴沉的松树林;看,这是稀疏的森林、湖泊、小树林;这下面,往南,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平原。森林中铸着长达数百俄里的铁轨,在月光下发出暗淡的光线。沿铁路线闪烁着睡眼惺松的五颜六色的小灯,一盏接一盏,一直伸向我的故乡。在我面前是一片丘陵起伏的田野,田野里有一幢古老的、灰色的住房,在月光下显得破旧而温柔……几时曾经照进我的房间,后来又看我变成为少年,而现在又和我一起伤悼我那不幸的青春的,难道就是这个月亮吗?是它在这个明亮的夜的王国给予我安慰吗?
“你干么不睡觉?”我听到一个胆怯的声音。
经过长久的、固执的沉默之后,她首先同我讲话,使我心中感到既痛苦,又甜蜜。我低声回答:“不知道……你呢?”
我们又长时间地沉默着。月亮明显地往屋檐那边落下去了,月光已经深深地照进我的房间。
“原谅我吧!”我走近她身边说。
她没有回答,用双手捂住了眼睛。
我握住她的手,把它从眼睛上挪开。她的脸颊上挂着泪水,眉毛举得高高的,抖动着,像是孩子的眉毛。我跪在她脚下,把脸紧贴在她身上,任凭自己的眼泪和她的眼泪不停地淌下来。
“难道这是你的过错吗?”她不好意思地低声说,“难道这不会是我的过错吗?”
她破涕而笑,又快乐又痛苦地笑着。
我对她说,我们两人都有过错,因为我们两人都破坏了在世界上愉快地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我们又相爱着,像那些一起经受过痛苦、一起感到过迷惘,而后来又一起找到难能可贵的真理的人们一样地相爱着。只有这苍白的、忧郁的月亮看到我们的幸福。
小题1:结合全文分析秋月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前后文,赏析文中“她”的形象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只有这苍白的、忧郁的月亮看到我们的幸福”?你的人
生经历中是否也有某个起着类似作用的物象,结合具体人生片段谈谈自己的
体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通过几次对月的细致观察和精心描写来表达作者深夜里的内心感受是本文突出的特点,描写时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B.在文中第一人称的运用贯穿始终,这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抒情氛围,让读者很容易被深深感染。
C.正如1933年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颁奖词所言,“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本文擅长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
D.这篇散文的内容随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思绪变化而变化。从表达对象看,在内心独白、爱人、秋月间穿梭;从时间来看,在现实和回忆中转换;从空间来看,在巴黎和故乡间跳跃。阅读时,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紧迫感。
E.本文主题丰富,意蕴深沉,在月夜的宁静中,仿佛一切都笼上了忧郁的氛围,有反思,又有伤悼,还有强烈的家国之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满和小满
刘 林
棚屋里漆黑一团,两个烟头一闪一闪,忽明忽暗地映着两张脸。大满猛嘬了口烟,说,小满,哥有话要给你说。哥,啥话你就说吧。
大满顿了顿,硬声说,这阵子咱哥俩下窑还得岔开,得留一个人在上面。哥,你这是为啥呀?为啥?这煤窑早晚得出事。咱俩不能把命都搭进去,得留一个给娘养老送终,娘这辈子太苦了,吃尽了苦不说,还受人欺侮。咱得给娘当孝子,要让娘过得让一村人打心里羡慕。
哥……小满张了张口,叫了声。仿佛看到大满眼中含满了泪水。哥,我寻思,要不咱回家种地去。咱手头有了两万块,再找人借点,你该把春芳姐娶进门了。
回去守着那几块娘从石头缝里抠出的地有啥活头。小满,你听哥的,再熬个三年两载的,挣个三五万,回头就给你娶房媳妇。大满又猛嘬了口烟,那烟头立马就烧着烟屁股了。
哥,咱不下这窑了,咱再去寻一份活干。小满低下头,吞吐着说。
小满,咱虽把性命搭在肩上,但下窑挣的都是现钱,上哪儿干活能挣到这份现钱?小满,这是两万块,俺下窑了,你就在上面守着。大满狠嘬了一口,把烟头掼在地上,一脚踏在上面,用脚尖拧了几拧
小满呆呆地望着大满闯入无边的夜色;夜色从门缝里挤进来,一下子浸透小满的身心。
煤窑竟然真的出事了,一个班十多个人全埋在窑里,没一个能活着走上来。
小满的天顿时塌下来,昏天暗地,一连好几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反反复复地想着那天晚上哥下窑前发生的事,怪自己当时咋不拼命阻止哥下窑呢,咋不自己下窑,让哥留在上面呢。哥要是好端端地活着,就能回家娶春芳姐,给娘当孝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哥远比他体贴娘,哥撑得起这个家。
小满狠狠地哭了,叫了一声:哥。他感到心里很疼很疼,仿佛被哥那天晚上丢在地上的烟头烫着了。
过了好几天,煤窑老板一脚踹开门,进门就往炕上扔了一大捆钱,嚷道:小满,这是15万,别成天不像个男人。大满没了,你可白捡15万,回家娶房媳妇,天天搂着媳妇睡大觉多好……
小满从炕上挣起身子,一声不响地盯着煤老板。煤老板打了冷颤,一声不响地转身走了。小满捧着15万,狠狠地哭了一场。
回到家,小满修了房子,花了双倍的彩礼,硬是把春芳姐娶进门。小满,不想让哥的女人嫁给外人。他会像哥一样对春芳好的,他还要让春芳和他一起给娘尽孝,让哥在地底下安心。
娘知道大满人没了,不哭也不闹,常傻呆呆地坐着,空落落地望着对面的大龙山。时不时地对着大龙山喊一声:大满。大满。大龙山似乎在回应着。
小满很内疚,仿佛被哥丢在地上的烟头烫伤了,心一直很疼很疼。他和春芳对娘很孝顺。
很快小满发现娘看他时像看大满一般,有一天娘突然问,大满,小满呢?小满愣了一下,他看着娘,娘把自己当成大满了。小满想了想说,娘,小满出门打工了,挣钱娶媳妇儿。
娘很高兴,就说,大满,你也得挣钱给小满娶媳妇儿。小满听了很高兴。
娘此后就一直把小满认成大满。渐渐地小满有时也把自己当成大满:春芳,小满呢?去哪了?春芳眼里霎时涌出泪水,一转身回了屋子,趴在床上默默地啜泣。
在春芳面前,小满真把自己当成大满了。他甚至在心中恨起小满来,是小满夺走大满的女人。春芳很快发现了小满的不正常,有一天,春芳给小满留下了一张纸条,说小满,我走了,去找大满,你在家好好地待娘……离家出走了。
小满知道春芳再也不会回这个家了。
大龙山下,人们常见小满和娘坐在家门口一问一答。大满,小满呢?娘问。娘,小满出门打工了,挣钱取媳妇儿。娘高兴地说,大满,你也得挣钱给小满娶媳妇儿。嗯,娘,大满挣钱给小满娶媳妇儿……
小题1: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大满狠嘬了一口,把烟头掼在地上,一脚踏在上面,用脚尖拧了几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芳眼里霎时涌出泪水,一转身回了屋子,趴在床上默默地啜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文字属于小说中的景色描写,请简析其作用。
小满呆呆地望着大满闯入无边的夜色;夜色从门缝里挤进来,一下子浸透小满的身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结尾一段内容看似重复多余,实则匠心独运,试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体现的真情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