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访益上人①兰若② 严 羽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
访益上人①兰若②
严 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①上人:对和尚的敬称②兰若:指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小题1:诗的第二联写出了益上人怎样的生活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诗人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诗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使诗的最后一联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小题1:益上人生活在数峰之中的寺庙里,这里生长着青松,覆盖着白雪,曲径通幽、静谧深僻,给人一种冷寂清幽之感。诗人用这样的环境渲染了静谧的气氛,烘托了益上人的超凡脱俗(答出环境2分,答出作用2分。)
小题2:诗人与益上人一起吟诗作赋,结束便拂衣而去,告辞归去时,听到的只有飘扬于云天之外的钟声,这是从诗的语言上表达出来的。(2分)而诗中那种二人唱和、欣然忘情的情意和借钟声表达出来的对僧友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却是无穷的。(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目指向是生活环境,所以,筛选的信息应该是描写部分的内容:白沙滩,白雪压着轻松,几座山峰,寺院等等,整理一下即可。第二问指向描写的目的,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表现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
点评: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的变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难度不高。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读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义,就是指的诗歌最后一联的表层和内涵的关系。表面上已经结束,可是诗句的内涵却耐人咀嚼。明白这一层,也就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在于考查学生理解描写的形象与内在情感的关系。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诗作内容较为浅显,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访益上人①兰若② 严 羽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小题1:简析本诗的表达技巧。(5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11分)
汴河①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②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③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小题1: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5分)
小题2: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小题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5分)
小题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4分)
小题2: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小题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4分)
小题2: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2分)
小题3:最后一句在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