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精段选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天津同步题
精段选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寄所托。/因:因为。     
B.虽世事异。/殊:不同。     
C.文嗟悼。/临:面对。     
D.其所述。/录:记下。     
2.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 陈迹     
C.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矣。 
③犹不能不之兴怀。
④引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 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 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 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答案
1.A
2.C
3.D
4.B
5.D
核心考点
试题【精段选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C.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因:因为。
D.数百之众 将:率领。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吞二周而诸侯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B.临不测渊以为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
C.铸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作《师说》贻之
D.天下定 学不可以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由守势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写陈涉起义,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是为了后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证明提供有力论据。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行必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而行/ 辞:拒绝     
C.有罪,废国法/阿:阿附     
D.不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人主之子孙则不善哉/追而不及,岂伏罪哉     
B.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死/夫子哂由也     
D.父行法,不忍/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 ,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文中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叹:感慨
B.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C.夫以近/夷:平坦
D.不以止也/随:随即
2.下列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到达,可以不后悔。
B.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C.在倒数第二句中,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性。
D.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盖延字巨卿,渔阳要阳人也。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边俗尚勇力,而延以气闻。
  及王郎起,延与吴汉同谋归光武。光武即位,以延为虎牙将军。
  建武二年,更封安平侯。遣南击敖仓,转攻酸枣、封丘,皆拔。其夏,督马武、刘隆、马成、王霸等南伐刘永,围永于睢阳。数月,尽收野麦,夜梯其城入。永惊惧,引兵走出东门,延追击,大破之。永弃军走谯,延进攻,拔薛,斩其鲁郡太守,又破永沛郡太守,斩之。永将苏茂、佼强、周建等三万余人救永,共攻延,延与战于沛西,大破之。永军乱,遁没溺死者大半。永弃城走湖陵,苏茂奔广乐。
  三年,睢阳复反城迎刘永,延复率诸将围之百日,收其野谷。永乏食,突走,延追击,尽得辎重。永为其将所杀,永弟防举城降
  四年春,延又击苏茂、周建于蕲,进与董宪战留下,皆破之。因率平狄将军庞萌攻西防,拔之。复追败周建、苏茂于彭城,茂、建亡奔董宪,董宪将贲休举兰陵城降。宪闻之,自郯围休。时,延及庞萌在楚,请往救之。帝敕曰:“可直往捣郯,则兰陵必自解。”延等以贲休城危,遂先赴之。宪逆战而阳败,延等逐退,因拔围入城。明日,宪大出兵合围,延等惧,遽出突走,因往攻郯。帝让之曰:“间欲先赴郯者,以其不意故耳。今既奔走,贼计已立,围岂可解乎!”延等至郯,果不能克,而董宪遂拔兰陵,杀贲休。帝以延轻敌深入,数以书诫之。及庞萌反,攻杀楚郡太守,引军袭败延,延走,北渡泗水,破舟楫,坏津梁,仅而得免。帝自将而东,征延与吴汉、王常、王梁、马武、王霸等会任城,讨庞萌于桃乡,又并从征董宪于昌虑,皆破平之。六年春,遣屯长安。
  十一年,与中郎将来歙攻河池,未克,以病引还,拜为左冯翊,将军如故。十三年,增封定食万户。十五年,薨于位。(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边俗勇力/尚:尚且,更加
B.宪战而阳败/逆:掉头,反过来
C.帝之曰/让:宽容,谦让
D.为左冯翊/拜:拜访,走访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盖延勇武善战、勇往直前的一组是(  )
①尽收野麦,夜梯其城入
②延进攻,拔薛,斩其鲁郡太守
③遽出突走,因往攻郯
④遁没溺死者大半
⑤延复率诸将围之百日
⑥北渡泗水,破舟楫,坏津梁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延由于自身的条件、边地的风俗,而以气势闻名。随后,王郎起兵举事时归顺光武帝,当上了虎牙将军。
B.建武二年和三年,盖延攻城掠地,击败敌人、杀死郡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显示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C.盖延曾在军事上受挫,在救援贲休这件事上,他由于没有听取光武帝的意见,结果中了董宪的计,兰陵未解围,郯城也未攻下。
D.盖延兰陵败退后,重整旗鼓,主动召集吴汉、王常、王梁、马武、王霸等共同讨伐庞萌、董宪,最后打败平定了他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其将所杀,永弟防举城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先赴郯者,以其不意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以延轻敌深入,数以书诫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