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留侯论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贲、育:古代两位著名的勇士。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良与能使120斤铁椎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特别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忿忿:愤怒、怨恨
D.其身之可爱爱:怜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故加之而不怒油然而不怪者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C.非子房其谁全之其事甚怪
D.子房之不死者而忧其度量之不足
小题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而世不察,以(老人)为鬼物,亦已过矣
B.是故(张良)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C.(老人与张良)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D.由此观之,(高祖)犹有刚强不忍之气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留侯张良,文章分析他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愤怒。
B.文章认为高祖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而汉高祖的忍耐,正是张良授意的结果。
C.桥上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是想教训张良,因为他虽才能有余,却有着脾气暴躁的缺点。
D.司马迁认为张良的如妇人女子的长相与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符,苏轼不同意这种看法。
小题5: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认为“忍”是成就大事的关键,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要点:
①举例一: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因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郑襄公以一种极低的姿态,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忍”带来的结果。
举例二: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选择了“忍”,到吴国去做奴仆,忍受卑贱之役,最终越吞吴,成就了霸业。可见“忍”是成就大事的关键。
②结合自身经历和阅读经验谈。(略)
解析

小题1:特:只是
小题1: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所以:表手段/表原因;C.副词,表反问/代词,这;D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1:根据上文,此处应该补充的是“老人”。
小题1:原因错误,老人是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小题1:评分参考:1.从原文中找到例子并加以说明:3分,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即可。
2.结合自身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认识:5分,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给满分,其余酌情扣分。
3.语言表达:2分,准确、流畅、无病句、无错字即給2分。
4.字数要求:每缺25字(一行)扣1分,扣满2分为止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着)一般人在常情下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地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这是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他的意见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灭亡、秦朝正强盛时,(秦王政)用刀锯、油锅、汤镬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施展本领的机会。那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在锋芒之势上,(***他)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的情形),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可贵,死在盗贼手里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的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青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下,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下人的事,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没有一直以来的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留侯论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何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具:准备,备办
B.不及以闻,自追之闻:听说
C.若亡,何也若:你
D.王素慢无礼素:一向
小题2:选出对下面活用的词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滕公奇其言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      
③何奇之                ④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⑤吾亦欲东耳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②④⑤
小题3:对“一军皆惊”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韩信本为楚人,未必真心归汉。
B.韩信拜为上将军,迁升太快。
C.韩信逃跑,未加惩处反升迁,出乎预料之外。
D.人人自以为得大将,未曾想到韩信。
小题4: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4分)
译文:                                                                                                    
(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3分)
译文:                                                                                                    
(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20分)
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①谓其门客梁震曰:“某事梁祖②仅获自免,龙德③已来止求安活。我今入觐,亦要尝之。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此行决矣。”既自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钞《春秋》,又竖指云:‘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无忧。”乃筑西面罗城,拒敌之具。不三年,庄宗不守。英雄之料顷刻不差,宜乎贻厥子孙!④
【注】①高季昌:后梁时担任荆州节度使,庄宗渡黄河灭梁之后高季昌在荆州称王,建南平国。荆渚,即荆州。②梁祖:梁太祖朱全忠。③龙德:梁末帝年号。④贻:留传;遗留。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某事梁祖(       )
(2)且游猎旬日不回(       )  
(3)既自阙回(       )
(4)宜乎贻厥子孙!(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中外情何以堪B.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C.沛公居山东时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谓其门客梁震曰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龙德已来止求安活    学而不可以已 
C可为子孙之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乃筑西面罗城        良乃入,具告沛公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
                                                                           
(2)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
                                                                          
小题5:概括高季昌入宫觐见庄宗的根本目的:(2分)
                                                                       
小题6:从高季昌的话中,概括新主庄宗的两个主要特点。(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5分)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
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
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
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
麟已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
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
窥览略周。
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策①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②两汉,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
[注]①射策:应试。  ②谢:谢承,三国东吴人,著有《后汉书》。
小题1: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2分)
                                               。
小题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比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韦编三绝B.披沙拣金C.寻章摘句D.穷形尽相
小题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             ;
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             。(4分)
小题4: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
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仅一年就诵读完毕。
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
D.二十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
小题5:作者认为“流俗之士,难与之言”,于是“凡有民间同,蓄诸方寸”。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谈谈看法。(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6分)   
小题1: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
[注] ①“或”同“惑”,怪。②吾如有萌焉何哉:即使大王他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③数:技艺。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
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羿秋诲羿”两个比喻进行论证。
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羿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羿者。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