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8~11题(15分)贾奉雉,平凉人。才名冠世,而试辄不售。一日途中遇一秀才,自言姓郎,风格飘洒,谈言微中。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郎读之,...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8~11题(15分)
贾奉雉,平凉人。才名冠世,而试辄不售。
一日途中遇一秀才,自言姓郎,风格飘洒,谈言微中。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郎读之,不甚称许,曰:“足下文,小试取第一则有余,大场取榜尾亦不足。”贾曰:“奈何?”郎曰:“天下事,仰而跂之则难,俯而就之甚易,此何须鄙人言哉!”遂指一二人、一二篇以为标准,大率贾所鄙弃而不屑道者。贾笑曰:“学者立言,贵乎不朽,即味列八珍,当使天下不以为泰耳。如此猎取功名,虽登台阁,犹为贱也。”郎曰:“不然。文章虽美,贱则弗传。君将抱卷以终也则已;不然,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贾终默然不应。
是秋入闱复落,邑邑不得志,遂取前所指示者强读之。未至终篇,昏昏欲睡,心惶惑无以自主。又三年,场期将近,郎忽至,相见甚欢。出拟题七使贾作文。越日,索文而阅,不以为可,又令复作;作已,又訾之。贾戏于落卷中,集其葛茸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示之。郎喜曰:“得之矣!”因使熟记,坚嘱勿忘。贾笑曰:“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郎坐案头,强令自诵一遍;因使袒背,以笔写符而去,曰:“只此已足,可以束阁群书矣。”验其符,濯之不下,深入肌理。
入场七题无一遗者。回思诸作,茫不记忆,惟戏缀之文,历历在心。然把笔终以为羞;欲少窜易,而颠倒苦思,更不能复易一字。日已西坠,直录而出。郎候之已久,问:“何暮也?”贾以实告,即求拭符;视之已漫灭矣。回忆场中文,浑如隔世,大奇之,遂约明日过其寓。贾曰:“诺。”郎去,贾复取文自阅,大非本怀,怏怏自失,不复访郎。
榜发,竟中经魁。复阅旧稿,汗透重衣,自言曰:“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正惭怍间,郎忽至曰:“求中即中矣,何其闷也?”曰:“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郎曰:“此论亦高,但恐不能耳。若果能,仆引见一人,长生可得,并千载之名,亦不足恋,况傥来之富贵乎!”贾悦,留与共宿,曰:“容某思之。”天明,谓郎曰:“吾志决矣!”不告妻子,飘然遂去。
选自(《聊斋志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才名冠世,而试辄不售售:考取
B.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就正:请求指正
C.只此已足,可以束阁群书矣束:结束
D.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适:刚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越日,索文而阅以笔写符而去
B.学者立言,贵乎不朽,况傥来之富贵乎!
C.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
D.君将抱卷以终也则已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平凉才子贾奉雉,才名冠世,但是屡试不中,他百思不得其解。郎生为他指点迷津,但贾奉雉不愿苟且猎取功名。
B.贾奉雉科场失意,在郎生的指点与帮助下,熟读、背诵了一些拼凑连缀的拙劣文章入场应试,结果高中。
C.贾奉雉再读自己考场中的试卷,羞愧得汗流浃背,觉得无颜再见妻儿,于是飘然遂去,遁迹山林。
D.本文通过贾奉雉科考之事,讽刺了那些不辨文章优劣的科场考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
小题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
(1)大率贾所鄙弃而不屑道者(3分)
(2)大奇之,遂约明日过其寓。(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大抵(大多)都是贾奉雉最看不起而不屑一提的。
(2)贾奉雉对此感到十分惊奇,于是约郎生第二天到他家里。
解析

小题1:束,捆
小题2:A.连词,表承接 ; B.介词,相当于“于”/疑问语气词 ;  C.连词,于是/连词,因为 ;  D.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凭,凭借。
小题3:原文是“真无颜出见同人”。“同人”是志趣相同的人,不是妻儿。
小题4:(1)“大率 ”1分,“不屑道”1分,文意1分。
(2)“奇”为意动用法,1分,“明日”1分,“过”1分,译成“到……”“拜访”“探望”均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8~11题(15分)贾奉雉,平凉人。才名冠世,而试辄不售。一日途中遇一秀才,自言姓郎,风格飘洒,谈言微中。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郎读之,】;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教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五年,广西蛮叛,良出靖州讨之。数月,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约束:管束
B.寻复寇常州寇:侵犯
C.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延:召见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宴然:安定太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毋与争锋与陈友谅角
B.并为帐前先锋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
C.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D.其将苏同佥驻君山吾其无东顾忧矣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3分)
①能没水侦探                     ②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③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④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⑤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           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阴为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吴良在担任江阴指挥使时,奉太祖命休整防备,不主动出击。
B.太祖对吴良评价甚高,认为他在保障一方安定上功劳很大,让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
C.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D.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震慑,纷纷归附。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
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3分)
②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
B.而耻学于师耻:以……为羞耻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足:足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惑:糊涂
小题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③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跛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连续设喻,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C.《师说》选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内容,来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论点鲜明,正反对比,事实论证与事理论证相结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论语》语段,做后面的题目(5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翻译“不患人之不己知”(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三则都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弘之归耕
王弘之,字方平,琅邪临沂人,宣训卫尉镇之弟也。少孤贫,为外祖何准所抚育。从叔献之及太原王恭,并贵重之。晋安帝隆安中,为琅邪王中军参军,迁司徒主簿。家贫,而性好山水,求为乌程令,寻以病归。桓玄辅晋,桓谦以为卫军参军。时琅邪殷仲文还姑苏,祖送倾朝,谦要弘之同行,答曰:“凡祖离送别,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谦贵其言。母随兄镇之之安成郡,弘之解职同行。
太祖即位,从兄敬弘为左仆射,又陈:“弘之高行表于初筮,苦节彰于暮年。夸内外晏然,当修太平之化,宜招空谷.以敦冲退之美。”元嘉四年,征为通直散骑常侍,又不就。敬弘尝解貂裘与之,即着以采药。
性好钓,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弘之常垂钓于此。经过者不识之,或问:“渔师得鱼卖不?”弘之曰:“亦自不得.得亦不卖。”日夕栽鱼入上虞郭,经亲故门,各以一两头置门内而去。始宁沃川有佳山水,弘之又依岩筑室。谢曼运、颜延之并相钦重,灵运与庐陵王义真笺日:“会境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但季世幕荣,幽栖者寡,或复才为时求,弗获从志。至若王弘之拂衣归耕,逾历三纪;孔淳之隐约穷岫,自始迄今;阮万龄辞事就闲.纂成先业;浙河之外,栖迟山泽,如斯而已。既远同羲、唐,亦激贪厉竞。殿下爱素好古,常若布衣。若遣一介,有以相存,真可谓千载盛美也。”
弘之四年卒.时年六十三。颜延之欲为作诔,书与弘之子昙生日:“君家高世之节,有识归重,豫染豪翰,所应栽述。况仆托慕末风,窃以叙德为事,但恨短笔不足书美。”诔竞不就。
(节选自《宋书·卷第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迁司徒主簿迁:调任
B.苦节彰于暮年彰:显著
C.是以江左嘉遁遁:隐居的人
D.有以相存存:抚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家贫,而性好山水吾尝终日而思矣
B.寻以病归以其无礼于晋
C.谦贵其言秦王恐其破璧
D.弘之常垂钓于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弘之心向隐逸的一组是                                   (   )
①好山水,求为乌程令                           ②性好钓,常垂钓
③依岩筑室                                             ④拂衣归耕
⑤隐约穷岫                                             ⑥常若布衣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弘之为人不慕权贵,面对满朝官员热烈送别某官员的情形,他断然拒绝,深受同僚敬重。
B.王弘之心向隐逸,不喜为官,自我解职之后,虽朝廷征召,但他前后达三十年之久并未再任职。
C.王弘之性好山水,曾在山水佳处筑室居住,其行为受到谢灵运和庐陵王义真的推重。
D.王弘之品行高尚,节操出俗,颜延之非常推崇他,想为他作悼词,可惜没有写成。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