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课外阅读。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课外阅读。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已,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竞不顾,述深以为恨。(《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长,辩——赡:丰富
B.我书比钟繇,当行——抗:抵挡
C.然闻至,咸自矜持——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世——冠:位居第一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成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他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D
4.(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的念头。
  (2)如果别人能像他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课外阅读。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课内阅读。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客——通“嘱”,劝人饮酒
B.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
C.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D.不知东方之既——白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所止——自其不变者观之
B.月出于东山上——哀吾生须臾
C.徘徊斗牛之间——托遗响悲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而又何羡
3.对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来说,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起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用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4.翻译下列句子。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堍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官。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
B.曾日月之几何——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而上——摄衣:提起下衣。
D.攀栖鹘之危巢——危巢;危险的鸟巢。
2.对下列各句加线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蹁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⑤曾日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渐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纷繁。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叹:叹息
B.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辅佐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孰能讥之乎
B.古人之观天地——人为可讥
C.于是余有叹——然力足以至
D.而人所罕至焉——此余所得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人观察事物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B.作者认为无限风光常在于险远之处,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志”的重要。
C.作者认为只要有“志”与“力”就可以穷尽险远,表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作者强调“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和他后来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是一致的。
4.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窍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冀君实或恕也——见:表被动
B.以为侵官、生事、利、拒谏——征:争夺,夺取
C.辟邪说,壬人——难:阻挡,抵抗
D.以泽斯民——膏:使甘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今具道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而天下理得矣——盘庚迁,胥怨者民也
C.某以谓:受命于人主——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欲出力助上抗之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有侵官、生事、征利等弊端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言简意赅,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B.本文立意超卓,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措词坚决而又得体,语言简洁精练、刚劲朴素而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C.本文之所以至今读来仍引人共鸣,不仅在于作者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可实行,还在于文章显现的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中所折射出的人格力量。
D.本文引用了“盘庚迁都”的典故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并对当时的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乏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势益——张:大
B.王襟当之——披:分开,敞开
C.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跟从,跟随
D.而自山水之间——放:放任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B.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C.至于长洲之滨
D.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先览观胜景,运用实笔,写出了景物的纷繁与特色;然后凭吊遗踪,运用虚笔,把豪杰之士的“流风遗迹”再现于读者眼底。这样将亭以“快哉”为名的缘由申述得淋漓透彻。
B.本文之中七出“快”字,极写其观赏景胜与览古之快,抒发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
C.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D.作者借物抒怀,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