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予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覆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从政者而——殆:危险
B.使子路问焉——津:渡口
C.而谁以之——易:交换
D.援而不——辍:停止
2.选出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楚狂接舆歌过孔子曰/趋辟之
B.是鲁孔丘/丘不易也
C.何德衰/不得与
D.而谁易之/子路行
3.下面对这段选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B.接舆经过孔子时的狂歌,把自己比作衰退的凤凰,委婉地规劝孔子趁早退出从政之路。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人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B
4.(1)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2)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荡不安,那么(你)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
  (3)飞禽走兽是不跟它们同群共处的,(我)如果不跟世上的人群相处又跟谁呢?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合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①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①暨黄鲁直①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官名,提督学政)陈公之子日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元微之、知退、欧阳永叔、黄鲁直分别为元稹、白行简、欧阳修、黄庭坚。②适:随处。③亲炙:亲身领略。
1.本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三游洞景物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游洞因何而得名?作者由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沈贞甫墓志铭(节选)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注】精庐:学舍。
1.对下列句子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予居江海之滨——屏:收敛
B.贞甫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也——易:轻易
D.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美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以得此于贞甫耶/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天乎命不可知/飘飘如遗世独立
C.及贞甫没予复往/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卒葬之
D.而竟病死,悲夫/重为乡党所笑,污辱先人
3.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B.归有光和沈贞甫是姻亲,两人志趣相投,常常用文字书信往来,交游甚欢。
C.作者写自己困顿不得志,又历经死丧忧患,狼狈不堪,世人嗤笑,但贞甫却不因世俗之风而改变对作者的态度,他与世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答茅鹿门知县
唐顺之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如至鹿门所疑于我本是欲工文字之人,而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此则有说。
  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吾岂欺鹿门者哉!其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也;盖谓学者先务,有源委本末之别耳。文莫犹人,躬行未得,此一段公案,姑不敢论,只就文章家论之。虽其绳墨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今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
  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翻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然则吾之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乃其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也,鹿门其可以信我矣。虽然,吾槁形而灰心焉久矣,而又敢与知文乎!今复纵言至此,吾过矣!吾过矣!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鹿门当自知我矣,一笑。(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明代散文家、藏书家。②唐顺之:曾督领兵船于崇明抵御倭寇,以功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人称荆川先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庭路径,与鄙意有契合——殊:不同
B.鹿门所见于吾者,故吾也——殆:恐怕
C.奇正转折,自有专门法——师:师承
D.何则?其本色也——卑:低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岂欺鹿门哉——此数用兵之患也
B.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虽绳墨布置,奇正转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D.何则?其本色卑——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作者“为文”观点的一组是(     )
①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 ②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也 ③未尝较声律……其本色高也 ④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 ⑤本色卑,文不能工也 ⑥鹿门当自知我矣,一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写给茅坤的一封信,信中作者以茅坤为知己,畅谈了自己对为文的看法与主张。
B.作者认为,为文应该像茅坤一样,做到超凡脱俗,虽然粗疏,但却少了世间的俗气与寒酸。
C.文章在阐述道理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今古只眼人” 与“尘中人”进行了对比评价。
D.文章有规矩与专门的师承法则,但也有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更有为人本色作基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谓学者先务,有源委本末之别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令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成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合。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 “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生安乎?”罪人闻之,成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③差:通“瘥”,病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解的一项是(     )
A.被嗟异——数:多次
B.以功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
C.尽用药——市:买
D.讼者多让而止——两:再次
2.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都一样的一组是(     )
A.母氏所养——愚池之东愚堂
B.孝义道,由是病者多死——余音袅袅,不如缕
C.尚令百姓系囹圄——今是溪独见辱愚,何哉
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发兵捕,久不得/周怀政诛,帝怒甚
C.时频岁蝗旱,问何济/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D.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 官 近 习 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于 斯 见 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