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名句名篇默写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bán)懒人物,懵懂顽童?”...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天津同步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bán)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tāo),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林黛玉进贾府》
1.宝玉出场,作者对其两次进行肖像刻画。从作者服饰不厌其烦地描写中可以看出宝玉怎样的身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次对宝玉的肖像描写,作者在饰物上都突出了哪个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段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整句,尤其一些对偶句用得精彩。试析下面两联在表意上的作用:第一联: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第二联:天然一段风***,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堆眼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宝黛初会时的心理活动,下列分析得不正确的几项是(  )
A.黛玉初见宝玉时觉得“像在那里见过一般”,宝玉见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就是说明了他们曾经见过面,产生了久别重逢之后的喜悦感。
B.黛玉和宝玉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心灵感应,是两人感情上的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C.黛玉见宝玉时感到一“惊”,存于内心,因为黛玉原来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评论:惫懒而顽劣。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吃了一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须步步留心,所以只是内心想,而不敢说出来。
D.宝玉见黛玉时是一“笑”,现于外表。因为宝玉在贾府中是被娇纵惯了的,所以事事都毫无顾忌,好于表露。
答案
1.贾母的心肝儿,贾府的命根子。
2.美丽多情;为后面的爱情故事张本(项上佩戴的美玉,这是贾宝玉的命运以及小说情节息息相关的一个细节)。
3.第一联:用两句意思相似的话,说出“多情”这个特点,又反复强调的作用。第二联:上联说“眉梢”,下联说“眼角”,十分具体地写出了宝玉眉目传情的特点。
4.A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bán)懒人物,懵懂顽童?”】;主要考察你对名句名篇默写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课内阅读。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①道:“ 这条计好么?”一个②应道:“ 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③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④道:“ 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⑤道:“ 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⑥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⑦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⑧道:“ 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⑨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水浒》在人物描写上成就极高,不仅那些主要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毫发毕现的。例如上边这段文字就是如此。作者没有交代哪段话是谁说的,但读者不难看出“一个”“一个”……都指的是谁。试指出①—⑨各是谁,并说说这样认定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写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一句写战乱造成的惨状。
D.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达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雨霖铃》一词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词围绕“悲秋”构思,先写实景,后写虚拟之景。
B. 全词围绕“伤离别”的构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像,情景交融。
C. 这首词写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刻描写情态,别后的想像刻画心理。
D. 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扬州慢》这首词中表现“《黍离》之悲”诗句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个“名”字,表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城市;“竹西佳处”,以杜牧诗句进一步表明扬州的声名远播。总之,开篇8字,即写出耳闻目睹的扬州繁盛景象。
B.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杜牧诗句,想像往昔扬州城十四长街的热闹兴旺;“尽荠麦”,则表明今日映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片荒凉。
C.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诗人赋物以人格化,一个“废”字,深刻揭露金兵罪恶的铁蹄对扬州的践踏,对繁华的破坏;如今连水和树都憎恶侵略战争,更况人乎?
D.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如果说上面所写均是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话,此句则写出了听觉与感觉——座空城,更映衬出“清角吹寒”的凄冷和荒凉,更凸现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红楼梦》中的人物,猜下列谜语。
(1 )话说湖南千古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用板子打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